弼馬溫是個怎樣的官職
“弼馬溫”與“避馬瘟”同音,玉帝天宮裡便設了個“弼馬溫”的官兒,專等孫悟空來補缺。這是對美猴王的極大戲弄和羞辱。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孫悟空第一位師父是佛還是道?
美猴王出世後,佔據花果山水簾洞,與群猴在此享受人間快樂。忽一日,悟出人生短暫、世事無常之苦,便萌發了外出求道之念。他漂洋過海,歷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西牛賀洲的神仙洞府。這裡“煙霞散彩,日月搖光”,“時聞仙鶴吹,每見鳳凰翔”,完全是一派道家氣象。然而主人卻很奇怪,道號菩提,又是一個佛教的稱謂。不僅如此,他給美猴王取名,也相容二教。那個“孫”字,“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這自是道教的理論;而“悟空”二字又明顯帶有濃厚的佛教意味。
不僅如此,這位菩提祖師開出的“課程目錄”大半是道教貨色,什麼請仙扶鸞、採陰補陽等,而最後傳授的“長生之妙道”更屬純粹的道教理論。但是,書中形容祖師說法,卻是“天花亂墜、地湧金蓮。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一派我佛靈山法會的氣象。
很顯然,作者之所以塑造出這一個兼有二教特質的人物來做孫悟空的第一位師父,是有意而為之的,並非說明他佛教知識的缺乏。
須菩提是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最善講解“空”義,因此被稱為“解空第一”,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作者將“悟空”的命名權安排到“解空第一”的須菩提手中。作者選定須菩提作為孫悟空的啟蒙師父,可能是舊有的“悟空”之名引發了他的聯想,這樣的師父為徒弟命名為“悟空”便順理成章。
從創作構思上看,作者在小說中似包含有揚佛抑道的思想傾向。書中的佛門人物如來、觀音、文殊、彌勒等無不神通廣大,令道教諸神玉帝、老君等神仙個個相形見絀。取經過程也就是五眾“脫胎換骨”、“改邪歸正”的心路歷程。以孫悟空為例,如果他得道之初便已入佛門,受的是佛祖弟子須菩提的佛理真解,那麼後來大鬧天宮之類的“不法”之舉便不好解釋。
於是,就出現了小說中這樣一個矛盾,孫悟空的師父既出身於佛門,則不能不帶有幾分佛光;但由於上述原因,又必須給猴子安排一個道教的出身。因此,作者便藉助於“三教合一”的理論,巧妙地給猴子安排了一個半佛半道的師父。
“弼馬溫”到底是個什麼官?
孫悟空奪東海龍王“如意金箍棒”,又大鬧閻羅殿,私改生死簿,使玉帝大為震驚。玉帝便依太白金星之言,降了一道招安聖旨,封他為“弼馬溫”,希望以此來約束美猴王。那麼,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弼馬溫”這個官職呢?
明代設御馬監,始於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執事者全由太監擔任。這些掌御馬監事的太監,官職為正四品,從四品或正五品,並非不入流。但他們若飼養不力,致馬死亡,便要受罰治罪,與《西遊記》中天上御馬監眾監官所說“如稍有些尫羸,還要見責。再十分傷損,還要罰贖問罪”的情景相同。不過,“弼馬溫”這個官職卻是從來沒有過的。
據一些玄怪筆記記載,東晉大將趙國的馬快死了,有人用一隻猿猴樣的動物救活了這匹馬,所以後人便常在馬廄中放一隻猴子,認為這可以使馬不得瘟疫。我國傳統醫學也有這種看法,北魏人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一書中,就說“常系稱猴於馬坊,令馬不畏避惡,息百病也”。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也有“馬廄畜母猴避馬瘟疫”之說。
明代更有人明確記敘,母猴每月來的月經,流到馬的草料上,馬吃了,就可以避馬瘟!
“弼馬溫”與“避馬瘟”同音,所以,玉帝天宮裡便設了個“弼馬溫”的官兒,專等孫悟空來補缺。這當然是對美猴王的極大戲弄和羞辱。
孫悟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後,也對此表現了極大的憤怒,這也成了他心頭的一塊傷疤。參加取經後,他最惱的還是別人叫他“弼馬溫”。如果哪個妖精不知趣地揭了這個底,他便會以加倍的仇恨去對付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