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來自寓言故事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都有幽默的色彩,非常有趣。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篇,歡迎大家閱讀!

  篇1:名不虛傳

  薛道衡是北朝時代的人,他的詩作得很好,聞名於當世;因此,常常有慕名的人前來求教於他。

  有一次,齊國邀請他前去觀光,因為當地的人民過於熱情,他不忍拂逆他們的好意,就一直這樣在那住了下去。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又到了正月初七,也就是俗稱的人日,薛道衡就在這一天作了一首紀念人日的詩。這時,齊國有個慕名者前來拜訪薛道衡,看到他作的詩,就念著頭兩句:“立春才七日,離家已半年。這是什麼詩呀?”那個人失望的問,“人家都說薛道衡很會作詩,但這首詩中說的是什麼話呀?看來只是虛有其表,被人誤傳罷了。”那人說著,又接下去看後面兩句詩:“人歸落雁,思發在花前。”這時他不禁大加讚賞,點點頭說道:“薛道衡的詩果然名不虛傳。”

  “名不虛傳”的成語,就這樣成了恭維之詞,它本來是指一個人既然有了名氣,一定會有些本領,絕不會是虛傳的。現在則廣泛的被運用,只要看到別人有好的表現,都會用“名不虛傳”這句成語來誇讚他。

  篇2:門庭若市

  戰國時,齊國的相國鄒忌為了勸齊威王要虛心接受臣子們的規勸,於是對齊威王說:“我們齊國地方這麼大,皇宮上上下下,有誰敢對大王無禮?右手誰敢忤逆大王?滿朝的文武將官,又有誰不怕您?全國百姓,有誰不希望得到您的關懷?看來恭維您的人一定很多,這樣可不好,您一定會被矇蔽得很嚴重!”齊威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馬上下令給全國官員百姓,獎勵正直而敢規勸他的人,於是進宮提意見的人很多,熱鬧得像市集一樣。

  篇3:膾炙人口

  春秋時的曾參是個孝子。他的父親曾晰喜歡吃羊棗***一種野生小柿子,俗名牛奶柿***。曾晰死後,曾參竟不忍心再吃羊棗。此事被儒家傳為美談。

  有一次,孟子的學生公孫丑就這件事向孟子提問:膾炙***精美的肉食***和羊棗哪樣東西好吃?孟子說:當然是膾炙好吃。公孫丑說:那麼曾參父子一定都愛吃膾炙了,可為什麼父親死後,曾參只戒羊棗,不戒膾炙呢?

  孟子回答說:膾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卻是曾晰的特殊嗜好,所以他死後,曾參會繼續吃膾炙而不吃羊棗。

  根據以上記載,後人引申出膾炙人口這句成語,比喻人人讚美和傳誦***多指詩文***。

  篇4:摩肩接踵

  晏嬰是齊國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身材矮小,但是頭腦敏捷,非常機智。

  有一次,晏嬰出使楚國。楚王想侮辱他,就按他的身材高度在大門旁邊開了個小門,叫他鑽進去。晏嬰說:“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進去。我是出使楚國,請問楚國是個狗國嗎?如果楚國是個人國,就應當請我從城門出入。”楚王聽說了這番話,只好讓大開城門請他進來。

  楚王見到晏嬰又說:“你們齊國大概是沒有人吧?怎麼派你這麼個矮小的人來呢?”晏嬰說:“我們齊國首都臨淄有三百條街道,人多得把衣袖一展開就把太陽都遮蔽了,揮灑的汗如同下雨一般,走在路上要肩靠著肩,腳碰著腳,怎麼沒有人呢***原文是‘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蔭,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楚王又問“那麼為什麼把你派到這裡來呢?”晏嬰回答說:“我們齊國派使臣,有個規矩:上等的使臣派到上等國;下等的使臣派到下等國。我是個下等使臣,所以就被派到楚國來了。”

  他的回答噎得楚王作聲不得。

  由這個故事產生了兩個成語。一個是“揮汗成雨”,也寫“揮汗如雨”,用來形容人多,現在也用來形容出汗很多。

  另一個成語是“比肩繼踵”。“比”是挨著,“比肩”是並肩;“踵”是腳跟;“繼踵”是腳碰著腳。也可寫成“摩肩接踵”;“摩”是摩擦。都是形容人很多,很擁擠。

  篇5:門可羅雀

  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曾經為漢武帝手下的、兩位大臣合寫了”一篇傳記,一位是汲黯,另一位是鄭莊。汲黯,字長孺,濮陽人,景帝時,曾任“太子洗馬”,武帝時,曾做過“東海太守”,後來又任“主爵都尉”。鄭莊,陳人,景帝時,曾經擔任“太子舍人”,武帝時擔任“大農令”。這兩位大臣都為官清正,剛直不阿,曾位列九卿,聲名顯赫,權勢高,威望重,上他們家拜訪的人絡繹不絕,出出進進,十分熱鬧,誰都以能與他們結交為榮。可是,由於他們太剛直了,漢武帝后來撤了他們的職。他們丟了官,失去了權勢,就再也沒人去拜訪他們了。開封的翟公曾經當過廷尉。他在任上的時候、登他家門拜訪的賓客十分擁擠,塞滿了門庭。後來他被罷了官,就沒有賓客再登門了。結果門口冷落得可以張起網來捕捉鳥雀了。官場多變,過了一個時期,翟公官復原職。於是,那班賓客又想登門拜訪他。程公感溉萬千,在門上寫了幾句話:“一生一死,乃知交情;—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責一賤,交情乃見。”

  
猜你喜歡:

1.源於寓言故事的經典成語有哪些

2.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3.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

4.出自寓言故事成語大全精選

5.寓言故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