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清明黑板報圖片大全

  查閱《全唐詩》和《全宋詞》,發現在為數不多的南京清明詩詞中,掃墓、沽酒、踏青、玩耍等民間習俗,都在唐宋文人的生花妙筆中,得到了較為全面的展現。小編為大家彙總了一些 ,大家可作為參考,希望大家能夠獲得幫助:

  :從唐宋詩詞看古代清明節習俗

  沽酒 雨中尋酒杏花村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細微的春雨淅瀝而下,人們在晚唐詩人杜牧的《清明》中,認識了一位問路尋酒的異鄉人。詩人原本憂傷惆悵,是因為孤身在外無法為先祖掃墓,還是因為“潑火雨”***寒食節舊俗要禁火三天,此時下雨稱為“潑火雨”***破壞了踏青的遊興?如今都已無從知曉。但雨中牧童的遙遙一指,便讓他的心境由陰轉晴,“杏花村”也因此名滿天下。

  “杏花村”的所在,歷來有許多爭議。其中有一種觀點是,“杏花村”就在南京。南京民間,一直有“端午泛舟桃葉渡,清明沽酒杏花村”的說法。而南京地方誌學專家陳濟民根據文獻記載,判斷此詩是杜牧833年春夏之間遊玩南京時所作,杏花村就在“新橋西信府河、鳳凰臺一帶”。明代顧起元曾在《園居雜詠》寫道:“杏花村外酒旗斜,牆裡春深樹樹花。” 清乾隆年間,“杏花沽酒”還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因為詩中沒有任何註腳或暗示,所以“杏花村”的所在也撲朔迷離。比較知名的地點還有兩處,一處在安徽貴池,另一處則在山西汾陽。

  《清明》這首詩雖然家喻戶曉,但在文學史上卻“疑案”重重。除了“杏花村”之爭之外,還有作者之爭。因為在舊題南宋劉克莊編纂的《千家詩》裡,《清明》才第一次被掛上杜牧之名,也就是說,杜牧去世至少三百多年後,這首詩才剛剛冒上來,所以作者是不是杜牧還得打個問號。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鞏本棟告訴記者,早在北宋宋祁的詞《錦纏道》中,已化用過這首詩。可見,在沒有“鐵證”的情況下,對作者的認識還是應當慎重。

 

清明節黑板報圖片

  :清明詩詞

  祭掃 溧水探親見掃墓

  寒食野望吟 唐 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清明掃墓之風在唐代十分盛行,人們會在寒食節到清明節這幾天,祭掃墳塋,慎終追遠。其實清明節與寒食節原本是兩個不同的節日,掃墓原是寒食節的內容,因為兩節相連,漸漸的掃墓改在清明節進行。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下達詔令:將掃墓祭祀活動編入“五禮”,使得清明掃墓活動更加深入人心。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用一首《寒食野望吟》,描繪唐人思親情懷。詩人筆下的清明,曠野蒼茫,古墓累累,悽風勁吹,紙錢紛飛,說盡了生死離別。黃土之上,人在哭泣,九泉之下的親人卻寂靜無聲。南京市作協蘇洪泉老人告訴記者,這首詩是白居易某年來溧水探親,看望時任溧水縣令的伯父白季康時所作,可見,這首詩與南京也有一定的關係呢。

  石三友的《南京野史》說:掃墓,在南京叫做“上墳”。南京城南歷來是住宅區,南京人的祖墳大半分佈於雨花臺周圍七、八里內。在交通不便,郊區沒有公共汽車的時候,上墳的人一般都是步行,這就使得野茶館生意興隆,供不應求,臨時性的野茶棚應運而生。上墳的人走累了,隨便一坐,喝上一口粗茶,休息休息再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