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昆桃花扇唱詞賞析

  桃花扇是“南孔北洪”之一的孔尚任寫的劇本。《桃花扇》是一部表現亡國之痛的歷史劇,劇中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現如今也是崑曲中的著名劇目,至今都有在演出中上演,深受戲迷們的追捧。那麼崑曲中《桃花扇》唱詞賞析是什麼樣的?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孔尚任崑曲《桃花扇》唱詞賞析

  其一,深沉的家國情懷。《桃花扇》是描述南明王朝興亡的一部歷史悲劇。身為孔門子孫的孔尚任,目睹明清易代之血雨腥風、生靈塗炭。他雖被清廷籠絡,卻志不得伸,深為明王朝的覆滅而惋惜、痛心。

  他以藝術的曲筆探尋悲劇的成因,以醒後人。劇中一曲“哀江南”傾訴著作家深沉痛切的家國情懷:“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其二,虛實相生、史戲渾一的創作理念。《桃花扇》是一部嚴謹的歷史正劇,寫的就是剛剛發生不久的國家社稷情狀,亦可視為彼時的現代劇。作家遵循嚴謹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皆本諸史實,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迴腸蕩氣的歷史畫卷,給今人以真實的歷史認知和啟迪。

  《桃花扇》中的某些關節,如史可法的“沉江”、侯朝宗與李香君一同“出家”及李香君的“罵筵”等,顯然是作家根據戲劇情景與人物性格的需要而加以想象的。《桃花扇》的典範意義在於做到了虛實相生,史與戲渾然一體,真實可信,引人入勝。

  其三,人物性格的多重敘說。《桃花扇》圍繞李香君與侯朝宗的愛情主線狀寫了眾多人物,有名有姓的就有二三十個,呈現一幅駁雜的社會斷面。

  這些人物有的濃墨重彩,有的稍加點染,但各有不同的面貌神態,各自“面目精神,跳躍紙上,勃勃欲生”。其手法,一是同類人物的對比,如同為妓女的李香君與李貞麗,同為文人的侯朝宗、陳定生、吳次尾,同為將帥的史可法、左良玉……各有不同的音容笑貌、待人處世。二是不將人物單一化、臉譜化,而是多層面地寫出人物性格的豐富性。

  孔尚任簡介

  孔尚任出身孔門望族,字聘之,號東塘,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孫,是我國清朝詩人和戲曲作家。孔尚任繼承了祖先的儒家傳統思想,自幼潛心文學,並在弱冠之年參加歲考,可惜名落孫山。但是,孔尚任依舊嚮往官場,通過捐官的方式,納了與一個“例監”。

  潛心文學的孔尚任對南明興亡頗感興趣,在學習與當官期間,親自下田野,從親友、民間、諸家記載中採取軼聞與史實,讀書著述,最終匯成一部《桃花扇》。這是一本記載了南明興亡的傳奇作品。

  在孔尚任的而立之年,他的人生轉折出現了。1684年,康熙南巡曲阜祭孔。孔尚任御前講經,絲絲入扣,深入人心。他還巧解了康熙“拜師不拜王”的尷尬,頗得康熙的賞識,被授予國子監博士,從而進京赴官。從此,孔尚任便懷著儒家的政治思想,真正走上了仕途。孔尚任還寫了一篇《出山異數記》,以表對康熙皇帝垂青的感謝。

  此後,孔尚任的戲曲創作作品層出不窮,在民間流傳甚廣,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和藝術意義,為我國古代戲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孔尚任在官場,免不了牽扯進爾虞我詐的紛爭。孔尚任因《桃花扇》的內容牽扯進了清朝“疑案”。孔尚任鬱鬱寡歡,辭官回鄉。雖辭官在家,孔尚任依舊心繫朝廷,在傾盡心血,終成《桃花扇》的九個月後,與世長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