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段落及讀後感

  讀書就要做筆記,寫感悟。大家都摘抄了哪些優美段落和寫了哪些讀後感?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精彩段落摘抄

  1、“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古訓被歷代仁人志士當作修身養性之本,強調保持內心的寧靜,對一個人修身養性尤為重要。內而專靜統一,外而整齊嚴肅。修身當從修心始,修心當從靜心始。

  2、愛是這個世界最真摯的感情,是必不可少的情感。母愛像陽光,給予我溫暖;父愛像雨露,給予我甘甜;友愛像日記,記錄著我的小祕密;師愛像燈光,照亮我前進的道路……

  3、成功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最高標準,比成功更重要的是,一個人要擁有內在的豐富,有自己的興趣,性情,特點,有自己喜歡做的事。只要你有自己正真喜歡做的事,你就會在任何情況下都感到充實和踏實。那些僅僅追求外在成功的人不會懂得什麼才是成功的內涵。

  4、人生何嘗不像是一個十字路口,你玩回走說明你已經害怕,膽怯了,左右前不也各是一條道路嗎?可是你敢走嗎?有那個目標嗎?河流流入長江,也是有兩種選擇,一個是用自己力量“開”出一條大路來,不管前面有多少險阻,另一種則是蜿蜒曲折“繞”著走,最終它們都會流入長江,、與長江融為一體,我們人生也是如此,任何一個人的思維是不相同的,選擇也是不同的,即使都會成功,但不要過度模仿他人,走出屬於自己的路,讓自己展現在更多人的眼前。

  5、人生大舞臺,舞臺小人生。人生只有創造才能前進;只有適應才能生存。能“經天磨是好漢,不遭人嫉是庸才”,對自己有超越;對別人有挑戰。這也許就是人生的真諦!

  6、規則意識來自責任感,它的最高體現是自律,也就是“自己能管住自己”。當我們每個人都發自內心地願意遵守生活規則是時,我們的環境會變得更整潔、更有序,人與人之間相處會更和諧……想一想如果沒有規則的制約,社會秩序就會變得混亂。不遵守規則的人最終只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不便,甚至還會釀成慘禍,危及他人,危害社會。

  7、當愛迪生為尋找合適的燈芯失敗了上千次後,他仍沒有放棄。於是有人嘲諷他,而他卻風趣地說道:“至少我也收穫了一千多根失敗的燈芯!”愛迪生換了一種角度回答,既消除了自己的尷尬,又緩和了氣氛,也使人們看到了他的良好心態。因而,換一種角度,便是一種豁達。

  8、誠信是一種人人必備的優良品格,一個人講誠信,就代表了他是一個講文明的人。講誠信的人,處處受歡迎;不講誠信的人,人們會忽視他的存在;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講誠信。誠信是為人之道,是立身處事之本。

  9、一個人生活得太順利,勉不了自高自大,為所欲為;一個人生活得太富足,勉不了驕奢傲慢,崇尚浮華。生命如果沒有一點波折、一點阻礙,就很容易沉溺在自我滿足的世界裡,無法超越精進,而生命的停頓就是死亡。

  10、人生如煙,如雲,如風。轉瞬即逝。“只有倒退的人與車,沒有倒退的時間和路”,既然我們走到了今天,又佔有如今的社會地位與責任,只有前進,前進,再前進!莫倒退。青年人,更重要的是看到明天,抓住今天,在寧靜中奮進,也許在明天旭日出山之前,你又創造了奇蹟!

  讀後感作文篇一:朱自清散文精選讀後感

  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談哲理,只是談一點家常瑣事,雖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過幾筆,卻常能把那真誠的靈魂捧出來給讀者看。”——趙景深還記得第一次接觸朱自清,是源於小學課本中的《匆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這是課文的開頭,但卻是我心中的永恆,那短短的一句話表達了你真摯的情感和萬千人的憂傷。

  你在《背影》中,語言雖沒有以往的華麗,卻多了幾分樸實和平淡。催人淚下的畫面和那平凡而簡短的對白,總能激盪起我心裡的那一片漣漪。每當讀起那篇文章便會想到自己的父親,那個不擅長表達卻為自己操勞了大半輩子的父親。

  從你那平易的文字中可以看見那個用心來給予兒子一切的父親形象,感受什麼叫做“父愛如山”在《正義》一文中你問道:人間的正義在哪裡呢?你說:“兩石白米堆在屋裡,總要吃它乾淨,兩箱衣服堆在屋裡,總要輪流換穿,一大堆正義卻扔在一旁,滿不理會,我們真大方,真捨得!看來正義這東西也真賤,竟抵不上白米的一個尖兒,衣服的一個扣兒。”此句話充分的表達了你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試問人間的正義究竟在哪裡呢?你讓廣大人民清楚地明白“正義”不止是掛在嘴上,而是要付出行動的。

  朱自清的散文讀起來,很美,帶清秀之氣,正如他的名字一樣。

  讀後感作文篇二:讀《季羨林散文精選》有感

  前段時間無意間在圖書館的桌子上發現了這本書,當時沒什麼感覺,就隨便翻了幾頁,本以為沒什麼好看的,因為經常碰到這種情況,也沒發現什麼好看的書,而且很久沒看課外書了,但是那天晚上在圖書館看到閉館,並且借了回來.自己帶的書動都沒動,可見當時我是深深的被這本書吸引了。也許是很久沒有閱讀的緣故,也許是一時興起,當時感覺這本書很不錯,就一直下去。我感覺這本書確實挺不錯的,畢竟現在很少有人去好好的去看完一本書,除了對自己興趣很大的,要不就是小說什麼的。當然也不能否定看小說是沒有好處的,但這種大家的作品越來越很少有人去,雖說現在大多數人知道各方面的大家的名字,但很少有人去閱讀他們的作品。這本書涉及了很多方面,包括人生,愛國,孝道,朋友,世態炎涼,有為有不為等等很多,不過對我印象最深的是有為有不為這方面,以及季老先生的寫作風格。

  對於有為有不為:書中寫道:“為”,就是做,應該做的事,必須做的事,這就是“有為”;不應該做的事必不能做,這就是“有不為”。中國有句古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可見善惡是有大小之別的,應該不應該也是有大小之別的,並不是都在一個水平上。什麼叫大,什麼叫小呢?這裡也用不著繁瑣的論證,只需動一動腦筋,睜開眼睛看一看社會,也就夠了。希望每個人都能有為有所不為,一旦“為”錯了,就依然回頭。這是我總結這本書關於有為有所不為的主要介太多,但足以讓人對此有很好的理解,發人深思。像我們學生現在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自己能夠好好想想。

  對於季老先生的寫作風格:季老先生學貫中西,所以他的散文涉及的事物多,範圍廣,文中引經據典之處也頗多,所以需要慢慢地咀嚼,細細地品味,在咀嚼品味中產生畫面感來。如《西雙版納禮讚》中寫道:“你看那參天的古樹,它從群樹叢中伸出了腦袋,孤高挺直,聳然而起,彷彿想一直長到天上,把天空戳上一個窟窿。大葉子的蔓藤爬在樹幹上,伸著肥大濃綠的胳臂,樹多高,它就爬多高,一直爬到白雲裡去。一些像蘭草一樣的草本植物,就生長在大樹的枝幹上,驕傲地在空中繁榮滋長。大榕樹勁頭更大,一棵樹就能繁衍成一片樹林。粗大的枝幹上長出了一條條的腿;只要有機會踏到地面上,它立刻就深深地牢牢地鑽進去,彷彿想把大地鑽透,任憑風多大,也休想動搖它絲毫。芭蕉的葉子大得驚人,一片葉子好像就能搭一個天棚,影子鋪到地上,濃黑一團。”讀著這樣的文字,我腦中立刻就浮現出在新馬看到的那種樹枝上長草的大樹、南方看到的大榕樹,當時也無比驚訝於他們的奇特,卻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只好用相機記錄下來,刻印在腦海裡。

  總之, 季老的散文不像小說那樣有扣人心絃的情節,吸引人一口氣讀完。讀季老的散文適合午後坐在藤椅上,捧一杯清茶;或晚上斜倚床頭,伴一盞清燈。讀季老的散文,能讓人心靜下來、淨起來,讓人的生活節奏慢下來、再慢下來,讓人遠離塵囂、遠離浮躁,進入一個清新淡雅的世界。心情不好或者煩躁的時候,可以拿來淨化內心,平復情緒。紹,書中講了很多,也舉了很多古往今來的例子,語言精練質樸易懂,沒有很多的繁瑣的理論分析,使讀者願意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