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跣足表現了什麼
曹操是官宦世家出身,是一個貴族,機智聰慧,但是在年輕的時候,很多人都不看好他,因為他不喜歡遵循常理,是一個難以掌控的人。但是樑國的橋玄卻對曹操抱有很大期望,後來也證明他的選擇是對的。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曹操跣足指的是曹操在許攸深夜來投奔之時,來不及穿鞋便激動的相迎而出,顯示曹操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作風。
屆時,本是官渡之戰,袁紹兵力遠勝曹操,並且曹操軍中糧草快要告罄,幾乎可以預料到結局。而許攸當時是袁紹軍中的謀士,只是袁紹聽信讒言,不僅不採納許攸的計策,更是羞辱許攸,後又派酒鬼烏巢守衛糧草重地。
許攸見袁紹剛愎自用,認為袁紹最後必要敗於曹操之手,因此他也就下定決定,於深夜投奔曹操營中。而曹操當時雖然已經躺下,但是因為擔憂軍情根本難以入睡,聽聞部下來報說許攸投靠,更是激動的難以復加,來不及穿越便迎了出來。許攸本還有幾分的擔憂,看到曹操如此模樣,心下十分感動。
而在曹操毫不隱瞞的說出軍中糧草的困頓之後,許攸更是給曹操指了一條明路,說烏巢守衛的糧草重地是袁紹軍中的弱點,可以從此處出發。
曹操採納之後,趁袁紹不背,一把火燒了袁紹的糧草,袁紹軍中因此大亂,成了官渡之戰的轉折點。
可以說,許攸的投靠讓曹操有了再爭的機會,如若不然,袁紹即使是耗也能耗死已經快要沒有糧草的曹操。三國時期,天下大亂,很多事情最後的結局看似已經敲定,但往往會因為一個小的細節而功敗垂成。
但是許攸立功之後狂妄自大,卻在官渡之戰之後被曹操所殺。
揭祕曹操為什麼不稱帝
曹操不是不稱帝,而是暫時不能稱帝,但是他一直沒有等到稱帝的合適時機就撒手離去,至死也沒有成為帝王,魏武帝還是後來他兒子曹丕給加上的,他死的時候是三公之一。
當時當過三公的人都死於非命,有人說曹操其實不應該封三公,說不定也不會那麼早死。曹操不想當皇帝就不會攜天子以令諸漏,他喜歡權利,追求權力,這些都是他稱帝的目標,但是他當時不能稱帝,形勢不允許。
當年有一些大臣為了討曹操歡心,曾經寫信奉承曹操廢掉獻帝然後自己稱帝。但是夏侯淳見了曹操之後對曹操說千萬不能稱帝,不要給孫權劉備進攻曹魏藉口,當時曹操起事打的就是漢朝遺孤的牌子,是正統。但是後來曹操沒多久死了,夏侯淳還感覺到難過,認為是自己的意見導致了曹操沒有當上皇帝。
這件事情證明當時曹操並不是不想稱帝,而是時機未到。後來漢獻帝要給曹操一塊地方,大約十萬人的封地,想讓他交出兵權,曹操沒有願意。他寧願做一個掌握實權的地下皇帝,也不願放棄手下的兵權,他知道自己也許沒有機會了,但是自己的兒子有,自己的子孫也有機會,曹家的江山一定會拿到手。
還有一件事情可以證明曹操想稱帝,就是當時孫權出了一個損招,說曹操在北方勵精圖治,讓北方特別繁華,人心穩定,應該稱帝了。但是曹操接到信後一眼就看明白了孫權的用心,說孫權是想把他放在火上烤。他一半不甘心,一半拒絕,更體現出他想稱帝。
說曹操裡曹操形象分析
《說曹操》是近現代歷史學家王仲犖所著的書籍。書中分為三大部分講述了曹操的一生。王仲犖先生以當時社會背景為創作主線,講述了曹操的出身、爭奪兗州的統治權、奠定北方統一基礎這三個方面來講述了曹操的一生戎馬生涯。
這本著作時作者站在客觀的角度上進行講述和分析的,裡面涉及了很多觀點,都是糾正世人對曹操的誤解。
後人通過了解曹操,大多都是通過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對曹操進行解讀,但是為了塑造人物,是故事飽滿而富有可讀性,所以,曹操的形象更多的體現在了奸詐和陰險這方面。後來,《三國演義》被改編成了影視作品,而觀眾通過電視作品去了解一個人的時候,又會加入主觀的情緒或思想,所以對曹操的解讀就會更有偏差了。
《說曹操》先是以東漢末年的時代背景說起,曹操出生在很不太平的東漢末年,農民起義到處都在爆發。加上,統治階層內部官宦、政權之間的相互鬥爭,在這樣一個動盪的年代中,需要一位有遠見、有雄才大略的人來改變社會這樣一個現狀。所以,曹操後來帶兵打仗,就順應了這樣的一個時代要求,曹操小時候就對兵法很感興趣,拜讀了很多軍事作品,為此父親曹嵩很生氣,因為曹操整天舞棍弄劍給自己惹了很多麻煩,後來,曹操的軍事才能逐漸顯現出來,得到了皇帝的重視,曹操得以帶兵打仗,在這過程中,曹操結識了很多的英才,並且招入到自己門下。
這部作品站在客觀的角度上,為大家解讀一個不一樣的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