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氣怎麼形成的

  天氣預報中,常常提起“一股從 西西伯利亞來的冷空氣前鋒今天上午達到 新疆北部……”、“來自蒙古國的一股冷空氣進入中國內蒙古東部至河套西部一帶,冷空氣將東移南下……”這樣一類言語。那麼冷空氣怎麼來的呢?以下就是小編做的整理,希望對你們有用。

  冷空氣的形成:

  遙遠的北冰洋、嚴寒的西伯利亞是冷空氣的發源地。冷空氣最初都來自 北冰洋地區,然後經過西伯利亞地區得到加強。因為這些地區的緯度高,冬季黑夜漫長,白晝很短,日照時間非常少。在極地,甚至會出現極夜,太陽從不露臉蛋。因此, 大地從太陽那裡得到的 熱量十分微弱;而夜間,地面卻向太空輻射損失許多熱量, 近地層大氣隨著地面不斷冷卻,氣溫越來越低,冷空氣堆積在一起將變得越來越多。這一團溫度極低的冷空氣堆在西北氣流的引導下,將自北向南推進,影響 蒙古國、中國的北方、中國東部或中國大部地區。

  冷空氣的影響:

  人體方面

  首先,強冷空氣能使空氣中溼度顯著降低,鼻咽粘膜因此而變得乾燥,以致發生細小的皺裂,感冒病毒便可乘虛而入。與此同時,由於氣溫的下降,鼻咽部的區域性溫度可降至32℃左右,這樣的溫度正適合粘膜裂口內的病毒生長繁殖。再加上呼吸道受強冷空氣刺激,可引起區域性血管收縮,使粘膜分泌的免疫球蛋白相應減少,這就更為感冒病毒的入侵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

  其二是強冷空氣襲擊前後的2-3天內,平均氣溫和最低氣溫驟然下降,人體的體溫調節功能對這種突如其來的寒冷刺激難以適應,如果不及時添衣服保暖,就特別容易受涼,引起機體抵抗力下降,給各種不同型別的感冒病毒入侵造成可乘之機。

  另外,由於氣溫下降,支氣管粘膜上皮的纖毛活動減少,氣管排洩異物的功能減退,呼吸道上的細菌容易向下蔓延,使慢性氣管炎病多發或加重;肺炎雖是由病菌引起的傳染病,但它的發生、惡化也與冷空氣活動有關。

  強冷空氣通過當地時,發病率和死亡率將會增加。嬰幼兒由於肺功能不強或不健全,當天氣突變時,務必防禦感染肺炎的危險;結核病患者也易在冷空氣通過之前15-20小時,到冷空氣過後7小時之間病情加重。

  農業方面

  冷空氣來襲,要加強農業生產管理,減輕大風寒潮對農業的影響。各地需做好溫室大棚的防風加固工作;華北、黃淮、江淮等地要防範低溫霜凍、寒潮天氣對農業的危害;新疆等地要抓緊時間搶收棉花,內蒙古等牧區要做好牲畜的防風防寒工作。

  拓展:寒潮的知識

  寒潮

  寒潮是中國境內常見的一種 災害性天氣,發生的次數較多,活動範圍廣大。寒潮,顧名思義是寒冷的空氣像 潮水一樣奔流過來的意思。但並不是說所有的冷空氣侵襲過來都叫寒潮,一般是冷空氣侵襲到某地以後,若能使那些地方的溫度在一天***24小時***內降低10℃以上,同時那一天的最低溫度又在5℃以下時,才把這股冷空氣叫作寒潮。但因各地受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影響,寒潮標準也不相同。

  發生原因

  侵入中國的寒潮,主要是在北極地帶、 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以及 蒙古人民共和國等地暴發南下的 冷高壓。這些地區,大多是分佈在北極地帶,冬季長期見不到陽光,到處被冰,天然的大冰窖裡面一樣,越來越冷、越來越幹,當這股 冷氣團積累一定的程度, 氣壓增大到遠遠較南方高時,就像貯存在高山上的洪水,一有機會,就向氣壓較低的南方氾濫、傾瀉,這就形成了寒潮。

  結果

  受到寒潮侵襲的地方,常常是風向迅速轉變,風速增大,氣壓突然上升,溫度急劇下降,同時還可能下雨、下雪,出現霜和冰凍現象。寒潮南下,在中國西北和內蒙古及北方地區常有大風沙天氣。在淮河以北地區一般表現為少雨,偶爾有降雪。過淮河後, 降水機會增多。在中國冬季,寒潮一般是每隔3~8天出現一次,但比較強大的寒潮,平均每年有4次左右。大致出現在10月底至翌年1月下旬,個別年份在2月下旬也有寒潮發生。當寒潮向南方大規模流動時,暖空氣也隨之“節節敗退”,因此所經過的地區,首先要受到暖空氣的影響,溫度顯著升高。如果所經過的地區原來就已經在暖氣團控制下,那麼在寒潮前面暖空氣不斷輸送之下,也會出現溫度猛烈升高的天氣。因而經常在寒潮之前要暖和一兩天。

  大棚設施、 牧區放牧或轉場、交通運輸等要做好防風或防雨***雪***工作,已成熟還未收穫的農作物、水果等應搶晴或嚴霜前及時收穫***採摘***,防範露地和 大棚蔬菜、瓜果等遭受低溫、霜雪危害。東北等地區應充分利用農田封凍前的有利時機,抓緊深鬆整地,為2013年農業豐收奠定基礎;冬麥區已播種、出苗***區域性已分櫱***的冬小麥應根據雨情、墒情、苗情等,加強田間管理,適時防治病蟲草害,以培育壯苗。西北地區東南部、華北地區中南部、黃淮等地的區域性地區還未播種冬小麥的地塊應抓緊騰茬、整地,施足底肥,搶墒或造墒及時播種,以確保冬前壯苗。

 

冷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