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澄的個人經歷

  王守澄***?-835年***,唐朝末年宦官,活躍於憲、穆、敬、文四朝,曾三度參與皇帝的廢立,在朝中掌權達十五年之久。與朝廷朋黨勢力結合,賣官行為讓官場風氣為之敗壞。後來皇帝成功促成了宦官集團內部的分裂,終因失勢而被酖殺。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王守澄的簡介

  王守澄,唐朝宦官。身世來歷不明。曾任徐州監軍,後被召回宮。他利用唐憲宗相信術士,服用丹藥的機會,毒死了他,冊立穆宗。不久,當了樞密使。以後又擁立文宗,進封為驃騎大,右神第軍。文宗同情憲宗,欲倚靠宰相宋申除掉王守澄,但最後沒有成功。

  王守澄後將鄭注和李訓推薦給文宗,作為自己的耳目,但這兩人為了個人野心,竟支援文宗,建議提升被王守澄壓抑的太監仇士良當左神策軍,使與王守澄相抗,又讓文宗祕密賜毒酒害死王守澄,然後分別剷除他在宦官中的黨羽。王守澄死後,李訓等發動了甘露之變,企圖一舉殲滅宦官,結果仇士良等得勝,宦官勢力更盛。王守澄殺憲宗立穆宗,開了弒主立君的先例,對唐朝末年宦官的廢立皇帝有很大影響。

  王守澄弒殺唐憲宗

  唐憲宗元和十三年***8l8年***,李愬由襄陽節度使移鎮徐州,宦官王守澄為徐州監軍,二人在一次交談中,偶然談起節度使衙推鄭注的事,李愬將鄭注推薦給王守澄。王守授本想除掉這個巧言令色的小人,但由於鄭注善於揣摸人意,有一套隨機應變的本領,後來反而受到了王守澄的重用和提拔。當王守澄被召還京師長安時,鄭注也隨同入了京城。

  憲宗晚年好神仙,求方士,煉長生藥,服後造成慢性中毒。當時宮中宦官分為兩派,王守澄、樑守謙主張擁立太子李恆,吐突承璀主張改立澧王李惲做太子。

  元和十五年正月,王守澄、樑守謙等人,派宦官陳弘志將憲宗殺死於中和殿,偽稱憲宗飲金石之藥暴崩而死,打死一個方士、一個和尚,含糊了事。於是擁立太子李恆為新君,是為唐穆宗。又將吐突承璀、澧王李惲殺死。王守澄、樑守謙等宦官為了穩定局勢,還賜給了左右神策軍將士每人錢五十緡,六軍將士每人錢三十緡,金吾***掌管京城戒備防衛的軍隊***將士每人錢十五緡。

  王守澄敗壞朝政

  唐穆宗即位後,對王守澄十分感激,讓他入知樞密事,從此王守澄專擅朝政達十餘年之久。

  當長慶***穆宗年號,821—834年***、寶曆***敬宗年號,825—827年***之際,王守澄利用手中權勢,趨穆宗、敬宗遊幸無常.親暱群小,縱情淫樂,荒于田色,嬉戲廢政,牛李朋黨爭權,並趁朝綱紊亂之機,公開收受他人賄賂,貪贓枉法。

  鄭注攀附王守澄後.受到王守澄的重用,他利用王守澄的勢力,胡作非為,收受朝路,賣官鬻爵,從中貪汙,積時鉅萬,還不滿足,一時那些急於用錢買到一官半職的勢利小人,都日走其門,在鄭注的府第裡,賓客滿門,收受賄賂的財物堆積如山。他除了用貪贓的錢財進行揮霍享樂.大興土木,建造富麗的宅第外,還用大量的錢財賄賂王守澄。因此王守澄先後將他從山東、京西諸軍,遷為衛佐、評事、淘史、檢校庫部郎中、昭儀節度副使、通王府司馬,充右神策軍判官等職。

  太和八年***834年***,王守澄將他推薦給文宗後,很快又得到文宗信任,先後被拜為太僕卿、兼御史大夫,工部尚書、充翰林院侍講學士。此後李訓、羅立言等通過賄賂王守澄,也得到了提拔。

  王守澄在專擅朝政的十餘年中貪贓枉法,公然受賄,而鄭注、李訓、羅立言等官員也都上行下效,肆意搜刮民脂民膏,給國家和人民造成極大災難。

  王守澄陷害大臣

  唐敬宗李湛即位時才十六歲,他整日擊球、遊宴,又好深夜抓捕狐狸,宮中謂之“打夜狐”。寶曆二年十二月,唐敬宗夜獵還宮.與宦官劉克明、田務澄等擊球,後又與擊球蘇佐明等宴飲,被宦官劉克明等殺死。劉克明矯詔命絳王李悟當國,絳王會見宰相和大臣,欲奪王守澄的大權。於是樞密使王守澄、楊承和,魏從簡、樑守謙等宦官共同商議,以衛兵迎江主李涵入宮。進發左右神策飛龍兵討伐劉克明等人.將他們盡皆殺死,絳王李悟也被亂軍所害,江主李涵為王守澄所擁立,改名李昂,即位為皇帝,是為唐文宗。

  唐文宗在晚唐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是穆宗的第二子,敬宗的弟弟。他在王邸時,就喜讀《貞觀政要》一書,對太宗的勤政非常向往,因而即位後,每次接見大臣,都用很長時間討論朝政,對官員的任免也很認真。文宗最關心的是怎樣剷除宦官。因為宦官專權,左右朝政,他的祖父憲宗、哥哥敬宗都是被宦官殺死的,所以他對宦官有著到骨仇恨。甚至自己的生命,也操縱在宦官手中,這使他感到非常憂慮。於是,文宗想利用朝中大臣的權力來抑制宦官。他先後提拔韋處厚、路隋、李德裕、牛僧孺為宰相。他們雖有能力,但互相排斥.沒有把精力放在朝政上。在這種情況下,文宗幹太和四年九月,找翰林學士宋申錫單獨談話。在交談中,宋申錫看出文宗想急於剷除宦官的心理,宋申錫對文宗表示:對於宦官,只能逐步剷除,並詳細闡述了自己的看法。文宗認為宋申錫秉性孤直,又忠厚誠實,不樹宗派.不結朋黨,便提拔他做了宰相。

  宋申錫認為要剷除宦官,必先剪除其羽翼,鄭注是王守澄一手提拔起來納侯臣,必須捕而殺之。他任命吏部尚書王璠為京兆尹。宋申錫與御史中丞宇文鼎拿著文宗誅殺鄭注的密記,讓京兆尹王璠去逮捕鄭注。王璠把逮捕鄭注的“堂帖”拿給王守澄看,王守澄得知這一訊息後,立即告訴給鄭注,鄭注才免子被捕。王璠私通宦官王守澄.放走鄭注的事,宋申錫和字文鼎都被矇在鼓裡。

  太和五年二月,文宗又授給宋申錫密旨,讓他除掉宦官王守澄,京兆尹王璠又把這—訊息告訴給鄭注,鄭注又把宋申錫的計劃報告結王守澄。王守澄就和鄭注合謀陷害宋申錫,誣陷宋申錫陰謀擁立漳王湊為帝。鄭注就唆使神策都虞侯豆盧著先行揭發,然後王守澄祕密報告給唐文宗。豆盧著說得繪聲繪色,許多大臣都信以為真,文宗本人一時也分辨不清。弄得宋申錫和漳王湊幾乎被殺。有些大臣認為漳王湊素負眾望,宋申錫身為宰相,受到重用,還有什麼野心呢?不會謀反,要求對這一案件重新複審。鄭注怕複審有變,叫王守澄建議文宗寬大處理,減去死刑。結果漳王湊被貶為巢縣公,宋申錫被貶為開州***今四川開縣***司馬,只是把漳王內史曼敬則和朱訓殺死了事。後來,宋申錫死於開州,漳王湊死於巢縣。

  左神策韋元素、摳密使楊承和、玉踐言,侍御史李款等人,見鄭注依倚王守澄,如不早除,必生禍端,便聯合御史臺官員上書文宗,彈勁鄭注,說他內通敦使,外連朝士,往來於南衙北司之間,收受朝賂,幹權亂政,人不敢言.道路以目,請付法司治罪。這道上書一出,其他官員彈劾鄭注的上書也接踵而來,在不到十天的時間內,彈劾鄭注的上書就多達數十道。這些上書都被王守澄扣壓於有神策軍中,拒不上奏文宗。

  左李弘楚見王守澄專橫跋扈,一手遮天,勸韋元素稱病,派人將鄭注召來,擒而殺之,然後再奏明皇上。韋元素答應後、便派人召鄭注來.當鄭注來到韋元素府第時,見韋元素並無疾病,已知事情有些蹊蹺,便隨機應變,採取以屈求伸的位倆,用花言巧語掩蓋其罪惡,對韋元素大加吹捧。韋元素不自覺地握住鄭注的手,並互通款曲,認真地話聽著他的獻媚之辭.竟然忘記了疲倦。李弘楚站在一旁,再三舉目暗示,讓人把鄭注拿下.韋元素連看也不看,並送給鄭注一些禮物,讓他回府去丁。李弘楚怒氣衝衝地對韋元素說,“今日優柔寡斷,他日必不免其禍!”說罷辭宮解職而去。

  韋元素放過鄭注,而鄭注卻不放過韋元素。太和九年三月,鄭注反守為攻,勾結王守澄、李訓,以韋元素等人居中用事,與王守澄不和的罪名,將韋元素貶至淮南***治今江蘇揚州市***作監軍,楊承和貶至西川***治今四川成都市***作監軍,王踐言貶至河東***治今山西太原市***作監軍。不久,又把韋元素流放到象州***今廣西象州縣***,將楊承和流放到驩州***今越南榮市***。當他們二人上路時,王守澄又派遣宦官劉忠諒將韋元素追殺於武昌,將楊承和賜死於公安***今屬湖北省***。

  太和九年三月,京師長安謠傳鄭注要用小兒心肝為皇上煉長生金丹,市民因此惶恐不安。鄭注嫁禍他人,與李訓共同誣陷京兆尹楊虞卿說:“這個謠言出白楊虞卿的家人。”文宗信以為真,於六月將楊虞卿下獄治罪。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李宗閔上書皇上,認為這是鄭注、李訓所共同製造的冤獄,要求救免楊虞卿。因為鄭注曾經要求宰相李宗閔讓他在中書、門下兩省做官,校李宗闌拒絕後,鄭注就在文宗面前詆譭李宗閔。這次又因營救楊虞卿,而被鄭注一夥貶為明州***治今浙江寧波***刺吏。

  王守澄、鄭注、李訓等人互相勾結,狼狽為奸,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連逐李德裕、路隋、李宗閔三相,其他大臣被貶逐者更不勝列舉。他們淫威震懾朝野,於是乎生絲仇發怨無不加以報復。

  有一次,文宗向翰林學士、戶部侍郎李珏說:“李愛卿你知道鄭注這個人嗎?和他交談過嗎?”李珏回答說:“臣豈特知其姓名,而更深知其為人。其人奸邪,陛下寵之,恐無益於聖德。臣雖在近密,怎敢與此人交往?”

  鄭注知道這件事後,恨之入骨,遂於太和九年七月,將李珏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刺史。李宗閔被貶逐時,事情牽連駙馬都尉沈儀和女學士宋若憲以及宦官楊承和,因為李宗閔所以能做上宰相,這三個幫了很大的忙。李宗閔罷相後,宋若憲被處死,沈儀被貶為柳州***今廣西馬平縣***司戶。因為楊承和與宦官王守澄不和.已先於二人被貶為西川節度使。凡是王守澄和鄭注一夥所厭惡的大臣,都被指為李德裕、李宗閔之黨。

  王守澄、鄭注一夥,濫用權勢.排斥異己,陷害大臣,紊亂朝綱,使朝臣人人自危,惶恐木安。由於文宗下詔慰諭,人心才稍微***下來。

  王守澄的結果

  鄭注、李訓名聲很壞,而文宗卻重用提拔他二人.是想依靠他們剷除宦黨,以雪元和以來宦官弒君之恥,這件事情又不便公開講明,一旦走漏風聲,反而會遭宦官陷害,所以引起許多正直大臣的反對。因為鄭注、李訓都是由大宦官王守澄推薦而入朝的,文宗提拔他二入,不會引起宦官的懷疑。而鄭注受到文宗信任後,野心越發膨脹,就背叛王守澄,和李訓一起合謀剷除宦黨。

  鄭注、李訓經過計議,認為右領軍宦官仇士良與王守澄有矛盾,王守澄專橫跋扈,長期抑制仇士良而得不到提拔,仇士良怨恨王守澄,建議文宗提拔仇士良為左神策,以分割王守澄的權力。太和九年五月,文宗任命仇士良為左神策,立即引起王守澄的不滿。仇士良為了取代王守澄,控制朝中大枚,便積極附和鄭注和李訓。

  元和十五年弒殺憲宗的宦官陳弘志,王守澄的死黨,這時不僅迫迢法外,而且還在山南東道***治今湖北襄樊市***做監軍,李訓、鄭注建議文宗,借調他回京,重新任命之機,派人將他在半路上殺死。文宗同意後,讓仇士良派人誘陳弘志入京,仇士良的親信把陳弘志殺死於育泥驛***今陝西商縣西北***。

  不久,鄭注、李訓又建議文宗提拔王守澄為左右神策觀軍容使、兼十二衛統軍,解除他的右神策行右衛上、知內侍省的職務,來個釜底袖薪,奪去他的實權,使他徒有虛名,讓他離開首都長安。太和九年十月初九日,在王守澄離開首都前夕,在鄭注、李訓的策劃下,文宗派遣宦官李好古攜帶毒酒給他餞行,王守澄喝了毒酒後,便暴死身亡。這個專擅朝政,無惡不作的閹豎小人,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

  王守澄的段歷史評價

  《新唐書》:袁紹誅常侍以逞,而曹操移漢;崔丞相血軍容甘心焉,而朱溫篡唐。大抵假威柄於外,以內攘奸人,則大臣專,王室卑矣。漢、唐相去五百歲,產亂取亡猶蹈一轍,非天所廢,而人謀洄刺乃然邪!

  王守澄的軼事典故

  詩人王建善寫宮廷閨怨詩,有《宮詞》百首傳世,因與王守澄同宗,故兩人時有往來,王守澄略長於王建,稱其為弟。王建詩中述及皇宮內的生活情形,多由深諳其事的王守澄所提供。某日王建酒後失言,罵了漢朝宦官造成黨錮之禍,因此影射,得罪了王守澄,事後感到很後悔,於是作了一首《贈王樞密》詩向王守澄陪罪,消弭一場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