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真實陵墓究竟在何處

  提起曹操,你一定不陌生吧!他可是我國三國時期的重要歷史人物。然而對他的陵墓所在的確有諸多的疑問。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關於,歡迎閱讀!

  

  曹操墓即安陽高陵,位於河南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鄴北城***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西12公里處。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公元220年曹操卒於洛陽,靈柩運到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鄴北城***,葬在鄴城的西門豹祠以西丘陵中,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佈,高陵經考古發掘得到確認,其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南,得到國家文物局認定就是曹操墓。根據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批准的《大遺址保護“十二五”專項規劃》河北省鄴城遺址含河南安陽高陵。

  一、基本簡介

  從現存史料和考古發現來看,曹操並沒有祕葬,更未設疑冢,只不過是主張喪葬從簡,沒想到這"簡辦"了的喪事反而給歷史平添了不少繁雜。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公元220年曹操卒於洛陽,靈柩運到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鄴北城,距河南安陽市中心18公里***,葬在鄴城的西門豹祠以西丘陵中,沒有封土建陵,沒有隨葬金玉器物,也沒有建設高大堅固的祭殿。數百年後,墓葬簡單的曹操墓就湮沒在歷史的陳跡之中了。宋代以後曹操被視為奸雄,其墓址不詳也成了他奸詐的一個證明,七十二疑冢等說法在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中廣為傳佈,不少人信以為真。

  昔日的鄴城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一帶,曹操墓引發了當地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的極大興趣。近人鄧之誠《骨董瑣記全編》中記載,1922年河北磁縣農民崔老榮發現過一個古墓,其刻石所敘為曹操,刻石由縣署儲存。邯鄲市的考古工作者對這一線索進行了專門的核實,結果沒有找到可靠的依據。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佈,高陵經考古發掘得到確認河南省安陽市安豐鄉西高穴村南,最終得到確實就是曹操墓。之後,國家文物局認定河南安陽東漢大墓墓主為曹操。

  二、陵墓特色

  曹操的喪葬比較簡單,卻在歷史上留下很深的痕跡。因為簡單,使之在以厚葬為主的中國帝王喪葬史上“另起一段”。

  中國帝王厚葬源遠流長,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震驚世界,漢武帝以天下貢賦的三分之一為之修陵,唐太宗昭陵“宮室制度巨集麗,不異人間”。就是最後一個帝陵光緒崇陵,雖然墓主生前很鬱悶,但陵墓還是頗壯觀。薄葬古已有之,但在帝王薄葬中,曹操是開先河者,不建封土堆、不植樹、不隨葬金玉器物。漢代一個諸侯王劉勝死後都穿著2498塊玉片、1100克金絲構成的金縷玉衣,號為武帝的曹操卻只穿補過的衣服入殮。曹魏以至兩晉帝王都有薄葬者,但唐代以後,帝王厚葬又成了傳統,最後一個帝陵修到1915年,這已是民國的第四個年頭了。

  自古以來厚葬是主流,這有深厚的社會文化基礎。“孝莫重乎喪”“以孝治天下”的統治者重視喪葬,也不全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佔有慾望。曹操雖然引領幾位帝王,書寫帝王喪葬史上薄葬的一段,但終不能產生更多影響。而且在厚葬為主的氛圍中,薄葬者不被理解和支援也是難免,曹操墓之所以成謎,或也與此有關。許多人不相信,貴如曹操會簡單地打發自己。魏晉的薄葬,與漢末戰亂,許多厚葬之墓被盜掘有關,人們希望以薄葬來獲得死後的安寧。這一願望曹操沒能實現,他雖被視為奸雄之首,卻未能料到自己簡辦的喪事會成為光怪陸離的千古之謎,近1800年過去,還吸引著人們注意。

  三、曹操高陵墓穴概括

  位於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南門外的曹操高陵,是一座多墓室的大型磚室墓。墓平面呈甲字形,墓葬坐西向東,墓葬全長近60米。墓室墓壙平面呈前寬後窄的梯形,東面最寬處寬22米,西面較窄處寬19.5米,東西長18米,墓壙面積接近400平方米,整個墓葬佔地面積740平方米左右。由墓道、墓門、封門牆、甫道、前後主室和四個側室組成,結構複雜,規模巨集大。

  墓道為斜坡狀,上寬下窄,兩壁分別有七個臺階,逐級內收。墓道上口寬9.8米,底部寬4.1米。全長39.5米,最深處距地表15米左右。在墓道與墓門接合處,南北兩側各有一道長5米、高4米的護牆。每面牆的牆體內立有五根原木立柱,作為龍骨。原木關節紋理清晰可辨。墓道填土含有大量料礓石,經平夯夯實,夯土層厚12—42釐米不等,十分堅硬。

  墓道兩邊有9對南北兩兩對稱的磬形坑,每個磬形坑的內凹處各環抱一個不規則形坑,並各有一排東西向的柱洞。在墓道東端有一排南北方向排列的方坑,墓道東端右側有一東西向長3米、寬1.6米的長方形坑。墓葬中部有一條南北向的夯土層帶。

  墓門為磚砌雙券拱形門,外券寬1.95米、高3.03米,拱高1.13米;內券寬1.68米、高2.58米,拱高0.8米。內有墓門,外有三道封門牆封閉。外層封門牆為豎放立磚,中層封門牆為錯縫橫砌,內層封門牆為斜立磚。整個封門牆厚度達1.45米。內有門槽,寬0.24米。

  甬道為磚砌,券形頂,青石鋪地,長2.85、寬1.68、拱高0.8、通高2.58米。

  墓室為磚砌,分前、後兩室。前室平面近方形,東西長3.85、南北寬3.87米。四角攢尖頂,墓頂距墓底高***米,青石鋪地。

  前室平面近似方形,東西長3.85米,南北寬3.87米。四角攢尖頂,墓頂距墓底***米。有南北兩個側室,其中南側室平面為南北寬3.6米、東西長2.4米的長方形,圓券形頂;北側室平面為南北寬1.83米、東西長2.79米的長方形,四角攢尖頂。主室與側室之間由甫道相連,並有門相區隔,現僅存門槽,門槽寬0.2米。北側室甫道長1.1米,寬1.36米;南側室甫道長1米,寬1.4米。

  後室東西長3.82米,南北寬3.85米,四角攢尖頂,墓頂距墓底通高6.50米。在墓室頂部靠後處發現兩個盜洞,從盜洞斷面看,墓壁厚達1米左右。有南北兩個側室,側室南北長均為3.60米,東西寬1.90米—1.92米,圓券形頂。主室與側室之間由甫道相連,並有門相區隔,現僅存門槽,門槽寬0.20米。北側室甫道長0.97米,寬1.17米;南側室甫道長0.97米,寬1.28米。

  整個墓室所鋪青石大小不一,其中前甬道鋪地石長1.75、寬1.巧米;前室最大的長1.67、寬0.83米,最小的長0.76、寬0.73米;後室最大的長1.05、寬0.95米,最小的長0.94、寬0.9米。錯縫平鋪,地面平整。圍繞墓壁四周地面均有寬0.12米的凹槽。

  在曹操墓中發現三個棺槨殘痕,其中後室一個,葬具疑為石棺床,後室南北側室中各有一個,均為木棺。與墓葬中所出土的三具人骨相對應,說明在墓葬中除了曹操外,另外還有兩個陪葬女人。

  曹操的七十二冢是不是真的

  曹操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也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公元220 年***,他病逝於洛陽,終年66歲。同年二月,魏文帝曹丕遵照曹操生前遺囑,將其遺體運回鄴***今河北臨漳一帶***地安葬。

  關於曹操陵墓的確切地點,這在歷史上是一個難解之謎。據《魏書。武帝紀。終令》記載:“初平二十三年六月,令曰:”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冢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漢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由此可知,曹操在他生前就已籌建陵墓,其位置當在西門豹祠以西,周圍有諸侯公卿的陪葬墓。

  東邊西門豹祠,是鄴地百姓為紀念戰國時投巫入河、除暴安良的西門豹而建造的。在臨漳一帶,西門豹祠有多處。不僅如此,就連安陽、磁州境內,亦有西門豹祠。因此,要考證曹操陵墓,必先找到曹魏時的鄴都三臺村一帶西門豹祠的確切之處。後世僅依據晉朝陸機《吊魏武帝文。遺令》中“葬於鄴之西崗上,與西門豹祠相近”一語,多認為曹操墓就在今臨漳縣西面的豐樂鎮西門豹祠一帶。但豐樂鎮西門豹祠建於天保五年***公元554 年***,有沒有比它更早的呢?

  “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與“葬於鄴之西崗上”,雖同用一個“西”字,但實際地點則大相徑庭!如果將《終令》與《遺令》細細對照分析,就可看出後者有多處紕繆。為此,歷史上曾有學者認為,引自陸機《吊魏武帝文》中的曹操遺令,可能有詐。***見樑章鉅《三國志旁證》***

  又,據《輿圖備考》、《方輿紀要》、楊奐《山陵雜記》所載,曹操死後,恐後人發掘其陵墓,乃設72疑冢,使人真偽難辨,疑冢從臨漳縣三臺村以西八里的講武城起始,直至磁州而止,一座座如小山佈列。歷史上曾有無數的文人墨客到實地對疑冢作過考證,結果都一無所獲。宋朝范成大《七十二冢》雲:疑冢在講武城外,森然彌望,北人比常增封之。

  一棺何用冢如林,誰復如公負此心。

  聞說群胡為封土,世間隨事有知音。

  明朝俞應符《七十二疑冢》及清朝陳大玠《疑冢記》均認為,72冢,其中必定有一座葬有曹操的屍體

  曹操建七十二座陵墓的原因

  曹操在喪葬上有別於歷代帝王,他對自己的身後事,提出了“薄葬”。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當時,曹操雖未稱帝,但權力與地位不比帝王低,為什麼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體力行呢?

  據說,曹操一生提倡節儉,他對家人和官吏要求極嚴。他兒子曹植的妻子因為身穿綾羅,被他按家規下詔“自裁”。宮廷中的各種用過的布料,破了再補,補了再用,不可換新的。有個時期,天下鬧災荒,財物短缺,曹操不穿皮革制服,到了冬天,朝廷的官員們都不敢戴皮帽子。

  又據傳,曹操早年曾幹過盜墓的勾當。他親眼目睹了許多墳墓被盜後屍骨縱橫、什物狼藉的場面,為防止自己死後出現這種慘狀,他一再要求“薄葬”。

  為了防止盜墓,在力主和實踐“薄葬”的同時,他還採取了“疑冢”的措施。佈置疑冢,當然也和他生性多疑有關。生前,他因多疑,錯殺了許多人;死後,他的多疑也不例外。傳說,在安葬他的那一天,72具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從各個城門抬出。

  這72座疑冢,哪座是真的呢?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謎隨之懸設。

  千百年來,盜墓者不計其數,但誰也沒發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傳說,軍閥混戰年代,東印度公司的一個古董商人為了尋找曹操的真墓,僱民工挖了十幾座疑冢。除了土陶、瓦罐一類的東西外,一無所獲。

  1988年《人民日報》發表一篇文章《“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謎揭開》說,“聞名中外的河北省磁縣古墓群最近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過去在民間傳說中被認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這片古墓,現已查明實際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確切數字也不是72,而是134。”關於疑冢的說法便被確證不是準確的了。

  但是,關於曹操屍骨到底埋於何處,仍然是個謎。據詩曰:“銅雀宮觀委灰塵,魏之園陵漳水濱。即令西湟猶堪思,況復當年歌無人。”由此推斷,曹操墓是在漳河河底。

  又據《彰德府志》載,魏武帝曹操陵在銅雀臺正南5公里的靈芝村。據考察,這也屬假設。那它還有可能在哪呢?

  還有一種說法是,曹操陵在其故里譙縣的“曹家孤堆”。

  據《魏書·文帝紀》載:“甲午***公元220年***,軍治於譙,大饗六軍及譙父老百姓於邑東。”《亳州志》載:“文帝幸譙,大饗父老,立壇於故宅前樹碑曰大饗之碑。”曹操死於該年正月,初二日入葬,如果是葬於鄴城的話,那魏文帝曹丕為何不去鄴城而返故里?他此行目的是不是為了紀念其父曹操?《魏書》還說:“丙申,親祠譙陵。”譙陵就是“曹氏孤堆”,位於城東20公里外。這裡曾有曹操建的精舍,還是曹丕出生之地,此外,又據記載:亳州有龐大的曹操親族墓群,其中曹操的祖父、父親、子女等人之墓就在於此。由此推斷,曹操之墓也當在此。

  但這種說法也缺乏可信的證據,遭到許多人的質疑。

  面對“曹墓不知何處去”的感嘆,人們對曹操的奸詐多疑可能有了更深的認識。曹操一生節儉,帶頭“薄葬”,是有積極意義的。這樣做,既保護了自己,也使盜墓者無從下手,這也算是他的明智之舉吧。

  關於曹操的陵寢的真實情況至今仍是個謎,還有待於新的考古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