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涓與孫臏的恩怨介紹
桂陵之戰出了“圍魏救趙”的故事,已是“聞名遐邇”,加之雙方主帥孫臏與龐涓的故事就更為戰役增添色彩了。那麼桂陵之戰雙方主帥簡介如何?他們之間有著什麼樣的恩怨?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桂陵之戰魏軍主帥龐涓簡介
龐涓***?—前341年***,戰國初期魏國名將,孫龐鬥智故事的主角之一。相傳與孫臏同拜於隱士鬼谷子門下,因嫉妒孫臏的才能,恐其賢於己,因而設計把他的膝蓋骨颳去。隨後在桂陵之戰中,孫臏指揮齊軍“圍魏救趙”,成功擊退魏軍進攻趙國的計劃。魏惠王二十八年***前342年***,魏國進攻韓國,次年齊救韓,採用孫臏策略,直趨魏都大梁,旋即退兵,誘使龐涓兼程追擊,在馬陵***今河南範縣西南***中伏大敗,涓智窮,大嘆“遂叫豎子成名”,自刎而死***一說被亂箭射死***,史稱馬陵之戰。
桂陵之戰齊軍主帥孫臏簡介
孫臏,生卒年不詳,中國戰國初期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孫臏原名不詳,因受過臏刑故名孫臏。孫臏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陽谷縣阿城鎮、菏澤市鄄城縣北一帶***,是孫武的後代。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明末清初有以孫臏、龐涓生平為原型的歷史小說《孫龐鬥志演義》,使孫龐鬥智的故事廣為流傳。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龐涓與孫臏的恩怨
龐涓與孫臏為同窗,二人一起拜師學習兵法。龐涓後來出仕魏國,擔任了魏惠王的,但是他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於是暗地派人將孫臏請到魏國加以監視。孫臏到魏國後,龐涓嫉妒他的才能,於是捏造罪名將孫臏處以臏刑和黥刑,砍去了孫臏的雙足[6]並在他臉上刺字,想使他埋沒於世不為人知。當齊國使者出使至魏國首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時,孫臏以刑徒的身份祕密拜見齊國使者,用言辭打動了他。齊國使者覺得孫臏不同凡響,於是偷偷地用車將他載回齊國。逃奔到齊國的孫臏得到了田忌的賞識,於是他寄居於田忌門下擔任門客。
關於“圍魏救趙”,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其中提到在龐涓率軍包圍趙都邯鄲之際,趙國向齊國求救。齊王命孫臏為軍師,率軍救趙。孫臏乘魏國內部空虛,率軍直搗魏都大梁。龐涓撤軍回救,疲憊不堪的魏軍走到桂陵,遇到早已埋伏在那裡的齊軍。齊軍以逸待勞,大破魏軍。然而,這種說法的史料根據並不充分。《竹書紀年》、《戰國策》、《孫臏兵法》的記載各不相同,甚至自相矛盾。《史記》中根本沒有關於龐涓參與桂陵之戰的相關記載。根據《史記》記載,在龐涓圍攻趙都邯鄲之際,齊國派大將田忌前去救趙。為解除龐涓的後顧之憂,魏惠王命大將太子申率軍阻截。雙方剛一接觸,太子申便引軍後撤,田忌指揮大軍隨後追趕。魏軍退到平陵***今蘭考縣城南***,太子申看已經吸引住了田忌,就不再後退,等待齊軍來攻。
平陵城雖規模不大,卻十分堅固,有寬闊的護城河,駐守著非常善戰的魏軍。齊軍的兩支先頭部隊到達平陵,立即發起進攻。太子申憑藉堅城深池,率軍頑強抵抗。兩支齊軍進攻多日,死傷眾多,漸呈疲憊之態。這個時候,太子申突然從城中殺出,勢不可擋,兩支齊軍被殺得狼狽逃竄。與此同時,田忌率領的齊軍正與一支從安邑方向來的魏國援軍交手,作戰的地點在桂陵一帶。齊國的兩支先頭部隊戰敗後,迅速向田忌大軍靠攏。此時,田忌已經擊敗從安邑方向來的魏國援軍,轉而與追擊而來的太子申展開激戰。由於齊軍人數佔有絕對的優勢,太子申戰敗南下襄陵,與楚軍作戰。田忌這才轉攻大梁。
公元前342年,魏將穰疵在南樑和霍擊退韓將孔夜的軍隊,韓昭侯派使者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向大臣們詢問應當及早救韓還是推遲救韓。張丏認為如果晚救韓,韓國必將轉而投靠魏國,不如早救韓;田忌則認為趁韓、魏之兵還未疲憊就出兵,等於代替韓軍遭受魏軍的攻擊,反而會受制於韓,不如晚救韓等待魏軍疲憊,韓國危在旦夕一定會求救於齊國,這樣可以名利雙收。齊威王十分贊同田忌的觀點,祕密與韓國使者達成協議,但沒有立即派出援軍援助韓國。而韓國自恃有齊國的援助,與魏國作戰接連五次戰敗,不得不求救於齊國。齊威王於是派田忌、田朌為主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率軍援助韓國。
孫臏估算龐涓天黑能行進至馬陵,馬陵道路狹窄,兩旁又多是峻隘險阻,孫臏於是命士兵砍去道旁大樹的樹皮,露出白木,在樹上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龐涓果然當晚趕到砍去樹皮的大樹下,見到白木上寫著字,於是點火檢視。字還沒讀完,齊軍伏兵萬箭齊發,魏軍大亂。龐涓自知敗局已定,於是拔劍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