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突破彈吉他的瓶頸階段

  今天的吉他自學教程,我們來說說。

  

  相信有很多彈吉他的朋友都一樣,當自己彈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再想往上提升就很難了,總感覺沒有什麼進步。這就是到了彈吉他的瓶頸階段。只要突破這個瓶頸,水平才能再次得到提升。下面介紹我們該。

  1、大部分吉他愛好者在學琴的初期接觸的都是國內的常見流行音樂,這一類音樂暫且不談其藝術價值,僅看它們的伴奏技巧和和聲安排思路,都是很狹隘的:

  伴奏節奏型:比如我們在吉他社的課堂上曾經以教學形式列舉了10個左右的“分解節奏型”和10個左右“掃弦節奏型”,曾經開過玩笑:“這大約20個伴奏節奏型絕對可以彈遍全中國95%的流行歌曲。”雖然是講課時候的一句沒經過嚴格資料統計分析的玩笑話,但大致上也確實是這樣的情況。

  和聲編配思路:無論是否有良好樂感的人,也總有這樣的感受:聽過的很多流行歌曲似乎都差不多,雖然歌詞、旋律等都完全不同,但整體的感覺總是似曾相識。其實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部分流行歌曲的和聲編配大體雷同。比如我們在彈吉他的時候經常遇見一首歌整體上以“C----G----F----C”或者“C----Em----Am----F----C----G----C”再或“Am----Dm----G----C”這樣的和聲進行反覆迴圈。雖然從作曲的角度考慮,這樣並沒什麼不妥,因為這些和聲都是不錯的,甚至象第三個例子完全是依照“四度關係”來連線的。這樣的一些和聲進行在和聲理論上固然是很好的,給人和諧良好的聽覺感受的,但作為一個吉他手,一個樂器的學習者,不能將自己侷限在這些所謂的“好”的東西上。藝術是一種沒有絕對正確理論的東西,人的感覺也是很複雜難以用規律來總結的。很多時候一些打破常規顛覆理論的、在古典理論的衛道者開來離經叛道的編曲手法,給我們的聽覺衝擊是很震撼人心的。

  從吉他彈唱的角度講,當你彈過很多歌譜,感覺很膩味了的時候,不妨從節奏型和和絃連線上做一下新的嘗試。會有很大的收穫!比如嘗試一下修改各種基本節奏型,互相糅合成新的節奏型。再比如把一首很熟的歌曲的和絃進行更改其中的一兩個,替換一些不常用的和絃甚至“違規”的和絃。都是不錯的選擇。

  長期、大量地做這兩方面的嘗試,相信你在彈唱手法上會有質的提高!

  2:盲目自滿,覺得自己彈過的東西已經“會”了,沒意思了。

  分析:這是最危險的問題,但也是最普遍的問題。我從幾個很基礎的方面舉幾個常見例子,大家可以對比一下,是否確實如此。

  基本和絃的掌握:這裡說的基本和絃,指的是吉他常用調C、D、E、F、G、A、bB等調中的各級基本和絃。比如C調中的C、C9、D、D7、Dm、Dm7、E、E7、Em、Em7、F、F大七、Fm、G、G7、Am、Am7等。在比如G調中的G、A、Am、Bm、Bm7、B7、C、C大七、D、D7、D掛留四、Em、E等等。這些最最常用最基本的和絃,你都熟練記憶了嗎?也許你看著吉他譜都覺得很熟悉了馬上可以彈出來,但如果我只告訴你一個和絃名稱,你能馬上在一秒鐘內按好這個和絃嗎?如果你可以了,那麼恭喜你,起碼你已經掌握了吉他彈唱最最最最基本的需要!再想想,現代音樂以“十二平均律”為前提,那麼十幾個調子下的所有這些常用和絃,你都記熟了嗎? 注意:就算全部記熟了這些所有調子裡的基本和絃,我也還只能說,你已經入門了。。。。。。

  基本演奏技巧的掌握:勾弦、擊弦、滑弦、揉弦、拍弦、自然泛音、人工泛音。。。。。。這些基本技巧你都掌握了嗎?勾弦的時候怎樣才能不把相鄰弦碰響,擊弦能不能擊出響亮清澈的聲音,滑弦能不能迅速滑到指定的品位、揉弦有幾種揉法、能否根據歌曲的律動有節奏性地揉弦,拍弦是否乾淨無雜音且有力度、會不會把右手手指卡進弦的縫隙,自然泛音在民謠吉他上有多少個泛音分佈點,不同把位上的泛音點能否乾淨利落的奏出來,人工泛音是怎麼一回事。。。。。。諸如此類問題,你都掌握了嗎?如果你都掌握了,那麼真的要恭喜你了!起碼我能告訴你,你至少有資格到處露兩手了。呵呵。不過我再跟著問一個問題:如果閉著眼睛,你的左手還能準確地演奏上面這些東西嗎。。。。。。

  和絃轉換和右手控制:這是在吉他社經常提到的問題,我見過的90%的吉他手,不論彈琴多長時間的演奏速度有多快的,只要我問到這個問題,幾乎無一例外的不敢再說自己有多牛了。我們只需要看看最簡單的、吉他入門學習的前三個和絃的轉換問題就可以知道。拿起你的吉他,演奏F和絃轉換到C和絃,節奏型選用初學者學習的第一個節奏型“53231323”,速度大致定在一個很慢的速度——每分鐘80拍,然後你仔細檢查一下,彈完F和絃最後一個音,轉向C和絃時,最後一下我們右手彈的正好是第三絃,聽聽你的三絃是否真正發出了清澈且時值到位的聲音?如果你覺得這個很簡單,那麼你再試試開放的Am和絃轉向第三品的大橫按G和絃,是否還那麼輕鬆?如果你仍然覺得很輕鬆,那麼你再把右手的分解節奏型用掃弦節奏型來代替,再聽聽,轉換下一個和絃的時候,前一個和絃的最後一下掃弦你真的掃出來的是和絃音而不是換和絃時中間的“臨界真空”狀態嗎***就是手放開了,空弦***?

  然後是右手控制。你的右手還在不分哪幾根弦的做任意“全面掃弦”嗎?或者你一直堅定不移地只掃下面四根弦?如果上面講到的那些問題你都覺得沒問題了,那麼該重新審視你的右手掃弦意識了!注意:是意識!音樂是感覺的藝術,我們以敏銳的意識,通過細緻的細節演奏來表現這些不同的感覺。首先要明確,吉他的六根弦由一弦到六絃在音高上是由高到低的,而高音的明亮和低音的沉穩顯然是給人不同感受的。那麼我們在掃弦的時候必須嘗試在不同的區域掃弦產生的效果。比如,按好一個Am和絃,右手握好撥片,分別在六五四弦、五四三絃、四三二絃、三二一弦來演奏一個固定的節奏型,體會不同區域演奏的效果區別。當然,這種三個弦三個弦在一起的區域劃分只是一種,你完全可以再嘗試兩根弦兩根弦的劃分、四根弦的劃分等。記住這些不同的區域的聲音效果的感受,然後在實際演奏中去實踐它們。

  還有很多細節問題,比如掃弦的不同力度下的不同效果、分解和絃不同力度的不同效果、擊弦、勾弦在不同力度下的不同效果等等。這些你都掌握了嗎?

  一定要改正高手高在速度和技巧數量上的錯誤觀念!真正的高手是能細緻入微的熟練表現最基礎的東西的人!

  克服了這些問題,我相信你的吉他水平又會得到很大的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