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觀後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這部電影,名字叫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歡迎大家閱讀參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

曾經寫過一篇關於《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的文章,那時,只是看了幾集,對劇情有幾分片面的理解,最近我把該劇基本全看了(只有22集由於下載緩慢沒看),看完,心裡莫名地震撼,現實真有這麼殘酷嗎??先說說李然和周蒙的愛情。

周夢和李然是相愛的,無疑。當李然去了西藏,對濛濛的思念毋庸置疑,可有一點比較讓人深思,為什麼當李然知道杜曉彬也在西藏,並且一步步走近他時,他慌張不安呢!是對自己沒有信心?更進一層說,是對他和濛濛的愛情沒有信心?其實只要他和濛濛的愛情足夠牢固,他怕什麼呢?杜曉彬再主動,只要他立場堅定,杜又能怎樣?或者是男人的弱點?當自己深愛的女人不在身邊容易動搖自己的決心?其中有個情節,杜每天都在李然的門前放一束無名小花,李然說,雖然小花默默無聞,小花背後的人不敢走在前面,但她卻是以退為進,當他確定杜曉彬就在西藏,並且時時可能和他見面時,他慌了,立刻打電話給周蒙,讓她儘快來西藏·····李然為什麼慌呢? 一次偶然,李然和杜曉彬發生了不該發生的關係。李然慌了,他給了杜2000塊錢,然後急匆匆地回到江城,找到了濛濛,並且準備和濛濛求婚。在他買下了99朵紅玫瑰的同時,接到了電話,隨後是李然在牆角下的掙扎,玫瑰被摔碎了,他告訴濛濛他必須要回西藏,在濛濛的哭喊聲中,他哭著離開了……隨後是他和杜曉彬的閃電結婚,他的迫不及待是在掩飾他內心的痛苦和掙扎,他愛濛濛,卻要和別的女人結婚,他知道濛濛對他的愛和依賴,可他卻只能選擇離開……他心碎了,卻無可奈何…… 他沒有想到杜曉彬懷孕是騙他的,他更沒有想倒,在他離開蒙蒙後,濛濛的爸爸也去世了,濛濛同時失去了她兩個最愛的人……看到這,我淚流滿面,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幸的呢?愛情和親情同時撒手而去,濛濛一個弱女子怎麼能承受地住? 劇中的杜曉彬是個叛逆有心計的女人,她冷靜沉著,為達到自己的目的她什麼都可以去做。詩人很愛他,可以為她做任何事情,可她還是選擇了自己想嫁的人,在愛和被愛之間她選擇了愛,可她卻沒有想到她的選擇卻傷害了其他人,周蒙,李然,詩人,還有宗老師。 總老師雖然不是主角,但他的角色舉足輕重。

他是把李然,周蒙,杜曉彬聯絡起來的一箇中介,他和李然是哥們,先是介紹了李和周相識,後來杜曉彬的介入也是他推介其中的。周校長臨終前的囑託,更是讓他感覺責任重大,為了周蒙,他不惜破壞和上級領導的關係,為了周蒙,他幾次的辜負他的老婆王惠。王惠是個賢妻良母,她對宗老師的理解和支援讓我讚歎。她生孩子時,老公不在身邊,自己掙扎著在手術協議書上簽字;出院時,老公不能來接她和孩子;孩子病了時,聯絡不到老公····這些她都忍讓了,對於任何一個女人來說,這些委屈怎麼能全吞下?可她做到了,宗老師有福氣。

周蒙的爸爸走了,李然走了,哥哥嫂嫂令自己心寒,她孤立無援。在宗老師的努力下,找了分實習工作,卻被解聘了,她去了北京,卻發現李然在北京,她想看到他卻不敢看到他,她只好又離開,可去哪呢?江城充滿了痛苦的回憶,於是她隨便在個靠山屯的小站下了火車,陰差陽錯當了一名小學老師。陽光可愛的周蒙成了一名有些土氣的農村教師,但她內心的傷痛仍在,爸爸,李然成了她內心伸出永遠不能癒合的傷疤…… 杜曉彬一個比較危險的人物,她愛上誰,或者就是誰的恐懼。她一次次欺騙李然,理由是,她愛李然。愛在很多時候都是傷害他人的藉口。記得《當家的女人》中菊香的丈夫二柱做了錯事,理由是:“菊香,我做這些是因為我太愛你了。”張軍平的妻子淑娟做了傷害菊香的事,她的理由是:“軍平,我做這些都是因為我太愛你了!”有時愛讓人很可怕。愛,適可而止就好。可以愛,但不可以傷害他人。李然最後知道了杜曉彬的欺騙,可他並沒有選擇離開她,即使杜被關押之時,他還是和他們的女兒咪咪等杜出來····· 幾次,李然和周蒙擦肩而過。

最後終於見到了周蒙。周蒙騎著一輛舊式自行車,歪歪斜斜爬坡,李然看到了背影,不覺喊出了“濛濛”。 濛濛回頭,那一刻時間靜止,倆人無語。李然哭了,說,濛濛在西藏我······濛濛搖了搖頭說,我這樣好看嗎?也許李然的任何解釋對濛濛來說都沒有了任何意義,此時 的濛濛已經成熟了,當李然要求再抱抱她時,倆人擁抱在一起,所有的話語都化作了淚水,忽然間李然的電話響了,杜曉彬出事了······他和濛濛不可能再回到過去了。 他對濛濛的所有承諾,再也實現不了了…… 戴妍和葛俊也很悽慘。去北京之後,工作不盡人意。葛俊甚至去地鐵站口賣場。他和戴妍幾次分分合合,就在倆人決定重新開始時,葛俊卻出車禍了……相愛的人不一定在一起。

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

《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觀後感2

最近一直在看這部經典的影片,喜歡這部影片起初是因為其中有自己特別喜歡的明星,如:陳道明等等。可是慢慢看下去之後越來越發現自己被其簡單、平凡的劇情吸引了。影片中的每一個片段,都是非常平凡,可以說在每個人的家庭生活或者校園生活中都歷歷在目的事,可是在導演的精心組織下,看起來總是那麼地感人和真實,此時不得不對導演的編排能力產生極強的敬意和由衷的佩服。

此片總的來說,具體將來了幾對人的愛情故事,是隻屬於大學的那種單純的愛戀。是一部給人感覺很特別的電視劇:可能是電影膠片拍攝的故,也可能是前幾集大學生活的描寫很生動的原因,也可能劇里人物大膽直率的故,或許只因為它並不複雜的情節、乾淨的色彩和畫面。也可能僅僅是因為看到了又一個不一樣的大為吧!

特別喜歡周蒙這個角色,當初看別人的評價的時候就說,周蒙這樣的女孩特別適合做老婆,看完了我也發出同樣的感慨,雖然她有點小女孩的脾氣,但是她夠執著,夠一心一意,哪一點小脾氣反而讓人覺得她越發的可愛與青春,她對李然的一心一意真的很嚮往,很羨慕,可惜後來的結局真的不能讓人滿意,我覺得李然不懂得珍惜,那麼好的女孩,可能一生也就被這個男人給毀了。

周蒙的相貌和感情都純的如雪後的大操場,讓人不忍心去踩踏和破壞;李然對周蒙的痴心、狠心和違心讓所有男人都肅然起敬,不忍心再去責怪和批評。在我看來,這部片子只有男女兩個主角,其他的角色與他們相比就黯淡無光了。我從頭到尾、牽腸掛肚的只有一個懸念:他們最終會在一起嗎?周蒙與李然的分手是耐人尋味的。是周蒙不食人間煙火般的性情和嬌弱無力的依賴性令李然退避三舍?是李然永遠習慣漂泊的心態讓他註定一生孤單?是一連串小小的卻又是致命的誤會造成?是李然的風流天性在杜曉彬的誘惑下導致的***……看上去都有些道理,但又好像不完全是。在大眾世俗眼光下的幸福觀層面以外,李然和周蒙精神層面上的心靈碰撞才是最打動我的地方。愛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呢?看完此片我認識到:愛的真諦是在於全身心、不計回報地付出。

看到李然為濛濛聲嘶力竭,看到她們愛得死去活來,以為她們找到了終生的依靠。可又看到李然毅然的離開蒙蒙,毅然的喊著“我愛你”娶了另一個女人,毅然的為了一個並不愛的女人奮鬥。這裡面李然無奈,濛濛不知所措,那個女人也活得膽戰心驚。並不存在誰對誰錯的問題,為什麼?我也無法解釋。告訴自己這是命運。很可笑是嗎?我總是這樣,把自己無法理解的事情歸為命運。沒辦法,我相信命運。我相信人各有天命,有些東西註定是你的,同樣,命中不屬於你的,無法得到。

這也讓我想起了大學裡的愛情,讓我對大學校園裡的男歡女愛重新審視,我也有過那樣的時刻,最後看著班上同學原來成雙成對的小情侶們無不經不住時間的考驗,一年不到就幾乎全軍覆沒,再次見面時,卻連陌生人都不如,彼此都產生一種無聲的尷尬。這讓我忍不住對大學裡面的愛情的純度產生了質疑,或需對某些感情來說,愛情對於他們只是一段時間的需要吧,當需要沒有了,感覺淡了,彼此也就覺得無味了,也就自然散了,這當然還算還不錯結果,最糟糕的是有一方仍然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從此沉淪,打不起精神,也因此花費了自己的大學時光,錯過了自己最閃亮的年華。有人說愛情就是一場賭博,你下的注越大,可能收穫越大,但是更有可能輸的一敗塗地。上次看到一篇文章,說其實有那麼一段經歷其實就是一種珍貴,我們都應該對陪伴自己的哪一方說一身謝謝。現在覺得也挺有道理。

除了愛情,這片中的另一個亮點就是對親情的描寫,一直比較喜歡陳道明。在這部片中,他也沒讓我失望。他將一個父親對子女的關心和呵護演繹的惟妙惟肖,多少次在一些簡單的生活鏡頭中,我都心裡為之一顫。父愛是那麼威嚴,可又那麼親切;那麼平凡可又那麼偉大;那麼深沉,可又足夠的直白。看到最後為人父的陳道明最終也向自己的兒女妥協,並請求李然好好照顧濛濛時,我真的很感動。因為那足夠真實,天下任何一個父親都是一個子女一生最該尊敬也最值得去愛的男人。都說女兒是老爸最後一個情人,父女親情是最割捨不斷的。

我們都以為自己張大了,但是有一天,我們終於發現,長大的含義除了慾望,還有勇氣、責任、堅強以及某種必須的犧牲,在生活面前我們都還是孩子,其實我們從未長大,還不懂愛與被愛。愛在青春的日子裡總是顯得很偉大,很神聖。我讚美青春裡的每一次彼此淡淡的美好,頹廢的快樂,陶醉寂寞的美麗。我想,那些大人的世界裡永遠都不明白的眷戀。也許,我們走過了,錯過了說一句“我愛你”的誓言,但是我相信,那張淺淺微笑的臉是我一生見過的最美麗的畫面。

《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觀後感3

我發現我是一個很容易投注感情的人,如果那是我喜歡的人或事。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這個多情恐怕不是我們今天所曲解的意思,多情,只是常常被感動,被很多人,很多事。

一個人,在深夜將這一部電視劇完整看完。我曾經想過不要看下去,因為我會很長一短時間沉浸在這樣一種情緒中,不能自拔。可是,我終於將它看完了,伴著數不清的淚水。

我彷彿走了一段很長很長的路,一路上,青春,愛情,傷害,離開,和永遠不能回頭的失去。我一閉上眼睛就看見濛濛的笑臉,單純的,沒有任何塵埃和裝飾,只是那樣笑著,彷彿永遠不會在歲月里老去。

我不能夠簡單的將這看作是一個故事,我相信這些人的存在,李然,杜曉彬,戴妍,葛俊,和我最親愛的濛濛。

濛濛,那麼毫無城府的濛濛,傾注了初戀的全部熱情,孩子般的相信著,深愛著。是啊,我們初次深愛的時候,從來不懷疑愛情的無所不能,從來不懷疑那些最後消逝在風中的,永遠不能實現的諾言。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在不再相信之後,懷念那些最初的愛情。

而爸爸,濛濛最愛的人,我相信爸爸才是濛濛最愛的人,勝過李然。那麼憂鬱的眼神,看著自己心愛的小女兒。那麼捨不得丟下自己還不懂得照顧自己的女兒,他獨自承擔著死亡的來臨。坐在鋼琴前,濛濛依偎在爸爸的肩頭,和著他的琴聲,唱著,長城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我不知道死亡是怎樣一回事,所以我也無從想象,當濛濛的爸爸隻身去北京面對死亡,他心裡會有著怎樣的想法。他再也沒有回來,所以我只能夠想象。

他在濛濛的生活裡中途退場了,可是他卻又那麼堅定的貫穿濛濛的生命。

我彷彿和濛濛一起經歷一場失去最愛的過程。無論是在路上,行走的列車上,大街上的人海中,還是獨自面對自己的時候,都彷彿行走在一個關於悲傷的夢境裡,沒有出口,不能醒來。

爸爸的聲音一直在濛濛的心裡迴響著,伴隨著濛濛以後的行程。濛濛在這種自我沉睡的孤獨中慢慢長大起來,在清苦的生活中,找到一種內心平衡的方式。

李然,我不願意多說,我一直認為,男人所謂的責任感,如果只是讓自己最深愛的人痛苦,那麼我憎恨這種責任。失去濛濛,他將無可救贖。

而杜曉彬,我曾一度十分佩服她的不見容於世俗的個性,決絕獨立,永不妥協。然而,她終究讓我失望了。我欽佩她對李然執著的追逐,毫不顧忌後果,不要求回報。然而,當李然出於責任來到她身邊,她竟然沒有能夠拒絕。我深深失望了。我不能夠想象她也能像一個世俗女子那樣,守住一個僅僅是出於責任才不離開的男人,自以為得到幸福。這是杜曉彬一生的敗筆。真正的杜曉彬,應該多麼瀟灑,背起大大行囊,獨自走天涯的人。面對李然的求婚,她或許應該說,我愛你,但是和結婚無關。

她沒有做到,也許這是所謂女人的天性,所以她窮盡一生,提防著李然的離開,時時刻刻害怕著失去,害怕那個李然內心深處的濛濛有一天會突然出現,將她溫情脈脈的幸福表象訇然擊退,一切煙消雲散,夢醒無痕。生活在恐懼中的女人,失去了幸福的機會,也同時失去了令別人幸福的能力。如果她可以不欺騙自己,她就會看到,李然看到濛濛時那種沉醉的表情,從來沒有在她面前出現過。李然按部就班的做著一個丈夫一個父親該做的事情,每一次握手,每一個擁抱,每一次微笑,都那麼恰到好處,溫情脈脈。然而這其中欠缺的,就是生命力,一個家庭,一種愛情,一個人的生命,都不可或缺的生命力。那是一種不能偽裝的對生活的熱愛和激情,沒有了濛濛,李然變成了一個完美的軀殼,杜曉彬就抱著這具完美的軀殼,做著自己關於永遠的夢。我相信智慧如杜曉彬,不會嘗不出這種苦澀,一個女人,在被推進產房痛得死去活來的時候,都不知道,或者是不敢去確定身邊的男人要的是大人還是孩子。她那一刻會知道,那所謂的責任是多麼愚昧,三個人都嚐遍苦痛,無一倖免。而用責任拴住一個男人,只不過是對愛情和自己本身的侮辱。杜曉彬的驕傲,在這一刻,一敗塗地。她變成了一個可憐的女人,刻意對李然隱瞞著濛濛的訊息,自欺欺人的以為自己能給的就是李然想要的生活。宗禹好騙,杜曉彬自己呢,恐怕沒有那麼容易騙到吧。那溫情脈脈的幸福家庭的表象,是多麼大的諷刺。李然在女兒出生後,對自己說,我再也不是李然小爸爸了。那一刻,他心裡想到的還是濛濛,也永遠是濛濛。

時間不是一條路,只能走過去,不能走回。

我恐怕再也沒有勇氣重溫一遍這個故事,只能把它當作一個經歷,在某一個傷懷的黃昏或者午後,慢慢回想起,微笑著忘記。

歷經滄海,一切都回不到最初。

為什麼我還那麼期望李然與濛濛的重逢?

重逢,已經過盡千帆,無需解釋,沒有了怨恨。

也再也沒有可以走回去的路。

濛濛會遇到一個像爸爸那樣深沉的男子吧,寵溺她後來的生活。

無論我多麼不情願,卻仍然不能不承認,濛濛和李然,已經沒有了後來的故事,只剩下對彼此的回憶。

一切真的都能過去嗎,包括傷痛?

一切真的都會過去嗎,包括愛情?

也許最美好的都註定要失去。

那麼就失去吧,在最美麗的時候。

青春總是讓人惆悵,就像愛情總是惹人憂傷。

濛濛會幸福的,我相信。

我怨恨著李然和杜曉彬,但是,我原諒他們。

因為一切都已過去,了無痕跡。

濛濛在給李然的信中寫道,春到深處就不見了,一轉身就會被寂寞找到。

也許明年的春還會如約而至,只是再不屬於這一季的芳草。

正如我們的青春,絢爛光華後,悄然散場。

再也無跡可尋。

4

這是一部由題為“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的小說拍成的電視劇,共24集,花了我整整12個小時看完了,那可是我寶貴的睡眠時間啊,不過真的不錯,雖然通宵了一夜,也挺值的,它不像那些青春偶像劇,看了第一集就已經知道最後的結局了,它是一部關於愛情的悲劇,至少我是這麼理解的。

李然,周蒙,杜曉彬,主要是講這三個人吧,李然,一個攝影記者,愛好漂泊的生活;周蒙,是一個清純的大學女生,愛上了李然,李然也愛她,兩人有著轟轟烈烈的戀愛,而在他們愛的深刻之時,杜曉彬也瘋狂的愛上了李然,不管李然到哪,她都跟隨在他身後,最後終於和李然結婚了。

對於愛情,周蒙和杜曉彬的追求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周蒙對愛情選擇的是相信和等待,她始終愛著李然,也始終相信李然會永遠愛他,在她身邊,雖然說愛是自私的,但是周蒙的愛我認為是無私的,在李然選擇和曉彬結婚後,她沒有去追求,只是默默的流淚,在心裡流,她放他走了,而這種愛的方式只會讓自己受傷;曉彬對愛則是大膽的去追求,無論李然在何處,她都跟隨著去,即使李然不愛她,她還是堅持著,她是有心計的,這就是愛的自私吧,不惜拆散鴛鴦,用盡一切方法讓李然和她結婚,和李然上床,騙李然懷孕了……她想獲得李然的愛,自己卻受傷更多……

其實看這部電視我也是迷迷糊糊的,很多東西都弄不明白。為什麼李然會和杜曉彬上床,難道男人都這樣嗎?自己原本心愛的女人不在身邊,就經不住身邊的誘惑?如果是這樣,為什麼有要愛上之前的人,以至傷害那麼愛著他的人。為什麼李然會選擇和杜曉彬結婚,是因為責任?還是他對周蒙的愛已經變質、消失?他和周蒙之間的約定呢??他沒有想過嗎?他只想到他自己,我恨這樣的人!!

周蒙是最可憐的,原本很幸福的她,擁有父親的疼愛,擁有李然的愛……可是一夜之間,她同時失去了兩個至愛的人……父親因為腦癌動手術不成功而去世,在此之前,李然卻和另一個女人結婚了,完全忘了自己的承諾。一朵原本生活在溫室的花朵卻遭到如此大的打擊,看著受傷的周蒙,我的心也痛了……但是她其實也有錯的,面對愛情她不捨得放棄一些東西,也比較自我,她缺乏追求的精神,這和她從小生活的環境有關吧!

對於李然,我說不出是什麼感覺,至少不是喜歡,在他和周蒙戀愛的時候我還是喜歡他的,因為那時候他對愛很肯定,而和曉彬上床之後,我完全對他失望了,他對愛的不確定使我討厭他,他的失言讓我對他很是失望,如果不能確定自己的承諾能夠實現,為什麼當初又要那麼輕易的承諾……因為他,我對所有的攝影家都很排斥,並不會排斥他們的作品,而是對愛,他們漂泊不定的生活會讓他們走到哪愛到哪。對於杜曉彬,李然是不負責的,他的愛比不上曉彬對他的愛;對於周蒙,他更是不負責任的,曾經給過的諾言都沒有實現……李然是個混蛋!

我不喜歡看悲劇,可是人生不可能永遠只有喜劇,就像我以為在劇中至少戴妍和葛俊是幸福的,雖然工作不如意,但他們至少擁有真愛,擁有彼此,可是最後,葛俊還是走了,死於很突然的車禍,就在和戴妍分手又和好之後的幾秒鐘,“你回去好好睡個覺等我啊”,這是戴妍和葛俊的最後一句話,就這樣,葛俊永遠的睡著了,帶著對戴妍的愛,沉睡了……戴妍眼睜睜看著葛俊的車禍出現在自己面前,那一瞬間,她的眼淚定格了,吸不進去也留不出來,呼吸也快沒了……愛情真的就如空氣啊!!可以說這部電視裡沒有一個幸福的人,好像就表明真愛是不能永存的,相比之下,杜曉彬比周蒙要幸福一些吧,雖然身在監獄,至少最後她還是擁有李然的等待,也許李然對她的愛沒有對周蒙的愛那麼深……

戴妍帶著葛俊的骨灰離開了讓人傷心的北京……周蒙在小山村支教……杜曉彬在監獄……李然帶著自己的小女兒走遍了雲南,邊走邊等待曉彬的出獄……這樣的結局很是讓人深思……

5

習慣上還是喜歡以孩子的價值觀去評判劇中的人物,那麼女主角周蒙無疑是心目中不可動搖的好人,還有她爸爸,還有宗禹、葛俊、戴妍…李然呢?他,只是個人,只是剛剛被我從畜生的邊緣拉回來的人而已!使我把他從牲口那頭拉回來的唯一理由是――他尚沒有摧殘周蒙的肉身。至於周離,終究還是沒有資格跟他們相提並論的,甚至,根本不值得一提,抑或偶爾提及,也只是因為他是周蒙他爸的爺爺的兒子的兒子的兒子罷了,多少還搭上點親戚關係。

周蒙,一個還沒有長大的小女孩,從外形到言語。“爸爸,晚上我跟你睡吧,讓哥哥嫂嫂住我房間”,完全沒有成熟女孩的矜持與羞澀,儼然一個童心未泯的小姑娘。然而就這樣一個讓人看一眼就想要疼愛呵護一輩子的小天使,竟被惡毒的編劇選作摧殘的物件,只為使單薄的劇情增添一些砝碼,以博取世俗對劇情的關注與認可,可惡!“玩人喪德”,可見這頭驢在現實中也不會是什麼好鳥。

在故事開始之處,我們習慣性地用男人的目光對女主角的體態容顏評頭論足一番,我以為,周蒙是輸給杜曉彬的(碟片上只印著李然跟杜曉彬的頭像,似乎也默許了這點)。而且相比之下,杜曉彬更獨立,更有個性,也更有才華。隨著故事的深入,才體會到導演的用心,只有如此嬌嫩、柔弱的江一燕才能比較突出地體現周蒙的單純,才能比較成功的塑造這樣一個絕望、無助的悲情人物。由始至終,她都是被動的,從故事的一開始被“誘拐”進男廁所到劇尾被擁入懷,以至包裹的衣衫裡頭的那顆心終究難逃累累傷痕、鮮血淋漓的劫難,再也經不起一點點的風吹雨打…為什麼受傷的總是她?

李然,一個徒有外表的小白臉,總是肆無忌憚的在傷害別人,之後還要裝著一臉無奈甚至無辜的樣子,更可氣的是還要竭力地表現出自己是個很負責的男人,這點從他跟杜曉彬的那些對白可以看出,“即便你沒有懷孕,我也會跟你結婚的”,“這就是我要呆的地方,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這般虛偽,實在讓我作嘔。事實上,正如杜曉彬所說,他對她的愛只是施捨,那個所謂的家就是他為掩飾自己虛偽懦弱的心靈的唯一救命稻草,是別有用心的。所以杜曉彬用“扔”這個字眼,我是贊同的。如果不愛還硬要為自己所謂的“負責”死死纏著別人而不撒手,如果愛卻因為自己所謂的“負責”負心離去而不回頭,結果毀了別人一生的幸福,同時也埋葬了自己的幸福。這種人,應列入魯迅筆下的“落水狗”之列,是該被痛打的。

或許我是極端的,感覺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又或,我根本就沒看懂。

周校長是我深愛的一個角色,可能是出於個人對陳道明的偏愛,也可能是他跟我爸有些形似(特別是那雙眼睛,還有額頭)。劇中的他儘管是個大學校長,但他卻不以他的睿智和博學征服我們,他用來捕獲別人的利器是他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真實,感人。每一個動作都是那麼的優雅,每一次微笑都無一例外的震撼人心,每一句話都是那麼富有哲理。最讓我震撼的是在他去世之後信裡囑咐周蒙的哪些話:“最讓爸爸傷心的莫過於想到我走之後,你整日淚流滿面的樣子,或許做爸爸的太過不盡人情,但是,悲傷要適可而止,過度的悲傷會對身體不好,你千萬不要讓爸爸失望”,當週蒙在江城小學當實習老師因為她的善良和單純而被解僱之後又想起爸爸的話:“當你感到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時候,不要灰心,不是你一個人有這樣的遭遇,要學會堅強的去面對、應對這一切”,還有,周蒙獨自一人在偏僻的小山村教書,晚上心裡倍感孤獨時爸爸的話又在耳邊響起,“我不在你身邊了,有時侯難免會感到孤獨。孤獨是你的敵人,但也是你的良師益友。我希望你能夠學會享受孤獨。”…這些話應該是劇情發展的點睛之筆,我的感動大都來自於此。

或許打動我的是陳道明的個人魅力,但是,只要有感動,Who cares! 如果我是個女孩,不知會不會得傳說中的相思病?呵呵…因為,對他,我一定不能抗拒!

至於劇情本身倒不是那麼打動人心,但也算不上俗套,它基本上是否認愛情本身,愛情在劇中是那麼的不堪一擊,這點我有些反感,覺得這樣顯得有些刻意和做作。劇中的幸福與甜蜜只存在於零星的回憶裡,而且遠遠小於悲傷和心酸,以至於後來被完全淹沒。這又是讓我難於接受之處,因為故事開始,愛情美好的讓人心醉甚至妒忌,以至於怎麼也不忍心去接受後面的結局。人對於美好事物的期望總是過於苛求,也許這就是人性最真實的一面吧。

最後引一段使我產生共鳴的話:

“所謂青春期的愛情永遠都是那麼美好、那麼值得懷念,不論是甜蜜的還是痛苦的,到最終都會成為記憶,而且不可避免的是美好的記憶。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那麼的激動人心、那麼的難以忘懷。青春期的愛情就象一場夢,夢醒了,人也活得更真實、更現實了。然而,夢是一定要做的,夢也是一定會醒的,彷彿人生的必然經歷,只有經歷過了,才會成熟了。就如植物的發芽、開花、結果一般的自然而然。是幸還是一種不幸,相信每個人的體會和答案都不盡相同。無處安放的青春,也許,青春根本無需安放,在一個適當的時候,青春要麼藏於心底,要麼灰飛煙滅,全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