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新會計準則下資產減值準備的經濟效益
資產是企業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資產的實質即是它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流入,如果資產不能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或是帶來的經濟利益低於其賬面價值,其結果必然導致資產虛增和利潤虛增。因此,企業會計準則規定,當企業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於其賬面價值時,企業應該確認資產減值損失,並把資產的賬面價值減記至可收回金額。
一、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動機
“經濟人”假設告訴我們,人們在經濟活動中會選擇最有利於實現自己目標的行動。所以,在沒有統一規定的情況下,企業在選擇資產減值準備會計準則時必然更趨於關注自身經濟利益的實現。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什麼時候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計提比例是多少?減值跡象如何判斷?如何確定資產減值的標準?資產價值回升應該確認多少?這些決策的執行都取決於由經濟人組成的、代表少數人利益的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決定,那麼管理層出於什麼樣
的動機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根據Francis etal 的觀點,管理層可能利用會計規則賦予的彈性操縱會計盈餘,不確認減值或者僅當對他們有利時才確認減值***1996***。結果是,在企業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分離的現代產權制度下,企業所有者和企業管理者很有可能會產生利益上的衝突和分歧。管理者作為資訊優勢方,必然更關心自己利益的實現。
1.管理當局的分紅動機
依據委託代理理論,資產所有者***股東***與資產經營者***管理當局***處於委託代理鏈的兩端,兩者存在利益上的矛盾和衝突,以及資訊不對稱客觀上的存在,管理當局就有可能出於實現穩定收入、高額分紅等目的而利用其資訊優勢,侵害股東的權益。根據Healy***1985***的觀點,①如果盈利低於支付紅利的最低目標盈利水平,則經理人員有進行“鉅額沖銷”的動機,即通過提前確認費用或遞延確認收入,以進一步降低當期收益,從而提高未來期間的盈利;②若實際盈利高於目標盈利的上限,則經理人員存在通過遞延盈利來降低報告收益的動機,因為超過上限的盈利將使他們永遠失去獲得這部分紅利的機會;③當企業盈利界於分紅計劃的上下限之間時,經理人員才能如分紅計劃假設所言,篡改盈利額來提高分紅的現值。同時,如果經理人員的分紅計劃中包括了認股權,則他們更願意選擇平滑收益的會計方法,以保持股票價格的穩定增長。
2.籌資動機
籌資是保障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順利進行的首要環節。作為國家經濟實力中堅力量的大型跨國公司以及上市公司,籌資更是企業發展壯大的至關重要環節。而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經常受到各種外部環境的影響,導致上市公司業績的大幅波動,給公司投資者帶來負面影響。為了粉飾公司業績,或者是獲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當企業利潤較上一年下降或有下降的趨勢時,管理當局就會通過會計估計變更等水段來高估本年的利潤,給投者傳遞公司穩定發展、盈利不斷提高的訊號,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增強投資者的投資信心,從而使上市公司達到不斷籌集所需資金的目的。同時,在上市公司年存在較高的利潤時,管理當局會通過平滑利潤,將本年的部分盈餘遞延到以後年度確認,以保證公司穩定發展的優良態勢。
3.機會成本動因
所謂機會成本就是,上市公司通過利潤操縱得到的利益遠遠高於其成本。由於我國會計資訊完全由企業管理層壟斷所導致的嚴重資訊不對稱、國家會計制度建設不全及個別會計職能部門的監管不力、不到位等原因,上市公司的利潤操縱行為很難被發現。而即使被發現了,由於懲處力度不夠,上市公司因利潤操縱受到的懲罰很小,這樣,利潤縱就成為上市公司非法獲利的“捷徑”,只要利潤操縱給企業帶來的預期收益大於其成企業就會冒險進行利潤操縱行為。
4.會計準則的侷限性
據報道,上市公司利用會計政策和會計核算方法的可選擇性進行利潤操縱已經非常普遍。會計準則在很多會計核算方法上對上市公司來說有很大的自主選擇權,而上市公司不但沒能盡到利用這種權利客觀真實的反映經營業績,反而常常利用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來操縱利潤。新會計準則的一些具體準則,確實壓縮了會計政策的可選擇空間。但也具有不完性和滯後性,使得會計準則常落後於會計實踐和會計行為的創新。另外新會計準則雖然使一些傳統的利潤操縱手段失效,但同時又為新的利潤操縱手段大開方便之門。而且準則不可能完全預見所有的商業情況,並對這些商業情況的環境迅速做出反應,因此要制定出適用於任何情況的、完備的最佳標準是不現實的。
5.資本市場動機
股票上市是企業籌集長期資金的重要途徑。企業計提資產減值的資本市場公司動機可以歸納為三點:為獲得上市資格、為獲得上市後的配股資格及避免股票被摘牌。依據《公司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企業只有滿足一定的資格條件或最低要求才可以申請上市、獲得配股資格、避免退市風險。為了達到這些條件或最低要求,如關於配股對上市公司淨資產收益率必須連續三年大於10%且每年的淨資產收益率不得小於6%等要求,企業管理層往往會利用壞賬損失等資產減值方法反覆平滑利潤、包裝利潤。
6.稅收動機
政府的財政收入大部分來自企業的各項稅收,對政府來講總是希望能多徵稅,這最終會增加企業的成本,減少其現金流量,企業的管理當局總是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降低現實的和潛在的稅負,故意調減當年利潤,以將更多的利潤保留在企業內部。不過也有不少上市公司為了維護其企業形象,以便籌措到更多的資金,不惜調高利潤水平,多繳所得稅,而多繳的這部分所得稅又能夠通過當地政府的稅收補貼形式返還給上市公司。
7.證券監管力度薄弱
對於上市公司披露虛假財務資訊、歪曲財務報告等行為,證券監管部門有權責令其規定期限內改正,並對其給予一定的懲罰。但隨著上市公司數量的不斷增多,證券監管門面對如此龐大的群體,要做到監管全面到位也不是容易的事。因此,證券監管部門的管力度薄弱,就會導致個別上市公司不遵守市場紀律,為上市公司進行利潤操縱提供了能。另外各個監管部門在會計監管上分工不明確,職責重複,導致在會計監管問題中存很多衝突,弱化了政府監管的權威性。
二、新舊會計準則下資產減值準備的經濟效果的比較分析
1.新準則擴大了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範圍。舊準則規定,要對應收賬款、存貨、短期投資、長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備、在建工程等八項資產計提減值準備。而在新準則中,除了要對這八項資產計提減值準備外,還增加了投資性房地產、建造合同形成的資產、消耗性生物資產、遞延所得稅資產、融資租賃中出租人未擔保餘值及未探明石油天然氣礦區權益等資產專案。這項規定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規定一致,這樣做可以達到兩個目的: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擠出企業會計資訊中的“水分”,將資產中無法再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部分剔除,使會計資訊能夠更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提高會計資訊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其二,更利於監管部門對企業的財務資訊進行控制和監督,防止企業利用虛增或虛減資產來調節利潤,有助於投資者做出正確的決策。
2.新準則對資產減值的詳細規定有助於壓縮企業利潤調節的空間。①在舊準則中,減值準備的計提需要通過大量的會計政策選擇和職業判斷。不同會計人員對同一項資產所做出的估計、職業判斷不可能完全一致,這樣就為企業進行盈餘管理提留下了機會。新準則對資產減值計提的跡象判斷、方法、時間、頻率、程式的披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必然會促使公司管理當局正確運用資產減值準則,從而提高會計資訊質量。②新會計準則引入了“總部資產”、“資產組’、“資產組組合”等概念,規定了總部資產和商譽的減值處理,解決了難以單獨產生現金流量的一些資產的減值確認和計量。舊準則並沒有明確提出此概念,這就可能導致企業在單項資產可收回金額的估計工作中遇到困難,還有可能使不同企業採取的計提方式不一致。新準則以“總部資產”、“資產組”、“資產組組合”作為這類資產的計提基礎,大大壓縮了企業在這方面進行利潤處理的空間。此外,新準則對總部資產、資產組及資產組合的減值處理原則、程式和方法規定得更加詳細,更加具有操作性。③有關資產減值不能轉回的規定有助於抑制盈餘管理行為。舊準則下,資產減值準備的大額轉回是企業調節當期利潤重要方式。新準則規定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所計提的減值準備“一經確認,不得轉回”,企業無法再通過轉回減值準備來快速提升利潤,無法再將資產減值準備變成企業利潤的“蓄水池”。因此,企業在計提減值準備時就會更加慎重,這將從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業與資產減值有關的盈餘管理行為。
3.新準則中可收回金額的計量原則舊準則相比更具實務操作性。資產收回金額的計量是資產減值會計的重要問題。原準則規定資產可收回金額按照資產的銷售淨價與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較高值確定。而新準則引入了“公允價值”的概念,規定資產可收回金額應當根據資產的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後的淨額與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較高者確定。其次,新準則對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公允價值、處置費用的估計方法都作了明確的規定,如新準則規定處置費用包括:應繳納的各種稅費、搬運費及為達到預期可銷售狀態的直接費用、處置資產相關的法律費用等;資產可收回金額的計量應當按照兩個步驟進行:第一,根據公平交易中銷售協議價格減去可直接歸屬於該資產的處置費用金額來確定。第二,當第一個步驟無法予以確定時,再以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的折現值作為可收回金額。此外,新準則為資產的銷售協議價格減去處置費用後的淨額以及資產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計量提供了比較詳細的應用指南,更有利於實務操作。除此之外,新舊準則中另一個較為明顯的差異在於:新準則明確規定,只要資產的公允價值減處置費用的淨額和資產的未來預計現金流量的現值有一項超過資產的賬面價值,就表明資產沒有發生減值,不需要再估計另一項的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