城市現代化發展的幾個理論問題

21世紀是城市世紀,也是人類進入以城市為主體的現代化發展新階段。人類的絕大多數要生活、工作在城市,城市如何建設成為人類的樂園,城市如何避免歷史上出現過的衰落,一切需要人們去總結、去探索。特別是我國已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城市現代化問題更加倍受關注。

  一、城市現代化的概念和預期目標

  1.城市現代化的內涵

  現代化是一個綜合的多層面的、動態的概念,是連續系列的社會演變過程,也是發展狀態。包括社會經濟技術和思想行為各個層面的同步變革與發展。現代化直接表現為由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進步性歷史變遷。現代化既是過程,又是人類追求的階段性目標。

  城市現代化是城市自身運動的高階階段和城市存在的高階形式。城市現代化一般是指城市的經濟、社會、文化及生活方式等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發展的歷史轉變過程,它是一個全面發展的概念。具體表現在城市的生產、生活和社會活動以及工廠、住宅、道路、通訊、生態環境、公用文化設施等各項建設中,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體現現代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從而使城市經濟、社會、生態和諧全面地執行與協調發展,它以為城市居民提供最佳工作、學習、生活環境為目的。

  概括地說,城市現代化,是指城市的多功能子系統按現代方式均衡、協調執行,使城市整體的發展和競爭力達到所處時代的先進水平。它是一個複雜的歷史發展過程,是有階段性的。它不僅由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等條件所決定,而且受地理、歷史、文化、民族、社會經濟制度等因素的制約。城市現代化的發展,還表現為時空結構的變遷。並且是以人的相對獨立活動為中心,以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為目的,以科學技術發展為條件。城市現代化不是一個純粹的自然過程,是一個歷史的變動過程。

  2.中國城市現代化的預期目標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城市現代化取得偉大成績和迅速進展。無論大、中、小城市經濟水平均有很大提高,以現代技術裝置裝備的現代化大工業、科技教育、城市基礎設施、配套的公用事業、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均有明顯的發展和進步。但是,與世界先進的現代化城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實現城市現代化是一項長期艱鉅的歷史任務。

  據預測,從現在起到21世紀上半葉,中國城市現代化發展大約要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由2001年至2020年,是實現城市現代化的基礎階段和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發展時期。其中,2010年,城市人均GDP達到2500美元左右,經濟進入有序的平穩增長期,居民生活水平有明顯提高,個別發達城市現代化程序會加快;2020年,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城市人均GDP將會超過5000美元,城市居民社會文化和物質生活質量全面提高,少數發達城市可率先基本實現城市現代化。第二階段,由2021年至2030年,多數城市基本實現城市現代化。城市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人均收入、人均文化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第三階段,由2031年至2050年,是中國城市達到發達國家城市水平的重要發展階段。城市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以上,城市科學技術水平將全面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居民生活水平達到當時發達國家的中上等水平。而每個城市發展所處的階段不是完全相同的,不能超越發展階段,避免操之過急,要從實際情況出發,不能憑主觀意願行事。

  21世紀中葉,中國不僅將實現城市現代化,同時城市國際化也將有長足的進展,全國將建成若干個數一流的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城市現代化與國際化是城市發展的兩個不同方面,有不同的衡量標準,但是兩者又有不可分割的聯絡。城市現代化是城市國際化的基礎。一座國際化城市必然是現代化城市,一座現代化城市必然會有許多國際化的因素。城市現代化與城市國際化有一些共同點,有許多相容的因素,可以同步發展。而每一座現代化城市並不一定要成為,也不可能都成為國際化城市。

  二、城市現代化與工業化

  1.城市現代化與工業化不能簡單地劃等號

  現代化的動力是工業化,現代化實質是現代工業生產方式和工業化生活方式的普遍擴散化的過程。這種論斷是符合歷史事實的。但是有的學者卻由此認為,現代化在絕大多數方面可以等同於工業化。把國家經濟中的主要產業——工業的發展水平作為現代化的標誌。在原蘇聯這種觀點曾盛行一時,對我國現代化建設也有著相當深的影響。有的甚至把現代化完全等同於工業化。這種看法實際是隻從經濟增長角度來理解現代化,而對現代化的本質沒有深刻認識,對工業化的理解也是膚淺的。

  應該承認工業化在現代化過程中起著主導性的重要作用。這是因為現代化是隨著工業化的產生而發展的。沒有工業化和經濟增長,就沒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也就沒有現代化。而當今時代要求,城市現代化遠遠不只是工業化。工業化在現代化第三次浪潮面前它又顯得很不夠了。工業社會不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終點,只是一個驛站。現代化描述了一個比工業化更為複雜的過程。它不僅描述近3個世紀來所發生的社會變化的一些實質過程,而且是具有特定社會的複雜產物。因此,現代化既是過程,又是產物。同時現代化的過程,不侷限於社會現實的一個領域,而是包括社會、政治、經濟、管理、科技、文化、人民生活等一切基本方面。所以,現代化與工業化不能簡單地劃等號。

2.城市現代化的物質基礎是實現工業化,推進資訊化

  十六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本世紀頭二十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基本實現工業化,大力推進資訊化,加快建設現代化,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並且強調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所謂新型工業化道路,也就如報告中所指出的“堅持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城市經濟、社會有了很大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是,距實現城市現代化的要求,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我國城市生產力發展水平普遍還不高,科技、教育還比較落後,工業化任務遠沒有完成;體制和經濟結構有待進一步改革和調整;資源人均擁有量低,利用效率差,浪費破壞和環境汙染嚴重;關鍵技術仍較滯後,人口文化技術水平低;就業壓力大,城市貧困,社會保障和社會秩序仍存在不少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根本解決又在於經濟發展、生產力發展,健全和完善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強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推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進步。

  三、城市化與城市現代化

  1.沒有城市化就不可能有城市現代化

  城市化是工業化的產物,是一種普遍性的經濟社會現象,也是世界現象。一個國家、一座城市,實現工業化、現代化的過程,也是逐步實現城市化的過程。沒有城市化的工業化是畸形的、沒有後勁的工業化;沒有工業化和城市化也就不可能有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是三位一體的發展過程。加強對城市化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探索城市化發展規律,明確城市化與現代化的關係是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中國長期存在二元經濟結構的矛盾,存在嚴重的“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三農”問題,表面上看是落後的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的矛盾,從根本上講,是農業的發展與城市化滯後的矛盾。2001年我國市鎮總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37﹒7%,比1990年提高了10﹒3個百分點,但仍滯後於工業化。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農村城市化、農業規模化、生產要素和農產品市場化。尤其農村城市化是中國未來經濟持續高增長的強大動力。城市化有助於促進工業化;促進農業現代化;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和擴大就業;更有利於提高人口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於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合理利用,從根本上改變二元經濟結構的矛盾。當然,城市化也會帶來諸多難題和困擾,因此,要選擇適應中國國情的城市化模式。正確處理城鄉關係、工業與農業的關係,走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2.走多元化協調發展的城市化道路

  世界各國城市化道路都無統一的固定模式,都是根據本國國情慎重抉擇的。如何選擇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理論界長期爭論頗多,焦點在於是以發展大城市為主要模式還是以發展中小城市或小城鎮為主要模式。

  筆者主張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並舉,協調發展。單純強調發展“大”或“小”都不太切合實際,應當擺脫長期無休止的“大”、“小”之爭。抑大崇小,或崇大抑小都不符合城市化規律。中國巨大的農村人口,實現城市化的目標,需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共同分流,那種人為地控制某一類城市的發展,實際是控制不住的。

  當今,我國大城市的發展,還有相當大的空間,特別是有些省區還缺少足夠的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所以,大城市還應當發展。但是,我們不能只重視或只強調發展大城市,有條件的中小城市,合理地擴大規模,發展成為適度的更優城市也是必要的。中國需要建設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圈,同時需要建設一批富有特色的、專業性強、人居環境適宜的中小城市和城市群、城市帶。應當看到,不同型別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吸引力。大城市具有中小城市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也會具有大城市所沒有的特色。有些人願意生活在大城市。大城市資訊量大,就業機會和條件相對較好;但有些人卻願意生活在中小城市,甚至小城鎮,願意享受更為悠閒、接近自然的生活、更為清潔的空氣和價格更便宜的住房。由於各地資源、環境、經濟、科技、文化條件不同,城市化模式和城市發展規模不能千篇一律。特別是不能一味追求城市的盲目擴大,以為大就是好。現在許多城市喜歡在自己城市名字前加個“大”,似乎這就升格了。城市做“強”做“大”,不是搞圈地運動,關鍵在於提高城市的實力和競爭力,完善城市功能,把企業做強做大,而不是在於城市規模無限擴大。

  3.城市化要從實際出發和效益出發

  尋求城市化的正確途徑,關鍵是要從實際出發,從效益出發,發揮市場機制在人口向城鎮遷移、要素向城鎮集聚以及城鎮內部結構調整和外部擴張等方面的基礎性和主導性作用。城市化不是單純的農民進城和戶籍問題,不是單純的人口轉移,更不是城鎮規模競賽。地區之間不要互相攀比,不要下硬性指標,不要小城鎮遍地開花,要以現有的縣城和有條件的建制鎮為基礎,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同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服務業結合起來。城市化的根本在於經濟生活空間的轉移,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文明生活的演變過程。人口集中是城市化的表面特徵,生產方式的變更才是城市化的內在動力。要尊重市場規律,尊重市場選擇,打破平均發展的觀念,以有利於城鎮有序發展和功能的完善,有利於二元經濟結構矛盾的緩解,有利於產業的發展,有利於就業崗位的增加。比較可行的是實行多元化的城市化戰略,城鄉協調發展,各類城市(包括小城鎮)空間佈局合理,優勢互補,逐步形成合理完善的城鎮體系,堅持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從質和量兩個方面推進中國城市化程序。這是21世紀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