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不盡信書的歷史典故
讀書時應該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相信書本,不能完全相信它,應當辯證地去看問題。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出處】《孟子·盡心下》。
【釋義】讀書時應該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相信書本,不能完全相信它,應當辯證地去看問題。
孟子不盡信書的【歷史典故】
傳說在殷商末年,周武王繼位後的第四年,周武王得知商紂王的軍隊主力遠征東夷,朝歌空虛,即率兵伐商。周武王率軍隊,進至牧野。
商紂王聞訊後,倉促調動少量的防衛兵士和戰俘,開赴牧野迎戰。後來,《尚書·武成》中說:“受***紂王***率其旅如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沒有人願意和我為敵***,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向後邊的自己人攻擊***,血流漂杵。”
戰國時期的孟子,有一次讀到這裡頗有感慨地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以血之流杵也?”按照孟子的看法,像周武王這樣講仁道的人,討伐商紂王這樣極為不仁的人,怎麼會血流成河呢?肯定是《尚書》的記述有問題。
孟子不盡信書的【成長心語】
經驗是一個既有用又無用,既有利又有害的東西,用得好可以使你不斷成功,用得不好則會讓你一敗塗地。書上說的只是理論和經驗,要通過自己親自去實踐去驗證,得到的才是對自己有用的東西。書也有錯的時候。如果一味相信書本上的東西,就有可能被誤導,反而不如沒有書本了。在現實中,我們也經常看見一些所謂的“專家學者”,死抱著書本,兩眼不見現實,進行所謂的研究。他們的作為充其量不過證明他們自己是書呆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