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張思明老師體會範文

  今後,我們要有張思明老師那樣的教育理想,用心做教育,真心愛學生,不斷地充實更新自我,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為學校的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讀完關於張思明教育教學藝術的系列報道,他的童年經歷,他對學生的深切之愛以及對數學教育教學的孜孜以求讓我為之感動,深受震撼。他的淡然、堅韌、仁愛、思辨更讓我清晰的看到了一個在自學中崛起,在三尺講臺上揮灑,在奉獻創造中孕育快樂的教育家的形象。

  從教二十多年來,張老師刻苦鑽研教育理論,不斷開拓創新,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已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學風格。他在繼承、借鑑、發展的基礎上,總結了"導學探索、自主解決"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他結合高中數學知識,積極開展數學建模的教學實踐與研究,無論是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上,還是在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張思明老師總結的"導學探索、自主解決"的教學模式,是一種開放的教學模式,有以下五個環節:

  引導創設問題情境——師生平等探索討論——學生自主解決問題——自我評價鞏固成果——求異探新延伸問題鏈

  他注重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在深層次參與中,通過自主的"做"和"悟"學會學習,學會創造。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也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往往呈現這樣一種教學流程:“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啟發提出問題——探索學習新知——” 所謂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與已知、淺知與深知之類的需要,學生解決的矛盾問題帶到一定情境中去。一個好的教學“情境”,本身就是以學生髮展為本,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和參與動機,有利於引發問題意識,能使學生主動地融入問題中,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圍中,也能夠化解教學中的一些重難點。創設生活情境,可以直觀的再現問題,將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連,激發學生探索規律的興趣,新課程標準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學生的情感與態度的培養。新《課標》還強調“要讓學生在現實、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體驗和理解數學知識”。有效的課堂教學可以激發學習的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感,學生能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特別是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從幼兒園轉到小學學習,愛玩好動是他們的天性,課上40分鐘難以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如果將數學知識教學穿插於遊戲活動和故事情境或生活情境中,學生可以在玩中學,學中玩,這樣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愉快,學得輕鬆、學得主動、學得深刻,很多知識點可以在玩中得以習得、鞏固並深化。例如我在教學《有關0的加減法》一課時用小猴吃桃的故事引入,創設故事情景以激發興趣,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將小猴吃完桃用0表示——出去找桃——沿途遇到阻攔小朋友幫助解決——邀請小朋友做客……貫穿始終,並將大部分情境用多媒體展示出來,讓每個孩子在視覺上充分的感知形成有意注意,在此基礎上他們便樂於參與教學活動,將自己融入於情境之中,師生間的互動順利進行,在互動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提問題意識和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多變的情境中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始終體驗著學習的成功與樂趣。從而發展自己的認知結構,既有所學,又"樂在其中"。所收到的教學效果也較為滿意。

  但是,是不是所有的數學課都要採用“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啟發提出問題——探索學習新知——。”這樣一種流程呢?從上學時的觀摩課到現在的教學實踐,在很多時候不管是計算課、概念課、應用題課還是實踐活動課,都有一個“情境的創設”。以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性和民主性,課堂教學活動卻成了“口語交際課”,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觀察力、想象力,提出了無數個自己的觀點,有時自己真的駕馭不了課堂,甚至出現教學內容無法完成的情況。曹福海和郭立昌兩位老師在總結張思明的教學風格時提及了“主體探索與教師引導相結合。”張思明老師總結的"導學探索、自主解決"的教學模式,是一種開放的教學模式。在學生自主學習、探索、創造的活動中,對於教師的主導作用,他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把教和學有機地融為一體。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創設好的問題環境,激發學生自主地探索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就勢必要求教師也應具有高素質和高能力。正如張思明所說:“只有教師的創造力,才可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欲;只有教師自己不斷學習,自主地鑽研探索教學規律,才有可能影響學生自主的學習和鑽研;只有在充滿生命力與和諧氣氛的教學環境中,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結出創造之果。”可見,要實踐這種教學模式,其重要條件是教師必須對自己的素質和能力方面有高的要求,並達到高的境界。張思明老師的成功就是一個例項。無論在自學成才的道路上,還是在教育教學工作崗位上,張思明老師都有著很高的目標追求: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內心世界豐富的人,一個富有愛心和教養的人,一個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人,一個能夠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熱愛的人,一個能夠‘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人”。他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不斷更新的活水,教師應終身學習。”

  剛剛走上講臺不久的我要去學習的東西好多好多,張老師的堅韌給了我前進的動力,張老師的事蹟也讓我看到了前進的方向,不斷的充實自我,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學習新事物、接受新事物。在教育實踐中學會積累與反思,多向老教師請教,用心去投入。

  篇2

  上星期五例會上,包校長、馬校長領著老師學習張思明老師相關的教育教學理念,深受啟發,受益匪淺。張思明老師秉承“用心教學”的教育信念。用心就要把教育工作看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斷地想著它、念著它、琢磨它、感悟它、享受它。張思明老師就是完全將他自己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聯絡在了一起。他有著崇高的師德,他的師德體現在對學生深深的、不圖回報的愛。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跡的愛,學生的成長的過程是需要愛、需要尊重與理解的過程。

  我希望我校的教師都能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不僅愛學生、有方法、刻苦、付出,而且不滿足於學習借鑑前人的經驗,勇於追求導學探索、自主解決,在教學中調動學生在學習方面的內動力,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急於將知識強加在學生頭上。

  我希望我校教師能根據自己的特點、我校學生的特點、自己教學過程的特點來選擇一些適合自己、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老師創造機會給學生更多的人生體驗,是遠比授業解惑更難也更重要的事情。”今後,我們要有張思明老師那樣的教育理想,用心做教育,真心愛學生,不斷地充實更新自我,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為學校的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篇3

  《張思明與數學課題學習》是20xx年1月1日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內容簡介

  在慶祝教師節建立20週年之際,由教育部師範教育司組織編寫的《教育家成長叢書》出版了。《叢書》的出版,是教師向他們自己的節日獻上的一份厚禮,是教師節建立20週年來的一項成果展示。《叢書》的出版,集中體現了廣大教師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的探索和創新實踐,從一具側面展示了教師節建立以來培養名師、名家的一系列重大舉措所取得的成效。

  積累、探索、改革、創新、自成體系,可以說是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成長規律。由於《叢書》的主要讀者物件是在職教師、師範專業在校學生和教師資格申請者,所以《叢書》從成長曆程、教育理念、經典案例、社會反響、成果體現五個方面展示了全國20位成長中的教育家的“成長”過程及成就。突出其可讀性和可借鑑操作性。總之,我們希望這套《叢書》能夠在教育改革與發展,特別是在全面提高教師素質中充分發揮作用,促進更多的教師成名成家。

  目錄

  我的成長之路

  一、傻孩子,長大了

  二、父親給了我什麼

  三、生活的磨難是成長的加速器

  四、“殘渣餘孽”也到過中南海

  五、“站起來”的感悟

  六、只爭朝夕,用心實踐,努力創新

  七、永遠的角色

  我的教育觀

  一、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對數學教育的認識

  二、作為一名教師,我對教育的認識

  三、作為一名成長中的教師,我對青年教師成長的認識

  四、從數學建模到課題學習——激發學生走向創造的想法和做法

  五、尊重是前提,“四性”是要素,學科是特色——我做教育的感悟

  六、用心做教育——我想對自己和大家說的話

  走進課堂

  一、課堂中的數學應用與建模——磁帶問題的案例與說明

  二、結合立體幾何數學應用——“電視塔問題”課堂實錄摘要

  三、課堂內的數學實驗——糧食堆的測量問題課堂實錄摘要

  四、數學主題閱讀的設計——學生自學斐波那契數列案例

  五、常規教學中應用設計——基本不等式的教學

  六、引發學生創造的教學設計點滴

  社會反響

  一、搏擊中,你的天空最美

  二、給你數學的美麗天空——記北京大學附中數學特級教師張思明《中國教育報》記者

  三、數學可親育人無痕——記北大附中教師張思明《中國教育報》

  四、教學生創造教學生應用——張思明老師教學風格淺析

  五、一位中學教育家的教育生活——記北京大學附屬中學教師張思明《中小學管理》雜誌記者

  六、責任和動力——在“張思明教育思想研討會”上的發言 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

  七、一點見識——在“張思明教育思想研討會”上的發言首都師範大學

  八、教學回歸生活,讓學生得到真正發展——對張思明教育教學藝術的理性剖析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附錄?教學科研成果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