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怎麼形成的

  你聽說過丹毒嗎? 丹毒是一種主要由A組β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急性真皮細菌感染而導致的炎症,是面板及其網狀淋巴管的急性炎症。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丹毒的相關知識。

  

  丹毒俗稱“流火”,是面板和網狀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其發病是因溶血性鏈球菌通過面板、粘膜的細小傷口處侵犯面板和粘膜網狀淋巴管而引起的。丹毒好發於下肢和麵部,蔓延很快,很少有組織壞死,有反覆發作的傾向。

  區域性表現為片狀紅疹,顏色鮮紅,中間較淡,邊緣清楚並稍隆起。手指按壓可使紅色消退,手指離開後,紅色可迅速恢復。紅腫向四周蔓延時,中央的紅色消退、脫屑,顏色轉為棕黃。足癬或絲蟲感染可引起下肢丹毒的反覆發作。有時可引起皮下淋巴管阻塞、增生而形成橡皮腿。並可伴有區域性淋巴結腫大。

  丹毒的臨床症狀

  潛伏期2~5天。前驅症狀有突然發熱、寒戰、不適和噁心。數小時到1天后出現紅斑,並進行性擴大,界限清楚。患處皮溫高、緊張,並出現硬結和非凹陷性水腫,受累部位有觸痛、灼痛,常見近衛淋巴結腫大,伴或不伴淋巴結炎。也可出現膿皰、水皰或小面積的出血性壞死。好發於小腿、顏面部。

  丹毒的復發可引起持續性區域性淋巴水腫,最後結果是永久性肥厚性纖維化,稱為慢性鏈球菌性淋巴水腫。乳癌患者腋部淋巴結清掃術後由於淋巴淤滯,也易反覆患丹毒。

  丹毒預防方法

  1、避免面板外傷,積極治療原發感染性病灶,如鼻竇炎、癬等。

  2、糾正挖鼻孔、挖耳的不良習慣。

  3、症狀較重者,應多飲水,臥床休息。病變在顏面部者,應保持口鼻部清潔,常給漱口劑或滴鼻劑。病變在下肢者,應抬高下肢。

  4、發現有中毒症狀者,應及時處理,防治併發症。

  發於小腿者,愈後容易復發,常因反覆發作,面板粗糙增厚,下肢腫脹而形成象皮腿。

  新生兒丹毒常遊走不定,多有面板壞死,全身症狀嚴重。

  本病由四肢或頭面走向胸腹者,為逆證。新生兒及年老體弱者,火毒熾盛,易致毒邪內陷,見壯熱煩躁、神昏譫語、噁心嘔吐等全身症狀,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一定要做好預防措施。

  相關閱讀:

  細菌感染的病因概述

  人體因素

  當面板粘膜有破損或發生化膿性炎症時,細菌則容易侵入體內;

  人體的免疫反應可分為非特異性免疫反應及特異性免疫反應兩種,後者又可分為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兩方面。當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不能充分發揮其吞噬殺滅細菌的作用,即使入侵的細菌量較少,致病力不強也能引起感染;條件致病菌所引起的醫源性感染也逐漸增多。

  細菌因素

  主要與病原菌的毒力和數量有關。毒力強或數量多的致病菌進入機體,引起敗血症的可能性較大。細菌侵入人體後是否引起感染,與人的防禦、免疫功能,細菌的毒力及數量有關。完整的面板和粘膜是防止細菌侵入人體的天然屏障,破損後細菌易於從此處侵入體內,擠壓面板炎症部位或膿腫時細菌侵入的可能性更大。

  嚴重燒傷時,創面為細菌敞開門戶,面板壞死、血漿滲出又為細菌繁殖提供了良好環境,故極易發生感染。尿路、膽道、胃腸道、呼吸道粘膜受破壞後,若同時有內容物積滯、壓力增高,細菌更易進入血中,保留導尿管、靜脈等血管內留置導管、人工輔助呼吸時插管等,也使細菌易於侵入。

  人體免疫功能正常時,進入血中的細菌迅速被血中防禦細胞如單核細胞、嗜中性粒細胞等所清除,而患肝硬變、糖尿病、血液病、結締組織病等慢性病者,可因代謝紊亂、體液免疫及細胞免疫功能減低,易招致敗血症發生;各種免疫抑制藥物的使用、放射治療亦是導致敗血症發病率高的原因。廣譜抗菌藥物使用後,對藥物敏感的細菌雖被抑制或殺滅,而一些耐藥菌乘機繁殖,亦可釀成敗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