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巒疊嶂間的田園

  高考現代閱讀例文解析:  如果把陶淵明歸入魏晉名士一類,可能有點粗糙。陶淵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時候,阮籍、嵇康也已經去世一百多年。他與這兩代人,都有明顯區別。他對三國群雄為權謀的爭鬥看得很透,這與魏晉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與魏晉名士細加對比,就會發現魏晉名士雖然喜歡老莊卻還不夠自然,在行為上有點故意,有點表演,有點“我偏要這樣”的做作,這就與道家的自然觀念有距離了;而且,魏晉名士身上殘留著太多貴族子弟的氣息,清談中過於互相依賴,過於在乎他人的視線,而真正徹底的放達應該進一步迴歸自然個體,迴歸僻靜的田園。

  魏晉之前,中國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與軍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晉名士用極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來,讓它迴歸個體,悲壯而奇麗地當眾燃燒;陶淵明則更進一步,不要悲壯,不要奇麗,更不要當眾,也未必燃燒,只在都邑的視線之外過自己的生活。

  安靜,是一種哲學。歷史上許多文人也得到過被迫的“安靜”,但他們的全部心態與朝廷興衰割捨不開,即使身在安靜處也無時無刻不惦念著那不安靜的所在。陶淵明正好相反,雖然也曾斷斷續續做點小官,但所見所聞使他越來越殷切地惦念著田園。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園荒蕪了。他天天自催。

  這樣一個陶淵明,使大家感到陌生。儘管他的言詞非常通俗,絕無魏晉名士的艱澀,但人們的接受從來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轟動,可陶淵明恰恰拒絕轟動。人們還在乎故事,而陶淵明又恰恰沒有故事。

  因此,陶淵明理所當然地處於大眾的關注之外。到了唐代,陶淵明還沒有產生應有的反響。直到宋代,尤其是蘇東坡,才真正發現陶淵明的光彩。東坡是熱鬧中人,由他來激贊一種幾百年前的安靜,容易讓人信任。細細一讀,果然是好--陶淵明成了熱門。

  文化上的高峰有時可能被雲霧遮蓋數百年之久,而這種雲霧主要是朦朧在人們心間。大家只喜歡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亂喊,卻完全沒有注意,那一脈與天相連的隱隱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驚世高峰。陶淵明這座高峰,以自然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筆描寫自然。

  請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飲酒》***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現了一種無與倫比的自然意境,可以看成陶淵明整體風範的代表。但是王安石最推崇的卻是前面四句,認為“奇絕不可及”,或許就因為這幾句平實的話語道出了人生哲理:在熱鬧的“人境”也能找到安靜,關鍵就在於“心遠”。

  正是高遠的心懷,有可能主動地對自己作邊緣化處理。而且,即便處在邊緣,也還是充滿意味。什麼意味?只可感受,不能細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哲理玄言詩的痕跡。陶淵明讓哲理入境,讓玄言具象,大大地超越了魏晉名士。但是,魏晉名士對人生的高層次思考方位卻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麼平靜、優雅。

  他終於寫出了自己的歸結性思考:“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形影神贈答詩》***大化,成了陶淵明的思維起點。一切依順自然,因此所有的喜悅、恐懼、顧慮都被洗滌得乾乾淨淨,順便,把文字也洗乾淨了。

  16. 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陶淵明的詩歌風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為這一點,所以宋代之前一直無人賞識他。

  B.作者將陶淵明和歷史上許多文人作對比,表現出他的安靜是一種自覺的處世態度,

  C.陶淵明與魏晉名士一樣也追求“迴歸個體”,但他卻發現得平靜、自然、優雅。

  D.標題中的“田園”是陶淵明生命境界的象徵,而“自然”就是這種境界的核心。

  E.本文樸素的語言風格與所表現的陶淵明淡泊寧靜的精神境界渾然一體,令人回味。

  【答案:AE。解析:此類選擇題把握三個原則:一是中心至上;二是迴歸原文;三是尋同去異排除法。也就是說首先要明確本文的主旨是什麼,命題者常設遊離主旨的選項,此項往往為錯誤項。迴歸原文則是將選項一一回歸到原文位置,如此題中的A選項,“宋代之前一直無人賞識他”課迴歸到原文的第4和5段,讀完4、5段答案就很明確了,並不是因為陶淵明自然平淡而在宋代之前不被人賞識。E選項樸素的語言風格顯然不符合本文語言,本文語言大量引用和化用詩詞,極具文采,而不是樸素。】

  17.根據上下文,解釋文中畫線語句的含義。***6分***

  ①悲壯而奇麗地當眾燃燒

  【解析:句子含義理解題。此類題型先找到句子在原文的位置,然後分析句子明確兩點:一是句子描述的物件是誰,二是找出關鍵詞。再從兩個角度思考 ,一是是什麼***關鍵詞若為指代詞、含有修辭義的詞等***,二是為什麼***關鍵詞為表修飾或限制的形容詞、副詞等***。這道題也可以這樣解答:首先明確該句位於文章第二段,然後描述的物件是魏晉名士解救和迴歸個體,然後找到關鍵詞:悲壯而綺麗、當眾,結合上下文解釋為什麼說他們悲壯的、又為什麼要說是當眾。結合上下文不難發現“在行為上有點故意,有點表演”“中國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與軍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晉名士用極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來,讓它迴歸個體”由此可以得出答案:魏晉名士以個體的生命與整個世俗相對抗,以絕對不合作的態度表演人生,以極端的方式充分展示 “人”的個體需求和個性魅力。】

  ②那一脈與天相連的隱隱青褐色

  【解析:原文第六段,描述物件應為“文化上的高峰”***比喻義***,關鍵詞為“與天相連”“隱隱”,與天相連說明高企鵝遠,隱隱則說明看不清,再結合第6段文意,很容易總結出答案:指文化上的高峰,它離人們很遙遠,人們沒有真正認識它】

  18.文中引用陶淵觀的《飲酒》和《形影神贈答詩》,各有什麼作用?請簡要分析。***5分***

  【解析:作用題。內容、結構和手法及藝術感染力幾個方面思考,作用題必須把握兩個原則:一是為中心***有時是全文的中心,有時某段或某幾段的中心***服務,二是結合上下文。此處界定了引用的作用,引用內容上往往是為了證明或印證文中某句話或作者的某種觀點,可引導學生去引用部分的前後尋找;再看引用部分的位置,判斷其在結構上的作用。答案要點:要點一:第一次引用,承上啟下,證明“陶淵明這座高峰,以自然為魂魄”,並引出下文的分析,說明陶淵 明能保持“安靜”,關鍵在於“自遠”。要點二:第二次引用,收束全文,借這首詩點明陶淵明的思維起點就是“依順自然”,所以他的“田園”生活才保持得那麼安靜。】

  19.作者說:“文化上的高峰有時可能被雲霧遮蓋數百年之久,而這種雲霧主要是朦朧在人們心間。”這句話觸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聯絡本文之外的例子談一談。***200字左右******10分***

  【解析:延伸閱讀題最關鍵的審題,此題可先回歸到句子含義理解這類常規題型,先分析句子,找出關鍵詞“雲霧”,再結合文章內容明確朦朧在人們心間的“雲霧”具體指什麼,從而得出作者觀點***句意***。繼而再延展聯想***自己的思考***,這種導致文化高峰不被發現的雲霧還有可能是什麼***自己觀點***。最後例句熟悉的典型例子印證自己的觀點。延伸閱讀組織答案時要注意語言和結構,要做到觀點正確、語言通順,條理清晰。】

  【評分要點】 *** 2 分***把握句意: ***2 分***觀點; ***4 分***能舉例分析; ***2 分***語言。

  【答案示例】

  例1 這句話讓我想到了這樣一種文化現象:在特定的時代裡,主流文化會使人們趨於關注熱度高的東西從而忽略了許多雖然風格不同但水平實際很高的作品。縱然藝術家有很出色的才華,也始終無法被認可。譬如說著名的畫家梵高,他一生創作了無數優秀的作品,但一切的成就都是在他去世許多年之後才被授予。我們不會忘記畫中美麗的向日葵,也不會忘記自畫像中他憂鬱的表情。因此,我認為,我們應當更加全面地瞭解文化,感受多元的文化,不應過於被時代風尚所影響,擁有獨立的文化欣賞觀。

  例2

  對作者的話,我十分贊同。“文化的高峰”之所以被雲霧所籠罩,是因為站在山腳的人們的視野與山頂上的“孤峰”鳥瞰相比太狹窄了,使我不禁想到了十七世紀末期的西方科學文化的悲劇--哥白尼***應是布魯諾***,一個“看破”天地執行的天文學家,被活活燒死在教堂的廣場,只因為他的“日心說”違背了當時人們心中的思考,儘管其學說在幾百年後得到了證實。陶與之相比是幸運的,他的“安靜”的人生追求,使他免受“火屠”,可是陶與哥白尼卻同時都是無奈的,他們的智慧與科學,其實本是一條人性與科學的捷徑,卻被無知的人們用荊棘封鎖了幾百年。

  例3

  人們看不到文化高峰往往是追求轟動的心理引起的。杜甫的詩作在生前不被重視,因為人們認為他的詩作中沒有李白那樣新奇的比喻、豪邁的氣勢,缺乏對心靈的猛烈撞擊,於是被人們忽視了很久。終於隨著韓愈的激賞,人們發現杜甫沉鬱頓挫的風格是能夠引起人的心靈上的共鳴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樣的詩句,這樣的美感,是值得咀嚼回味的。如果人們能拋開對轟動效應的單一追求,拋開對錶象的重視,也許能在誦讀別人的詩作時感到心有靈犀,即使不知道作者,也能發現文化上的高峰。

  【這篇文章不難理解,題型常規,解題思路也很好理清,可放在散文閱讀的含義理解的講義裡作為新課講解,因為這篇文章答案大部分可以從原文中尋找,放在新課中講解不僅可以帶著學生一步步得出答案,教會學生做題的思路、方法,還可以讓學生減少對散文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