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趕山鞭的故事

  由於民間傳說老子得道成了仙, 所以有關他的很多遺蹟都有美麗的傳說。老子故里河南省鹿邑縣城裡邊的老君臺***昇仙臺***,臺上廟前有一個鐵柱,在鹿邑太清宮老子生地太極殿的左前方也有個一鐵柱,民間稱之曰"趕山鞭"。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鹿邑城東門裡邊有一座老君臺,三丈九尺多高,從下往上,要經三十三層臺階才能爬到臺頂。臺上有一座老子廟,在蒼松翠柏襯托下,古色古色。老子像兩邊有兩副對聯--上聯:一片碧波飛白鷺;下聯--半空紫氣下青牛。這裡每一樣古物都有一個故事,最有趣味要算老子廟前的趕山鞭。這是一根碗口粗的大鐵柱子,它深埋在地下,露在地面上的那一部分,有三尺多長,一個人可以晃動,但十個人也拔不出來。

  這趕山鞭和老君山怎樣來的呢?故事全在老子身上。

  老子五十多歲的時候,常在苦縣東門裡邊宣傳自己的主張。苦縣縣城離他的家鄉曲仁裡只有十來里路,他每次從縣城回家,總要從隱陽山下路過。這座山原來沒有名字,因為它很高,山尖子插到雲彩眼兒裡,把太陽隱著了,所以人們就給也起名隱陽山。這隱陽山北面因為不見太陽,經常冰天雪地,北風尖叫,走路的人從這裡經過,身穿皮棉褲皮襖還不耽誤凍得上牙跟下牙打架,招呼不好就能凍倒這裡,山坡上樹林裡,常有凶猛的野獸出來傷人;山南面,太陽晒得火辣辣的,熱得五穀不長,走路人喘不過氣來,弄不好就有烤死在這裡的危險,山坡上的草棵裡常有毒蛇出來咬人。老百姓恨死這座山。老子每次從這裡走過,總要對山嘟噥一陣:“隱陽山哪隱陽山,你給人造的罪太大了,我恨不能一鞭把你打下去!”

  後來老子離開家鄉,到秦國講學去了,說也奇怪,他剛一走,苦縣東門裡國他講學的地方一下塌陷下去了,原來那片青青的草地變成了水清見底的綠湖,湖裡長出磨盤一樣大的藕葉和各種不同彩色的荷花,湖當中留有一片長著松柏的乾地。

  再說老子到秦國講學已經一個多月了,這時候他的青牛已經馱著他飛過了函谷關,使他變成了仙體。一天夜裡,他的青牛的兩眼金光一閃,突然對主人說起話來:“先生,你到這來一個多月了,也不講回家的事,別忘了家鄉百姓正在受著隱陽山帶來的痛苦呀!”

  老子說:“牛呀,我的老夥記呀,以你說我該咋辦哩?”

  牛說:“今天夜裡,你該回去看看啦。”

  “好,”老子聽出了青牛的話音,就跳上牛背,說:“那就勞累你跑一趟啦。”

  青牛“哞”地一聲,腳下生起一朵祥雲,馱起老子,飄到半空,一抹頭朝東,尾巴一擰,一溜火星子往苦縣方向飛去了。

  延伸閱讀

  傳說在遠古時期,賴鄉溝老子住的村子前有一座大山,山峰陡峭,仰面不見太陽,人稱它"隱陽山"。荒山亂石,雜草叢生,交通極為不便,人們缺吃少穿,百姓苦不堪言。為把大山變為桑田,老子燒煉礦石七天七夜成了鐵,又將鐵燒煉七七四十九天,煉出了一根閃閃發光的鐵鞭。他舉起鐵鞭向大山連抽三下,道道金光奪目耀眼,隨著"轟隆隆"的響聲,大山拔地而起隨風飛向遠方,頃刻間這裡的大地變成了一馬平川,歡呼雀躍的賴鄉溝人從此安居樂業,過上了幸福生活。人們說,由於當時老子趕山用力過猛,將鐵鞭震斷,前段迸落在老君臺上,後段老子隨手扔在了太清宮。

  民間的傳說表達了人們對老子的敬仰之情,其實,太清宮鐵柱和老君臺鐵柱一樣,是"柱下史"之柱,是紀念老子之物。"柱下史"是對老子的尊稱,老子曾任周朝史官,在朝堂上做大事記錄。古代天子尊貴無比,朝廷議事只有他一人坐著,百官皆肅立階下。為了書寫方便,周天子允許老子倚在殿內的柱子上記事,為此,後人稱老子為"柱下史"。後人在建廟時就在廟中立一鐵柱以示紀念,後來道教將老子尊為始祖,道士們便把鐵柱縮小為發替插在頭上,表示對老子的虔誠和尊敬。據鹿邑縣誌記載,鐵柱"高八尺,圍尺有八寸,舊志為唐時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