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杜甫的故事

  杜甫,是我國唐朝時期傑出的大詩人,被後世稱作詩聖,在大多數人小的時候就早早地接觸並背誦了他的詩歌,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杜甫出生在一個名門士家,他小的時候十分調皮搗蛋,很是貪玩,每當院子裡棗樹成熟的時候,他一天要上上下下爬個無數回。據悉,杜甫小的時候到了五六歲的年紀,還是沒能好好記住一首詩,他的祖父非常非常生氣,於是對他嚴加管教,終於使他改掉了頑皮的壞毛病,加上杜甫在文學方面很有天賦,七歲的時候就能夠獨立作完一首詩了。後來杜甫發奮苦讀,為了自己能夠寫出好詩歌,他私下裡的習作能裝滿一整個麻袋。杜甫成名以後,也在自己的詩中表達過對於文學創作的體會,“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是他的心得。

  由於杜甫生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年代,安史之亂的爆發促使了當時的盛唐極速走向崩覆。杜甫對於統治者只顧自己享樂,不思百姓疾苦的做法極度憤恨與不滿,於是大筆一揮寫下了唐詩三百首中的名作《麗人行》。這首七言長詩大膽地諷刺了皇家奢侈無度的生活並深入地揭露了其醜惡的面貌,使之成為了史詩一般的佳作,流傳千古。然而炙手可熱一詞也是源自於那首詩,表明權勢極盛,氣焰很足。

  杜甫年譜著作介紹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居無定所,最後也是在奔波的途中病逝,從他留下的眾多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杜甫的一生經歷,和他一路上的心態變化,從一開始的偉大抱負到後來的避亂而逃。而他的詩歌造詣也隨著經歷的變化而變得更加深刻,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杜甫的年譜吧,看看他一生經歷。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

  公元718年,杜甫能作詩,方才7歲。

  公元720年,杜甫開始學習書法。

  公元725年,14歲的杜甫開始同文人出遊,能與他們對詩。

  公元730年,杜甫為19歲,身懷抱負和不羈,開始他的遊歷時期,與友人遊歷江南一帶。

  公元731年至公元734年,杜甫花費了4年的時間在吳越一帶遊歷。

  公元735年,杜甫回鄉參與科舉考試,但是未入選。

  公元736年,再次出遊的杜甫在齊趙一帶遊歷,結交友人蘇源明。此後的五年杜甫均在這一代遊歷,在他三十歲的時候方回東郡。

  公元744年,回鄉的杜甫在東郡呆了三年,在這裡與“詩仙”李白相結識,兩人共遊齊魯,訪問各方名士,甚是愉悅。

  公元746年,35歲的杜甫去長安參與考試未入選,便客居長安十年,為謀取生活常作為儒生為權貴門上客,獻詩。

  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的爆發到平定期間,杜甫曾任官職左拾遺,後因耿直諫言為人所誣被貶,期間認識到統治者腐朽而辭官,而後一直在躲避戰亂而逃,生活窘迫至極。

  公元770年,59歲的杜甫病逝舟中。

  杜甫被尊稱為什麼

  杜甫作為我國唐朝時期鼎鼎大名的傑出詩人,名垂千古,與李白並稱為“李杜”。如同李白被稱為詩仙一樣,杜甫也被後世尊稱為“詩聖”。

  杜甫“詩聖”這樣的譽稱不僅僅是因為他文學造詣極高留下了眾多流傳至今的絕妙詩歌,最重要是他的詩文中有許多作品都流露出了他悲天憫人心懷蒼生的思慮與情操。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中十分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風格沉穩樸素,在他的作品中能體現出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以及那個年代的社會風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以及強烈的政治傾向,社會內涵豐富。而另一個方面,杜甫的詩歌總體上可以用“抑揚頓挫”來涵蓋詩風,沉鬱表示的是他文章的深沉意蘊,而頓挫則是形容情感的迂迴抑揚;他詩文中的語言口吻、音律節奏起伏跌宕,他的文字用詞簡樸通俗,十分寫實,卻盡顯功底,綜上所述,因此杜甫被後人以“詩聖”的譽號來尊稱。

  杜甫的生平十分坎坷,他出生於富足的士家,但生活並不順利,晚年清貧且舊病纏身、老無所依。他仕途不順、懷才不遇卻堅決不向權貴低頭,儘管早年間他也如同李白那般縱情四海的放蕩輕狂,但是中年的他生活無依無靠,徒有一腔愛國熱情卻沒有報國的機會,在國家動盪身陷內憂外患之時,他日日以國家之憂而憂,以百姓之苦為苦,正是他這種心繫天下的博大胸懷感動了古往今來的世世代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