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的幻覺的教案
《落日的幻覺》這是怎麼樣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有小編來講解一下這部分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落日的幻覺》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明確文章說明內容和順序。
2、掌握語言品析的一般方法。
3、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掌握語言品析的一般方法。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精心匯入:
請大家朗誦下面詩句,感受落日美景。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二、整體感知:
面對美輪美奐的落日,古人用詩歌,描繪出落日的奇觀。你知道本文作者是怎樣描寫落日嗎?
請大家自由放聲朗讀課文1-2段,劃出描寫落日景象的語句,並思考:作者是從哪五個方面來描繪落日景象的?
教學預設:
l 學生自由朗讀,邊讀邊思考。
l 指名學生先朗讀劃出句子,在探討作者從哪五個方面描寫落日之現象。
現象一:太陽好像變大了
現象二:顏色深黃、殷紅
現象三:接近地平線時太陽變扁了
現象四:神祕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現象五:西方天空出現迷人的紫光
面對如此壯觀、綺麗、神祕而迷人的美景,我們再次用朗朗的書聲去感受它如何?請大家放聲齊讀這些語句。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如此美景,竟然大都是幻覺,夕陽本身竟然沒有任何變化,同學們,你能解開這科學之謎嗎?***有些同學真是科學的愛好者,憑著課前預習,就能解開落日落日景象的奧祕,實在是聰明。***
如果你是央視“走近科學”的解說員,你將如何向觀眾解釋各種落日的現象背後所蘊含的科學道理呢?
請大家自讀課文4-7段,以央視“走近科學”的解說員的身份,解密落日現象的科學道理。
提示:
1、先找出落日景象的原因,再摘取關鍵句,結合自己的語言解說,不可全盤照抄課文。
2、不妨先將要點寫在紙上,與同桌或前後桌共同探討。看誰解說得更成功更精彩。
教學預設:
l 學生自讀課文,探尋落日景象的原因。
l 學生共同探討,相互合作探究。
l 學生解說落日景象的科學道理。教師提示、引導,儘可能解說得精彩。
l 日落時的太陽看上去要比高掛天空時大很多。這一段沒有說明原理,對此現象你能給出自己的解釋嗎?
這是由於眼睛的錯覺造成的。同樣一個物體,在龐然大物的襯托之下會顯得較小,而在微小的背景下會顯得較大。太陽也是如此,早晚時分,我們看太陽時其參照物是地面上的建築、樹木等等,而中午看太陽時,其參照物是諾大的天空,故而出現早晚看到的太陽較大,中午看到的太陽顯得較小。
因為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這種從落日的現象入手,由表及裡的解釋了現象產生的原因,這種說明順序就叫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這是說明文的一種說明順序,在以後的學習中,我們經常會用到的。
三、品味語言:
• 這也是一篇科普作品,科學地闡述自然生活中的現象,同時也注意到了語言的具體生動、準確嚴密,在閱讀時不僅要關注說明的順序,更要著重關注說明的語言。
• 請大家默讀課文,找出體現說明文語言具體生動或準確嚴密的語句,並法體味這些句子的表達效果。***提示:找到後在文中劃出,或寫在紙上交給老師。***
教學預設:
l 刪除法:刪除這個詞語或句子,將刪除後的句子與原句加以比較體味表達效果的變化。
1.一般來講,黃昏時空氣中的煙塵要比清晨多。***該句能否刪去一般來講,為什麼?***
不能刪去,一般是指通常情況,“黃昏時空氣中的煙塵要比清晨多”,但不包括特殊情況***如暴雨後,空氣非常清新,煙塵就少***,這樣說明則更準確更符合實際,如果刪去的話,就變為“黃昏時空氣中的煙塵要比清晨多”,顯然這樣太絕對太肯定,不符合實際,所以不能刪去。
2. 日落時的太陽看上去要比高掛天空時大兩倍到三倍半,就像一個巨大的玉盤遠掛天邊 。***該句能否刪去就像一個巨大的玉盤遠掛天邊, 為什麼?***
不能刪去,因為此句運用比喻說明,形象生動的寫出了落日的形狀,如果刪去,則不能寫出落日的具體形狀,語言也顯得平淡無味,所以不可刪去。
根據教學情況,指導學生運用替換法,品味語言表達效果。***適合各類文章***
l 替換法:用同義詞或近義詞替換某個詞,將形成的新句子與原句子進行比較對照,體會適當與否分析原因,從而理解詞語的妙用。
1. 人們都喜愛觀賞日出,無不讚嘆太陽升起時的壯觀景象。
***句中的無不改為都,可以嗎,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不能,無不是雙重否定,強調每個觀賞日出的人都會讚歎,而都是表示一般的肯定,缺少這種強調的意味,所以不可替換。
2.可惜這種美麗的紫光並不多見。***句中的可惜改為但,可以嗎,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不可,可惜不僅有轉折的意味,而且帶有感情色彩,讓人深感遺憾這種紫光不多見,而但字則無此感情色彩,僅僅表示轉折,所以可惜要比但字好,不可替換。
《落日的幻覺》的教師總結:
運用刪除法和替換法品味語言,第一,我們要注意答題的完整性,即先要表態,接著要結合文章內容中具體語言環境,從正面和反面講清理由,最後下結論。第二,要注意理由合理充分,即要從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給足理由。
四、拓展延伸:
學習了《落日的幻覺》,明白了作者從現象到本質的順序,介紹了落日的景象及其產生的理由,理解了作者成功的運用準確嚴密、具體生動的語言進行說明,把美輪美奐的落日描繪的惟妙惟肖,那麼日出的幻覺又怎麼樣呢?請同學們先觀賞一個日出的短片,結合自己對日出的回憶,描寫一段有關日出的景象。
寫作指導:
描寫文字時,可以按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後的順序寫出特點。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觀察點,既要抓住太陽的靜態特點,也要注意日出時形狀、顏色、光線等方面的變化,同時還可以進行適當的聯想和想象。
教學預設:
此題設計有一定難度,在觀日出短片前,教師不妨做些指導,利用範文示例,做些講解。如:
我們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約半個鐘頭,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輝映著朝霞,賽似剛從高爐裡傾瀉出來的鋼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張開眼睛直視。過了一會兒,紅日冉冉上升,光照雲海,五彩繽紛,燦若錦繡。那時恰好有一股勁的山風吹來,雲煙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雲海中時隱時現,瞬息萬變,猶如織錦上面的裝飾圖案,每幅都換一個樣式。這樣的景色霞光,我們就是在彩色圖片和彩色電影中也很難看得到的。 ——《黃山秋行》
等著,等著,天色由黎明的魚肚白色,逐漸成淡藍色。大家全神貫注的凝視對面的山峰,中央山脈的頂峰亮了,接著一片霞光四射,只一眨眼,如輪的旭日躍升而出。先是一角、半圓、全圓,剎時萬道金光投向大地,山林亮了,幽谷亮了,溪水也亮了,四野青翠欲滴,陽光普照大地,又是嶄新的一天! ——《阿里山今昔》
開始寫作時要及時幫助無法開啟思路的學生,指導他們迅速理清思路,進行寫作。
教師在巡視中,發現尋找優秀文章,作為講解的範文。
此短文作為隨筆作業,要求學生好好修改。
《落日的幻覺》教學反思:
因為是公開課,學生尚未開始學習說明文,這是他們在八年級剛接觸的第一篇說明文。這讓我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感到一種壓力,最終我抓住整體感知中培養學生篩選資訊能力和培養學生語言品味能力。
在處理教材時,我覺得從尋找落日景象的語句入手,引出落日五種現象,然後以一個央視《走近科學》解說員的身份,解讀落日現象所蘊涵的科學道理。從而讓學生明白什麼是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教材處理到此處我覺得還是得心應手的。然而在語言品味時,我原本是運用刪除法和替換法讓學生品味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的,但在運用替換法品味表達效果時,
我找不到很好的例子,因為時間緊了,我也就選擇了兩個適用各類文體的例子,總感覺不太好,有點畫蛇添足之感。後來同事評課也指出這一點,至於用哪些詞語或句子作例子,同事一時也說不出,也就不了了之了。
課後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是成功的,首先在教學思路清晰,邏輯很嚴密,課堂很流暢;其次,能在愉悅氛圍中順利的完成教學目標。
這是我能夠預料得到的,但在我認為是本節課出彩的地方,學生的表現並不出彩。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1、 學生對於央視《走近科學》的解說詞怎樣說,很陌生,雖然利用課間十分鐘,讓學生看《解密日全食》視訊,感受解說詞的說法,但讓學生來講時,大多數學生還是讀書為主,反饋出學生篩選資訊能力不錯,但語言表達能力欠弱。
2、 我自己準備匆促,教學預設時,在解說詞這一方面準備也不充分,缺少隨機引導。
3、 學生的膽子較小,面對老師,不敢發言。
另外,課堂的密度還有待於提高,本節課最後的寫作指導時間明顯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