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出自寓言故事

  成語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講述一些道理。成語就是有道理的詞語,它奠基著我國的文化之熙。你學過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語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成語寓言故事篇1:葉公好龍

  從前有個叫葉公的人非常喜歡龍.在他的家裡,牆上畫著龍,柱子上雕著龍,穿的 蓋的上面都繡著龍.

  天上的真龍聽說葉公喜歡龍,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長長的尾 巴伸在堂上,把頭探進窗戶裡張望

  .葉公看到天上的真龍後,嚇得魂飛膽破,臉色 都變色了,急忙躲起來.原來,葉公喜歡的不是真龍,而是那些畫的、繡的、刻的假龍.

  成語寓言故事篇2:一言九鼎

  戰國時,秦國的軍隊團團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打算帶領20名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個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強帶著他一起前往楚國.

  平原君到了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之事,談了半天也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你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你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

  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於九鼎大呂.”***九鼎大呂:鍾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

  成語“一言九鼎”由這個故事而來,形容一句話能起到重大作用

  成語寓言故事篇3:眼盲心明

  有一個眼睛失明的少年擅長彈琴擊鼓,鄰里有一個書生過來問他:“你有多大年紀了?”少年說:“15歲了。”“你什麼時候失明的?”“3歲的時候。”“那麼你失明已經有12年了,整日裡昏天黑地,不知道日月山川和人間社會的形態,不知道容貌的美醜和風景的秀麗,豈不是太可悲了嗎?”那失明的少年笑著說:“你只知道盲人是盲的,而不知道不盲的人也實際上大都是盲的。

  我雖然眼睛看不見,但四肢和身體卻是自由自在的。聽聲音我便知道是誰,聽言談便知道或是或非。我還能估計道路的狀況來調節步速的快慢,很少有跌倒的危險。我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所擅長的工作中去,精益求精,而不浪費精力去應付那些無聊的事情。這樣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我不再為眼睛看不見東西而感到痛苦。可是當今某些人雖然有眼睛,但他們利令智昏,看見醜惡的東西十分熱衷,對賢明與愚笨不會分辨,邪與正不能解釋,治與亂也不知原因,詩書放在眼前卻成天胡思亂想,始終不能領會其要旨。

  還有的人倒行逆施,胡作非為,跌倒之後還不清醒,最後掉進了羅網。這些人難道沒有眼睛嗎?那些睜著眼而昏天黑地亂竄的人難道不也是盲人麼?他們實際上比我這個生理上的盲人更可悲可嘆呀!”書生無言以對。

  這個故事揭示了這樣一種生活哲理:生理上的盲固然可嘆,而心理上的“盲”更為可悲。眼睛失明是一大缺陷,但如果揚長避短,全神貫注於所擅長的事業中去,也能做出很大的成績來,領悟到深刻的人生道理。而如果昏昏然過日子,甚至胡作非為、倒行逆施,即使雙目明亮、四肢發達,也是一種不明事理不通人性的“睜眼瞎”和“人形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