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義門動畫片觀後感_鄭義門觀後感

  動畫片《鄭義門》正式登陸央視。該片共12集,通過《鄭浩拒禮》、《儉以持家》等12個生動故事,體現“江南第一家”鄭氏家族“家風”和“規矩”的重要性。相信大家觀看後一定會被感染到!以下是3篇關於《鄭義門》的觀後感,歡迎閱讀:

       鄭義門動畫片觀後感1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國家”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概念。“國”和“家”緊密相聯,國由家組成,有國才有家;家是國的細胞,家和萬事興。治國從治家開始。“家規”是治家教子、修身處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鄭義門,又稱“江南第一家”,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鄭宅鎮,佔地約5000平方米,是中國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遺址。自北宋崇和元年***1118年***至明天順三年***1459年***,鄭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歷時340餘年,以孝義治家聞名於世。長達168條的傳世家訓《鄭氏規範》,被譽為中國傳統家訓的重要里程碑。其事載入《宋史》《元史》《明史》。今天的鄭義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浙江省廉政教育基地以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中國的人文學者和江南人家中,鄭義門已經整整聞名了900年。它十五世合族同居的奧祕,它被宋、元、明三代正史所傳頌的榮光,以及它那部傳世家規《鄭氏規範》中所蘊藏的“學問”,都被歸置在研究者的案頭,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

  在一個江南雨後的下午,我們來到了矗立於浦江之畔的鄭氏宗祠。這是一座別有韻味的古式建築。有記載說它“石柱林立,橫樑盈抱”,有親歷者贊其“庭院幽深,別有洞天”,看來這些都並非浮誇之詞。移步室內,眼前的一幕幕是如此親切!那個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北宋名臣范仲淹,他為鄭家家譜題寫“鄭氏家寶”的故事,在導遊的娓娓講述下似乎就發生在不久之前;那個大家並不陌生的明代“開國第一文臣”宋濂——就是他寫下了我們早在初中就熟讀的文言名篇《送東陽馬生序》,作為鄭氏家族的朋友和恩師,正是在他的參與和修訂下促成了《鄭氏規範》的最終成熟;那個我們感佩不已的一代大儒方孝孺,作為鄭氏私塾東明書院培育的英才,他為這個家族題寫的楹聯“史官不用春秋筆,天子親書孝義家”,就靜靜地懸掛在祠堂的旁柱上……

  漫步在鄭氏宗祠,那一字一句鐫刻著《鄭氏規範》的木牌,依然還端端正正擺放在祠堂的中央。祠堂的大門開開合合。數百年來,被家規溫潤的光芒和智慧潤澤著的鄭氏後人,走出了大宅。環繞著鄭氏祠堂,兩層三層的江南民居,白牆黑瓦相映,一座接一座向四周鋪陳、延展,形成了今天的鄭宅鎮。還有許多的鄭氏族人散佈到全國、甚至海外……

  觸碰那口懸掛在宗祠左側的大鐘,耳邊響起悠遠而又熟悉的鐘聲。回望鄭氏義門,那本被視為其家族靈魂的《鄭氏規範》,其中的一些條款或許與今天的人們產生了時空上的隔膜和認同上的疏離,但這種以一紙家規將“孝義”精神傳承至今的創舉,以及蘊藏其中的重教育、尚節儉、睦鄉鄰、崇清廉的理念,依然散發著智慧的光芒,成為今天的人們治國治家的啟示和借鑑。

  鄭義門觀後感2

  “既仕,須奉公勤政,毋踏貪黷,以忝家法。”鄭氏家族一直以崇尚清廉的家規治家。《鄭義門》以古裝動漫生動、易懂、活潑的形式,深入挖掘“鄭義門”168條家規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家長鄭濂的故事為經,以家規為緯,通過《以法齊家》《家法如山》《鄭浩拒禮》《遊街退匾》《正風除弊》《利人利己》等12個小故事體現體現“家風”和“規矩”的重要性。不止鄭氏一族如此,北宋名臣包拯晚年曾立下家規:“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這則家訓是他生前對子孫的告誡,並讓其子包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照後世。這寥寥三十七字,凝聚著包公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雖千載之下,亦足為世人風範。

  不論是“江南第一家”的鄭氏的家規,還是北宋名臣包拯留給子孫的家規,都體現了“家規”對一個家庭甚至是一個家族家風的深遠影響。通過《鄭義門》觀看學習,及進一步的深化學習,不斷引導黨員幹部自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家規家風中的精華,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引領社會風尚,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

  鄭義門觀後感3

  《鄭義門》通過動畫的形式,引導黨員幹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汲取家規家風中的精華,自覺帶頭樹立良好家風,引領社會風尚,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12集講得的鄭二伯過洞溪,無意中救起一位冒險過河的老人,感受溪上無橋給鄉民再來的困頓,進而借醫治好曹大戶之巧,與之聯手義建洞溪上“鄭公橋”。故事很真實,述說了一個道理,與他人之便,便是與己之便,積善在小,積善在行。

  其實這不僅是對黨員的基本要求,也是對每位中國公民的基本要求。中國的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訓、家規、家風,有些家庭雖沒有明確提出家訓,但家裡的規矩卻是一代代在傳承,一輩輩在存續:比如勤勞節儉懂得持家;遠親不如近鄰,好好對待鄰居;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些家訓,是自古以來存在在每個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卻少之又少。我家的家規是:主動向長輩問好;互相尊重彼此;路上撿到錢包等貴重物品必須上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業做完了才有娛樂時間;當天的事情當天做,不能拖拉;每天都要運動。這些都是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古人有云:有家規的家庭,屬於書香門第之家。有家規、有家訓的家庭,屬於豪門貴族之家;有家規、有家訓、有家風的家庭,屬於王侯將相之家。

  現代社會雖不提明確家訓家規,但公德良俗必先存於家,必先垂範於家長,進而引領、教育於子女,這樣才能整個社會風正氣清。

  鄭義門觀後感4

  近日,中央電視臺多個頻道在黃金時段播出動漫片《鄭義門》,上演了15代不分家、“食指三千”的家族傳奇,重現了“江南第一家”的清廉家風。

  鄭氏家族孝義傳家900年,先後走出了173位官吏,這些官員職位差距巨大,他們任職的地域跨度數千裡之遙,這些官員的經歷也相當駁雜,從七品到二品,從袞袞大員到閒職小吏,涉及到多個時代,卻無一有貪瀆記錄。是什麼原因讓鄭氏族人做到為官淡然自守,個個兩袖清風呢?正是因為《鄭氏規範》這168條家規。

  《鄭氏規範》對從政族人勤勉廉潔作出了嚴格要求,86條規定:子孫器識可以出仕者,頗資勉之。既仕,須奉公勤政,毋踏貪黷,以忝家法。任滿交代,不可過於留戀;亦不宜恃貴自尊,以驕宗族。仍用一遵家範,違者以不孝論。87條規定:子孫倘有出仕者,當早夜切切以報國為務,撫卹下民,實如慈母之保赤子,有申理者,哀矜肯惻,務得其情,毋行苟虛。又不可一毫妄取於民,違者天實臨之。88條規定:子孫出仕,有以贓墨聞者,生則削譜除族籍,死則牌位不許入祠堂。開除族籍,死後牌位不準放入宗祠,在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家庭中,這是極為嚴厲的處罰,這意味著被整個家族拋棄。朱明王朝有感於“鄭義門”的優良家風,給予了鄭氏家族一項特殊的恩遇,那就是每年可派代表與孔孟後人同時入朝參拜,且品學兼優者可繞過科舉直接入仕。

  當禮義廉恥都融入到他們血液的時候,任何法律條文都不再是框框和束縛,講規矩、守紀律只僅僅是一種內在的需要罷了。“師儉則無慾,無慾則廉。”“師儉”著重解決鄭氏家族中“人”與“物”的問題。鄭氏祠堂中的“師儉廳”,是整個宗祠的靈魂所在。所謂“儉”,指的是人們對待個人生活慾望的態度,它要求人們節制自己的生活慾望,約束自己的消費行為,儉約生活,節約財用。“師儉”則教導子孫“節物”和“正心”“以制其心,以慎其耳,以保其家,以永其圖”。正因如此,鄭氏家族才產生了鄭銖、鄭機、鄭祖琛等一批人,或嚴於律己,或嚴懲貪官,他們的品德就如同白麟溪一般清澈高潔。“鄭義門”,它為後世樹起了一個廉潔德治的良好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