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舉鼎的故事

  項羽,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稱“西楚霸王”。項羽舉鼎一直是項羽力氣異於常人的代名詞。歷史上也有關於,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據有關記載,項羽身材高大,虎背熊腰,而且力氣過人。項羽從下就跟著自己的叔父練武,而且不是簡單的只會一種武藝,項羽可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皆通的。也許是命運的恩賜,項羽天生的就比一般人的力氣大一些,再加上他的有心練習,最終就擁有了一種特殊的本領——舉鼎。 起初,項羽也只能夠舉起那些十幾斤的青銅鼎,但是通過他的勤加練習,他開始嘗試著舉幾百斤的鼎,最後甚至能夠舉起千斤以上的大鼎。

  相傳有一次,項羽在一個寺廟的門口耍槍弄棒,當時圍觀的人特別的多,練完槍之後,項羽拱了拱手後,對著圍觀的人說道:“請各位讓開一點,在下要舉鼎了。”當時圍觀的人都不相信他能夠舉得起鼎,認為他是吹牛,但是當項羽真正將廟前用來燒香的鼎舉過頭頂之後,圍觀的人都驚呆了,半天之後,才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當然項羽在此舉鼎的日子並不只有一天,而是連續很多天,人們奔走相告,所以導致這裡聚集的人越來越多,項羽的威名也就由此傳了出去。

  關於,並不只是人們的誇大,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有著明確的記載。所以說項羽的力氣確實是超出常人的想象的。

  項羽為什麼能三年滅秦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國已經開始衰敗,氣數已盡,兵力和士氣上根本無法與項羽手下的軍隊抗衡。

  秦始皇對歸順於他的其他各諸侯國的壓迫和秦二世的殘暴都註定秦朝無法長久繁榮,被推翻只是時間問題,這時項羽的出現,加之楚人對秦國的恨,使得項羽率領的楚軍在對戰秦軍時士氣振奮,作戰英勇,最終在鉅鹿之戰擊敗秦軍主力,幾乎滅掉秦國。

  項羽為什麼能三年滅秦呢?可以將之分為三個原因。第一,秦軍在出關後已經連續的作戰有一年之久,防備各處的起義軍,士兵身心俱疲。反觀項羽的楚軍,蓄勢待發,士氣高漲,面對疲憊的秦軍優勢巨大。第二,秦軍並沒有意識到楚軍是非常強大的對手,秦軍之前擊敗了各路諸侯軍,鮮有敗績,雖然非常疲憊,但仍然十分驕傲,覺得楚軍也將會被他們擊敗,士兵們也很鬆懈。第三,楚軍的上一任統帥是被秦軍殺死的,使得秦軍更加高傲自大,覺得楚軍是哀兵求戰。這些也正是項羽為什麼能三年滅秦的原因。

  還有一種說法是當時與項羽作戰的秦軍大多都是由奴隸組成,咸陽的秦軍軍隊非常少,大多都派遣到邊疆了,軍隊來不及回救,秦國就已經被項羽打敗,看到大勢已去,就向項羽投降了,秦軍的三個也因此都封了王,這也是三秦之說的由來。這就是對項羽為什麼能三年滅秦的解答。

  項羽鴻門宴中的性格

  一為剛愎自用。在范增授意項莊刺殺劉邦之際,屢次暗示項羽,他卻猶豫再三,最終選擇了視而不見。在項羽這個自負光明磊落的英雄眼中,似乎還不屑於用這種暗箭傷人的下作手段除掉政治對手,卻不知,因為他的剛愎自用,全然辜負了亞父的一番苦心,也忘記了“縱虎歸山後患無窮”的古訓。

  二是養奸貽患。都說項羽任人唯親,致使手下終將都無法全心全意為其效力,作為軍隊的核心領導,項羽的這一性格特點無疑是自掘墳墓的主要因素。只因項伯是他叔叔,連出賣情報、挺身掩護政敵這種性質的錯誤都可以不加責罰,也難怪范增看在眼裡會氣得一口老血噎在胸腔,破口罵出那句怒其不爭的話來。

  三是感情用事。對於持盾闖入的劉邦的參乘樊噲,項羽頗有英雄惜英雄的賞識之意,因此才會命左右侍從又賜予美酒又賞豬腿。然而欣賞歸欣賞,這樊噲畢竟是敵方陣營的人物,此番闖入亦是為了護主而來。可惜項羽只顧沉浸在自己無聊的情感當中,完全不知審時度勢,足見鴻門宴項羽性格中狹隘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