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課堂反思
《土地的誓言》表明了作者即使犧牲也要保衛祖國,使祖國得到解放,願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衛祖國的感情。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現在的學生受網路媒體等影響,在學習方面態度冷漠,不大會被感動。他們對那種背井離鄉之苦,家破國喪之痛,覺得似乎十分遙遠而無法體味。但編者的意圖很明顯,是想把它作為一種“愛國精神的顯現”的文章放進這一單元。這樣,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知識結構、情感態度價值觀與編者的意圖,教學的目標就有很大程度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制約著教學預設及教學過程的展開。
第一節課的匯入失敗就在於教者沒有很好地對學生的學情進行分析,沒有在學生與文字間架起溝通的橋樑,教學預設成了無的放矢。而第二節的匯入以故事性、形象性的朗讀和一組組圖片引入,學生聽著生動感人的故事,看著描述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一組組圖片:“被敵人封鎖的村鎮”、“遭受屠殺的民眾”、“抗擊敵人的戰士”等。雖對背景知之不多,但預先教學準備充分,教師有意識地將學生置於當時特定的背景之中,為學生閱讀課文、理解重點做好情感的鋪墊,因此教學比較成功,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可見文字解讀時,教師只有充分估計學生現有的情況,調動其積極情感,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篇2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案”成為教師教學活動的不可動搖的預設方案,教師和學生的全部活動均要圍繞教案展開並受到教案的嚴格制約。而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情況和因素都是無法事先“設定”的,課堂上經常會出現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所無法想象到的新情況。當出現這種情況怎麼辦?教學設計就要圍繞學生、學情做必要的調整。即新課程要求的教學設計應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系統,教師對教學的設計要像繪畫一樣既為自己的“教”更為學生的“學”“留白”,以便可以適時調整策略,滿足新的情境和學生新的需求,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如果教師過分重視教學設計的預設,就不會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其效果就肯定大打折扣。第二節課的比較滿意就在於教師對原來的教學設計進行反思,及時調整。由於很好地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儘快進入角色,把他們潛藏的熱情、愛與感動都激發出來,所以教學就得心應手了。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兩節課的不同教學結果證明了這一點,課堂匯入好,學生學習興趣就濃,學習熱情就高,課堂上教師講起來就輕鬆容易得多,學生的思維也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在新課程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冷靜地思考,深刻地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開出燦爛的理想之花。
篇3
在課堂中,如何把自己的教學思路和學生的學習思路融為一體,是我們最應該關注的問題。在這節課裡,當潘永明同學提出“為什麼前面用第三人稱而後來卻用第二人稱來寫”的問題時,我與同學們的討論及拓展,是我比較滿意的地方,因為這個環節正好體現了“教”與“學”的自然統一。 然而這一課,讓我不滿意的地方很多,當我從自我的角度去審視這一課時,發現了很多興許是別人不好對自己言明的缺陷,當我在做自我剖析的時候,心情是沉重的。
第一,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我有時候不注視他們,顧左右而旁他,真不好。
第二,對學生還不完全放得開,總是下意識地去重複學生的問題或答案,深層的原
因是對學生還不夠有信心,生怕他們表達不清楚,達不到效果,其實這樣,會讓課堂填得太滿。
第三,有時有些操之過急,問題丟擲來之後,學生要有足夠的思考時間,見同學們 安靜的時間長一些,就忍不住提示了,其實如果學生不用思考就給出答案,反倒該懷疑問題的質量了。
第四,在教學機智上還要修煉。在有些地方,如一學生回答說這是一個“神聖”的 地方時,我沒有做出評價,其實可以讓她陳述一下她的想法,卻因有人舉手就錯過了。
第五、語言還需要錘鍊。如在最後表達對日本地震的看法時,臨時組織的語言邏輯思維嚴謹不夠,詞彙簡單而豐富不足。
如果我再上這一課,我要更從容些,更捨得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更注意觀察學生。同時,自身的文化素質、語文素養的積累也將決定了課的厚度、深度和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