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讀書體會
從書包裡拿出國學這本書,靜靜地開啟,看著古人智慧的結晶,一絲驕傲湧上心頭,不禁,拿起了國學這本書,一邊搖頭晃腦,有聲有調地讀開了國學。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曲阜是聖人之地,在這裡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來到這裡之後,受到環境的影響,我讀了一些涉及國學方面的書籍,結合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經歷,以及一些所見所感,跟大家交流彙報一下,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
咱們一般意義上的國學,實際上是指"佛道儒"這三家的學說或思想。這三家,又以儒家思想影響最為深遠,地位最為崇高,有著"以一號百"的影響力,因此有時候我們談到國學,也專指儒家學說。今天,我主要向大家簡要彙報一下我個人對"佛道儒"這三種思想學說的認識。
先說佛教,佛教最初的典籍非常多,數目很龐大,以《金剛經》最為著名,最能體現佛法的核心價值觀。後來佛教發展到禪宗,講究"心領神會、以心傳心、不立文字",著述就逐漸少了,佛教倡導"諸法皆空",就是電視劇裡的和尚常掛在嘴邊的"四大皆空".這裡有一個故事:當初禪宗五祖弘忍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要求學生每人寫一首偈子,然後擇優錄取***類似於今天的筆試***。在他眾多的弟子中,名望最高的叫神秀,高到什麼程度呢?因為他的存在,其他弟子都自覺自願的退出了比賽,都棄權了。因為相處久了,大家都很佩服他,覺得不管是修為還是境界,都跟他差得太遠,就都沒寫。實際上神秀的壓力也很大,他被眾人給予了厚望,萬一考試"不及格"怎麼辦?於是他採取了一種含蓄的方式,他沒有直接把偈子寫到紙上呈交給老師,而是夜裡在寺院的牆上題詩一首,就是大家熟知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寫完沒有署名,但大家都心知肚明是他寫的。神秀的本意是好的,把身體比做佛教的聖物——菩提樹,也是智慧的象徵,因為佛祖釋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樹下參禪悟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功果的,把心比做明鏡臺,要時常反思自省,不要讓私心雜念沾染了它們。結果弘忍大師不太滿意,當時寺裡還有一個剛從廣東過來的僧人,還沒有被"正式錄用",因為他沒有正式剃度,臨時安排在廚房裡打雜。他之後也是連連搖頭,就說怎麼看著這首詩裡面全是錯誤呢?佛經裡講,要"不著於物"***這個"著"是"執著"的意思***,而這首詩裡的什麼樹啊,臺啊,塵埃啊,全都是物,於是他求人代筆***本人不會寫字,只能求人代筆***,也在牆上題詩一首,這就是那首著名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詩就體現了佛經上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僅所有的外物是空的,連你自己的身、心也是空的,什麼都沒有,又怎麼會惹上塵埃呢?最終弘忍大師把衣缽傳給了這個新來的、還沒轉正的、正在打雜的而且還不會寫字的和尚,他就是被後世稱為"禪宗六祖"的慧能,弘忍把他看作"肉身菩薩",因為《金剛經》上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慧能就達到了這個境界。由此可見,佛家是很看重這個"空"字的。
我在長沙讀研時,曾經到當地一座著名的寺院——開福寺遊玩,該寺始建於隋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長沙的"開福區"便是以此寺命名,現在寺中仍有一百多名僧侶***全是女尼***,嚴格按照傳統的方式修行。我當時在走廊的一對柱子上,發現了一幅對聯,覺得很有意思,上聯是:"齋魚敲落碧湖月,覺覺覺覺,先覺後覺,無非覺覺",下聯是:"法鍾撞破麓峰雲,空空空空,色空相空,總是空空".當時看到這幅對聯,因為它沒有標點,不好斷句,站在那裡想了很久,後來慢慢又品出一些滋味來:齋魚和法鍾都是常見的法器,按現在的說法應該叫"打擊樂器",齋魚比較小巧,託在手裡敲打,聲音輕漂,"覺覺覺覺"一語雙關,既是象聲詞,又是提醒僧侶在讀經時不要死記,要參悟其中的道理;法鐘敲起來聲音雄渾,"空空空空"也是象聲,同時也提醒他們要摒棄雜念,四大皆空。還有一層意思,齋魚是夜裡誦經時敲的,聲音小,避免擾民,這邊剛"敲落碧湖月",也就是讀了一夜經,那邊晨鐘又響,新的一天又開始了,體現了修行的刻苦。概括起來,佛教是"以無為,為有為",是真正的超脫,真正的"無為".
再說道教,道教的創始人是老子,留下來的經典是《道德經》,還有一位代表人物是莊子,他與老子並稱"老莊",咱們初中語文課本中有好幾篇課文選自《莊子》這本書。與佛教相比,道教也主張"無為",比如說"清靜無為"、"無為而治"等,但是道教的無為是假無為,是為了"有為"採取的手段,實際上是"無為而無不為",換句話說叫做"以無為,為有為".比較有名的一個詞,叫"進道如退",比方說打人,必須先把手臂收回來,這樣打出去才有力。歷史上的典故,有漢代張良的故事。
漢高祖劉邦奪取天下之後,非常高興,大賞有功之臣,像韓信、蕭何、彭越等,都封侯拜相,封地甚廣。當輪到張良時,劉邦怕他吃虧,提醒他選齊國,食三萬戶,張良堅決推辭,選擇了"留"這個地方,也就是現在的江蘇省沛縣。選這個地方作為自己的封地,應該說張良還是下了一番苦心的,第一,這個地方在秦時稱"沛郡",是劉邦的故鄉,也是劉邦發跡的地方,大家都知道劉邦曾被稱為"沛公",他對這個地方是很有感情的;第二,這個地方也是劉邦初遇張良的地方,兩個人在這裡相識相知,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從此張良就跟著劉邦南征北戰,走向了"革命道路".因此,張良此舉顯示了自己不忘劉邦的知遇之恩,忠心耿耿;第三點非常關鍵,沛縣這個地方物產並不豐富,地域非常狹小,跟齊國簡直沒法比,相當於現在說的"革命老區",顯示自己安分守己,讓劉邦放下了戒心。後來的結果大家都清楚,剛才提到的那些開國功臣,比如韓信、蕭何、彭越,還有范蠡、文仲等,或死或逃,結局悽慘,而唯獨張良得以全身而退,後來人們都說張良成仙了***我倒覺得是成精了***,這也是他以進為退的智慧使然。
最後再說說咱們的孔聖人,孔子被後世稱為"大成至聖先師", 是公認的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的一生都是忙碌的、操勞的。他周遊列國,著書立說,還帶著三千多個學生,僅"博士生"就帶了七十二個,非常辛苦。過去曾經有一段時間,人們對孔子有一些誤解,覺得他周遊列國,四面出擊,都是在跑官,醉心仕途。其實不然,讀了《論語》我有這樣的體會,孔子的內心充滿了仁愛,心繫天下萬民,怎樣對天下、對百姓有利,他就怎樣做,當官,只不過是想有更大的能量和空間"為人民服務"而已。我的這種觀點有沒有依據呢?孔子到底想不想當官?《論語》中有沒有相關的記載呢?答案是肯定的。在《論語·子罕》中,有一段子貢與孔子之間的對話: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貢不愧是一個商人,問問題也是拿做買賣來打比方,他問老師孔子"這裡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櫃子裡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了呢?"子貢用一種含蓄的方式提出,作為一個人才應不應該出來從政這樣一個問題。孔子何許人也,一聽就明白了,他是怎麼回答的呢?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孔子說:"賣了吧,賣了吧,我這正等著識貨的商人賣掉呢。"
由此可見,孔子是希望做官的,那麼,他是不是一個"官迷"呢?當然不是。因為孔子做官有一個原則,或者說底線,達不到這個條件,他就不去做官。這個原則就是"邦有道",也就是國家政治清明。《論語·憲問》中說: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這裡的"谷"指的是做官領取的俸祿,代指做官,也就是說,國家政治環境好,就出來做官,國家政治黑暗,也出來做官,就可恥。《論語·泰伯》中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說的也很清楚,天下太平,就可以出來做官,不太平,就當隱士,如果國家治理得很好,作為人才卻生活得很清貧,說明他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也是可恥的。其實孔子做官還有一個原則,就是"義",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也就是說,沒有道義的富貴,孔子是不屑一顧的。
所以孔子對待世事、時局,是持一個積極的態度的,也可以概況為"以有為,為有為",《論語》與 《道德經》相比,都是微言大義,富含智慧和哲理,但我個人覺得《論語》講的是"陽謀",而《道德經》則屬於"陰謀",當然我這裡說的"陰"、"陽"指的是事物的性質,絕沒有褒貶之意。孔凡勇老師在讀書報告會上也說,《論語》好比《易經》中的乾卦,屬陽;而《道德經》好比坤卦,屬陰,我覺得也是這個意思。
咱們國家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國學經典博大精深,浩如煙海,由於時間有限,涉獵有限,更主要的是個人的資質有限,所以只能抓取其中一些小小的片段,跟大家交流一下。
最後,我想以清嘉慶年狀元姚文田的一副對聯與大家共勉,上聯是"世上幾百年世家,無非積德",下聯是"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謝謝大家!
篇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小時,總是覺得國學就是沒用的,古人寫的話,我們還需要背,每次老師教給我們時,我總是會讓思想開一會小差,現在呢,長大了,我現在體會到了,國學那種獨特的美,它就如茶,只要細細地品味,就會品嚐出它的奇妙之處。而這種奇妙之處也正是其他沒有的。
國學是我國古人博大精深的見證,古人把自己的智慧全部利用書,傳授了下來。來到中國,不得不看看長城,體會它的雄偉壯麗,我認為,也不得不讀一讀國學,國學,是我國所固有的學術,裡面包含著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這不是如長城一樣嗎,正是中國獨一無二的見證。
當然,國學的文章有時是幾句話,有時是一片文章記得讀課外老師講《孔雀東南飛》一文,文章並不算太長,我們學了一個星期,卻一點不感到累。在這一週裡我們被故事的內容深深吸引著,古人的文筆是那樣的流暢、優美,用詞是那樣的精闢,悽美的情節讓我們為之而動容。
國學的道理清晰,透徹,充滿哲理,真令人十分佩服,當然,國學的道理不僅實用於古代,也實用於現代,我相信,國學的道理一定會永遠的都實用的。
國學,適用的範圍十分大,比如在寫作文上,在結尾上寫上幾句國學,一下子就令文章充滿詩意,令整篇文章充滿生機,說話時說上幾句國學,既可以清晰的表達意思,還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
又是陽光明媚的一天,從書包裡拿出國學這本書,靜靜地開啟,看著古人智慧的結晶,一絲驕傲湧上心頭,不禁,拿起了國學這本書,一邊搖頭晃腦,有聲有調地讀開了國學。一種輕鬆的感覺充滿了全身,腦子裡越來越充實了……
篇三
這本書分行節儉、強自信、講智慧這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經典要義、故事、生活、實踐和經典誦讀四個部分組成。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本書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中小學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
讀了這本書,不但讓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範,更讓我明白了要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中。比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警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儉節約,不要奢侈浪費。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們要從小努力學習,不斷增長自己的知識才能,增強自己的獨立性;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不可能總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應該自立自強。
《國學經典》這本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
- 國學經典讀書體會
- 購車該怎樣講價
- 給中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評語
- 水彩風景畫天空圖片
- 老人游泳的好處和壞處
- 中華正能量的優秀演講稿
- 唐僧害嘴病歇後語的答案
- 腦筋急轉彎誰最愛給你們打針
- 睡前小故事三隻小豬上學童話
- 地理怎麼學習的方法技巧總結
- 龍巖中考語文文言文專練題及答案
- 古詩詞名句精選
- 生命線三角紋手相代表的寓意
- 經典美麗的句子
- 三個日一個樑打一成語的答案
- 廉潔從政公開信
- 銷售年度總結報告範文
- 朋友同學聚會的祝賀詞集錦
- 成都爵士舞班視訊
- 女生唯美網名文藝古風_女生文藝網名偏古風_文藝古風女生網名大全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