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重大成就故事
被稱之為科學家的代表人物有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居里夫人,美籍科學家愛因斯坦和中國的農學家袁隆平等。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科學家及其成就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科學家及其成就故事篇1
——自行車的發明者,德萊斯
現在,自行車像潮水一樣,遍及世界各地,進入家家戶戶。但很少有人知道,發明自行車的是德國的一個看林人,名叫德萊斯***1785—1851***。
德萊斯原是一個看林人,每天都要從一片林子走到另一片林子,多年走路的辛苦,激起了他想發明一種交通工具的慾望。他想:如果人能坐在輪子上,那不就走得更快了嗎!就這樣,德萊斯開始設計和製造自行車。他用兩個木輪、一個鞍座、一個安在前輪上起控制作用的車把,製成了一輛輪車。人坐在車上,用雙腳蹬地驅動木輪運動。就這樣,世界上第一輛自行車問世了。
1817年,德萊斯第一次騎自行車旅遊,一路上受盡人閃的譏笑,……他決心用事實來回答這種譏笑。一次比賽,他騎車4小時通過的距離,馬拉車卻用了15個小時。儘管如此,仍然沒有一家廠商願意生產、出售這種自行車。
1839年,蘇各蘭人馬克米廉發明了腳蹬,裝在自行車前輪上,使自行車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此後幾十年中,湧現出了各種各樣的自行車,如風帆自行車、水上踏車、冰上自行車、五輪自行車,自行車逐漸成為大眾化的交通工具。以後隨著充氣輪胎、鏈條等的出現,自行車的結構越來越完善。
德萊斯還發明瞭絞肉機、打字機等,都能減輕勞動強度。現在鐵路工人在鐵軌上利用人力推進的小車,也是德萊斯發明的,所以稱它為“德萊斯”。
科學家及其成就故事篇2
——證明真空的帕斯卡
一般人初次到青藏高原,感到呼吸困難,心臟病患者則病情加重,初生兒死亡率升高。這是為什麼呢?一位名叫帕斯卡***1623—1662***的法國人最早發現其中的奧祕。原來,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空氣變得稀薄,大氣壓減小,一般人不能適應。
帕斯卡從小智力過人,他12歲愛上了數學,16歲參加巴黎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小組***法國科學院前身***,17歲提出了數學定理,2O歲設計製造了歷史上第一架機械計算機器。他雖然沒有活到40週歲,但對科學作出了重要貢獻。
帕斯卡對物理學的貢獻最大。22歲時,他致力於真空與流體靜力學問題的研究,獲得巨大的成就,成為當時轟動巴黎的重大事件。他的實驗證明:真空確實存在,空氣確有重量,大氣壓力是普遍存在的。
帕斯卡還在不同地區、不同的高度,多次做液體壓強的實驗,證明大氣壓強隨著高度升高而減小。這一發現在地學研究乃至今天的航空技術中都得到廣泛的應用。帕斯卡還通過上述實驗,發明了注射器,改進了托裡拆利的水銀氣壓計。
帕斯卡寫過一篇論文《液體平衡的論述》,詳細討論了液體壓強的傳遞問題。這篇論文直到他死後才公諸於世,這就是著名的帕斯卡定律。帕斯卡還指出,由於液體的重量,盛有液體的容器的器壁所受到的壓強,僅僅跟液體的深度有關係。為了紀念他,人們把壓強的單位定做“帕斯卡”,簡稱“帕”。
科學家及其成就故事篇3
——哥白尼的日心說
1473年2月19日,哥白尼生於波蘭維斯瓦河畔的託倫,18歲時考入克拉科夫大學。1495~1496年,他在德國幾所大學遊學。1497~1503年,他赴義大利留學,先進入博洛尼亞大學,同時努力學習希臘文,攻讀天文學。1497年3月9日,哥白尼在博洛尼亞觀測月亮掩金牛座α星***畢宿五***,這是他一生中的第一次觀測記錄。他在1500年1月9日和3月4日還觀測了土星合月,並在羅馬講學期間觀測過1500年11月6日的月食。1512年,哥白尼定居在弗龍堡,弗龍堡城牆中的平臺成為哥白尼的天文觀測臺,他自制了三分儀、三角儀、等高儀等器具。這座遺址被稱為“哥白尼塔”,一直保留到今天。
哥白尼的畢生成果是其鉅著《天體執行論》,全書分為6卷。在第1卷裡,哥白尼講述了地球的運動和宇宙的構造,駁斥了托勒密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理論。在後5卷裡,他用精密的觀察記錄和嚴格的數學論證,闡明第1卷的主張。
哥白尼說:太陽屹立在宇宙的中心,行星圍繞著太陽執行。離太陽最近的是水星,其次是金星,再次是地球。月亮繞著地球執行,是地球的衛星。比地球離太陽遠的行星,依次是火星、木星和土星。行星離太陽越遠,執行的軌道就越大,週期就越長。在行星的軌道外面,是佈滿恆星的恆星天。哥白尼錯誤地把太陽說成是宇宙的中心,他的宇宙模式是建立在肉眼觀測基礎上的太陽系構造圖。
哥白尼的著作長期不能得到出版,後來由他的朋友們偷偷在德國紐倫堡排印。1543年5月24日,已經雙目失明的哥白尼撫摸著剛剛出版的《天體執行論》說:“我終於推動了地球。”7月26日,哥白尼逝世。
著名天文學家和思想家哥白尼,他的思想曾經改變了人類文明的程序。
科學家及其成就故事篇4
——牛頓發現萬有引力
伊薩克·牛頓,是17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科學家,他是人類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幾個科學巨人之一。他在物理學、數學和天文學方面的貢獻,都是劃時代的。
1642年12月25日,牛頓出生在英國一個叫烏爾斯索普的小村子裡,剛出生時極度衰弱,幾乎夭折。牛頓自幼喪父,與母相依為命。1661年,他進入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學習。
1665至1667年間,牛頓已在思考引力的問題。一天傍晚,他坐在蘋果樹下乘涼,一個蘋果從樹上掉了下來。他忽然想到:為什麼蘋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飛呢?他分析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和開普勒的三定律,進而思考:行星為何繞著太陽而不脫離?行星速度為何距太陽近就快,遠就慢?離太陽越遠的行星,為何執行週期就越長?牛頓認為它們的根本原因是太***有巨大無比的吸引力。
經過一系列的實驗、觀測和演算,牛頓發現太陽的引力與它巨大的質量密切相關。牛頓進而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規律:凡物體都有吸引力;質量越大,吸引力也越大;間距越大,吸引力就越小。這就是經典力學中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
根據牛頓的發現,可測定太陽和行星的質量,確定計算慧星軌道的法則,說明月亮和太陽的引力造成地球上的海洋潮汐現象,並推匯出克服地球引力、飛向太陽系和飛出太陽系所需的最低速度,它們分別為每秒7.9千米、11.2千米和16.6千米,並依次命名為第一、第二和第三宇宙速度。牛頓不但驗證了前輩們的成果,而且為未來空間運載工具的最低推力或速度下限值,提供了精確而權威的科學依據。
牛頓將其一生的成就寫在《自然哲學與數學原理》一書中。他發現了物體運動的三大定律,創立了微積分數學。他後來在談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時說:“如果我比其他人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727年3月20日凌晨,牛頓於久病不醫中去世。據說在生命即將停止的時候,他的心情是坦蕩而平靜的。英國詩人波普為他寫的碑銘說:“自然和自然的規律,都藏在黑暗的夜間;人帝說‘讓牛頓降生’,使一切變得燦爛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