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父親的古詩詞

  父親是山,父愛是水。他把所有的惡魔趕走,留下了一邊片光明。父親是詩,父愛是韻。是他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正是因為如此古人就作出了許多關於父親的詩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篇1

  《千秋歲》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②會,鵷鷺③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裡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賞析】

  該詞一起句就標明瞭作者身處的時間、地點和環境“水邊沙外”。地點:棲霞寺外的沙洲上,甌江邊,面對青田縣城***後文再作補敘***。時間:暮春季節。以“外”字連帶“城郭”,正是“城郭輕寒退”的時候。城郭:孟子曰,“三裡之城,七裡之郭”。如青田水南村,石郭、平堰***平演***、西門外、後山等周邊地區。這裡已是綠意盎然。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言不論水邊沙外還是內城外郭,已是一片暮春氣息。“春寒退”,春天即將歸去。這種戀春、惜春之情,也正是詞人惆悵失意的感情流露。“花影亂,鶯聲碎”,寫“花影”,可見陽光明媚;寫“鶯聲”,可見境界清幽。“花影”、“鶯聲”相互照應,應是一派明柔春景,加上“亂”、“碎”二字,聯絡上文的惆悵之情和下文的“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兩句看,則亂者情也,碎者心也。春光雖好,但已入暮,身世如斯,怎不令人心碎意亂。這就自然地引起“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的懷人之情。“飄零”是說自己遭受貶謫,“酒盞”是指與朋輩把酒共話。一個“疏”字,寫出詞人仕途坎坷,半生飄零,因而久已未和好友同遊共飲、談詩論政了。對這種友情的無盡相思,使人衣帶漸寬身漸瘦。“離別寬衣帶”所說的“離別”,不是普通的離別,而是因政治原由各遭貶謫,天各一方,前途未卜的離別,所以其痛苦更甚。“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詞人明知相見不易,卻又無時不產生強烈的願望。但翹首遠望,昔日摯友又在何處呢?看到的只是在寂寂暮色中漸漸聚合的天空碧雲。思念、失望、孤寂、苦惱,在“人不見”、“空相對”裡得到深刻地表露。

  下片“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兩句,這裡的“西池”,即指金明池;“鵷鷺”是兩種鳥名,因其飛行有序,故常用以喻班行有序的朝官;“蓋”,車蓋,指車。這兩句是追憶當年與同僚友好,飛車赴會的盛況。這次盛會,參加者三十六人,皆當時名公文人,他們縱談闊論,宴飲暢遊,從早至晚,極盡歡娛。但,俱往矣!如今朋輩星散,各貶他鄉,撫今追昔,不能不使詞人發出“攜手處,今誰在?”的悽愴悲呼。“日邊清夢斷”,“日邊”指帝京,詞人越是憶念昔年帝京攜手共遊舊事,越意識到既往之日不可復回。本來,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實現的願望,往往可在夢中尋求,但是“清夢斷”,詞人清醒地認識到重返帝京、舊友重聚已不可能。這種不滿當前流離生活又深知前途無望的雙重感情,使詞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因而憔悴衰老,以至“鏡裡朱顏改”。難怪孔毅甫見“鏡裡朱顏改”一句時,驚道:“少遊盛年,何為悲愴如此。”“春去也”呼應開篇“春寒退”,且在感情上表現得更沉重,無限悽楚哀怨的情思溢於詞表;而“飛紅萬點愁如海”,以落花飄零襯愁情,其悲愴絕望的心情更令讀者驚心,以海喻愁乃詞人內心深處的斷腸淚凝聚而成。

  此詞為懷念友人而作,更沁透著詞人貶謫之怨,因而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上片主要寫離情和思念之苦,下片則撫今追昔道出瞭如海愁情。在語言上不脫清麗俊逸本色,雖有仿用前人詩詞語意之處,但卻自成格調,情韻天然。

  篇2

  《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賞析一: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於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于歸宋以後,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

  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悽惋之神。“無言”者,並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

  “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裡,“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

  過片後“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詩詞家藉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或寫愁之長,如李白《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鹹之外,但卻根植於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後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賞析二:

  這是南唐後主李煜的作品,這首詞乍一看來,似上闋寫景,下闋言情,其實上下闋均為悽婉之情所籠罩。上闋情隨景生,情景交融;下闋從具體描寫到無法形容。百般寫情,所以感人至深。

  無言獨上西樓,只這起句,直接呈現出詞人的孤獨身影,不見一絲帝王氣象。俞平伯說這一句,已攝盡悽婉的神情。後主失國後,變成無人可對,無話可說。無人可對,獨上西樓,信步所至,百無聊賴。接下撇下人物,只寫景物。月如鉤三個字一片天籟,純任自然,但是高妙非凡,將情移景,情景交融。以下連綴九字。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寫景寫人,人景合一。自然不光寫天上月,院內梧桐,而是寫見桐見月的人,是深層次的抒情。寂寞的不是梧桐,不是深院,而是詞人在梧桐深院中的感受。九字句是六三句法。實體的梧桐深院鎖住了抽象的深秋,象喻無情的囚籠鎖住了多情的皇帝。鎖字下的重而真切,因為這是一個在清夜深秋的囚徒的感情體驗。失去自由,生不如死。

  上闋與下闋一氣呵成,緊相連線。他用寫清秋一樣的手法,以離愁代指他的失國情緒。怎樣訴說那難以形容的悽婉情?他開始試圖打一個具體比方,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這離愁是無法根除的,所以剪不斷。離根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又是無法理順的,所以理還亂。最後又出波折,他突然放棄把離愁說清楚了,反正說不清: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統觀全文,說的全是白話,自然率真,和血和淚,藝術造詣,居上上乘。詞以情勝,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後才有必能不朽之詞作。

  篇3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賞析:

  賞月詩詞往往清逸孤寒,東坡這首詞直如縹緲於雲端,掩映於清輝之間。抒酒問月,有李太白酒仙遺風,一片奇趣橫生。

  明月皎皎照徹天上人間,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間是相思無眠。“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圓缺,此事古難全”,已是豁達,但“但願人長久,千里其嬋娟”更至樂觀誠摯,種種感情交融於月光之下,頓成千古絕唱。胡仔評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出,餘詞盡廢。”

  篇4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賞析:

  本詩簡明地描繪了月夜的美景,真切地抒發了遊子思念故鄉的深情。

  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譽《靜夜思》為“絕妙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