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科學的實習報告範文
社會實踐對大學生的就業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是大學生成功就業的前提和基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環境科學的實習報告,望大家喜歡。
環境科學的實習報告範文一
5月20日清晨,我們踏上了去寧波的火車,在寧波的天童實驗站我們要進行為期一週的實習課程的學習.就在一天之前,王秀之老師對我們提出了期望,她說實習是個艱苦的過程,大學四年裡也就只有這麼一次寶貴的經歷,對有的同學來說,這是一生都難得的經歷,只有每個人都積極參與,親身經歷,才能掌握到實驗的要領,體會實習的樂趣所在,在實習中有所收穫.最初以為實習會是苦不堪言的,根本沒有樂趣所言,然而現在回想起來,確實有時會覺得累和苦,但心是雀躍的,就象是甜蜜的負擔,我們欣然接受.
行程篇
俗話說"入鄉隨俗",既然來到了天童森林國家公園,我們就應該對這裡的地形,道路,森林中的植物,周邊的人群有所瞭解,因此5月21日早上,在兩位王老師簡短的講話後,我們一行人就隨著王希華老師繞山一週,熟悉地形,其中自始至終貫穿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要認識這裡的常住居民——當地生長的植物,在以後幾天裡,認植物的幾乎成了我們睡前必修課,即使茶餘飯後,三五好友也常聚在一起,以搶答遊戲的形式來辨認植物,不失為勞逸結合,寓學於樂的好方法.
當天下午,我們的分組實習就正式開始了.我們是第二組,跟隨王希華老師進行植被生態學的實習.第一個內容就是學習最常用的野外植被調查,群落取樣的方法――樣地記錄***關於實驗的具體過程將會在實驗篇中進行詳細介紹***,這也正是應用和補充植物知識的好時機.拉樣方的過程中,由於同學們對直線判定的主觀誤差,使得樣方很難得確定,修整了多次才行將完成.在辨認植物時,我們常常有所猶豫,效率並不是很高,14個人調查一個20×20樣地花了將近3個小時的時間.在處理上面兩個樣方時,為了追求效率,我們分成兩組同時進行,不料這種自作聰明的行為卻犯了王老師的大忌.當時不理解老師的做法,現在想來確有道理,我們既是去學習,不是完成任務,那麼只有跟著老師手把手的認識植物才能真正有所收穫,事實也證明了,我們這幾個"偷懶的人"鑑別植物的能力確實不如由王老師親自把關的幾個人強.
第二天上午雖說也是拉樣方,但是並不同於昨天的簡單學習和練手,而要學會分析解決"植物在次生演替中是採用什麼方式進行自我恢復"這一問題,因此要對20×20樣方中的所有種子植物採取每木調查法,對每個植株測量其高度和胸徑,還要對其萌枝進行統計和測量,勞動力明顯大了不少,但是通過第一天的學習,我們對一些常見植物,例如批針葉山礬,栲樹,連蕊茶的辨識已經基本能掌握了,因此效率明顯有提高,而且在每木調查中,對喬木幼苗的認識能力也有所提高,由於今天未到時間就完成了任務,王老師獎勵性的帶我們組去爬了一次防火道.呵呵,這是第一次爬傳說中的防火道,雖然有點累,但是爬到鐵架子時心裡happy的不得了.下山時在李老師"晚回了吃不到飯"的恐嚇下,我們一路飛奔,到達實驗站,王場長居然還沒開飯,其他同學均對我們汗顏……
我們對樣方調查法才剛剛覺得開始上手時,就要進行組間的對換了,跟隨嚴恩榮師兄和施加越師兄進行生物量測定實驗的學習,簡單說來就是砍大樹挖小樹.就在我們對砍樹表示極端不理解時,嚴師兄說這種小小的犧牲是為了它們能更好的生長,所以我們一定要認真完成實驗,不然再砍一棵生長十餘年的大樹代價是很大的.聽罷,我們頓時覺得壓力大了,不敢隨便嬉戲玩笑了.砍樹是施師兄和男生共同完成的,我們組的男生們雖說有些是首次用鋸和斧,但稍加操練一下,似乎並不顯得生疏,三兩下就將一棵胸徑三十幾釐米的大樹"高位截肢"了.女生們也不敢閒著,在測好相應指標後迅速開始給樹理髮,又是摘葉又是折枝,一棵冠幅3米的栲樹不到一個半鍾就變成了"光桿司令".整個下午我都在擔任記錄和取樣的工作,這才發現平時看似容易的工作真正做起來,要做好還是有難度,再也不敢看輕記錄的工作了.整個下午出現了一個小小的"***",有一包老枝的取樣在混亂之中遺失了,想到嚴師兄的告誡,想到同學們這麼辛苦的放倒一棵樹,想到摘葉子是件很boring的事,我就覺得特別難過焦慮,竟忍不住哭了起來,幸好大家都沒有放棄,終於在一個角落找到了當天的罪魁禍首,看到它好端端的躺在那裡,我不由的破涕為笑了,這場***終於還是以喜劇收場,不過當時失態也確實讓我事後挺難為情的.
不知不覺第三天了,仍是砍樹做生物量,有了昨天的教訓,今天的我們顯然是有備而去,選樹,伐樹,測量,分段,稱幹,摘葉,折枝,一切都進行的那麼有條不紊,由於組織的好,不僅沒有任何事故發生,大家效率也提高了不少,我也能忙裡偷閒地學習如何用鋸子,在師兄的幫助下,我竟然鋸下了平生的第一節樹幹,那股激動勁真是不可言喻,迅速地就向組長邀功去了.上午砍樹的興奮勁和成就感一直延續到下午的挖根行動中.我們一共將6×3棵1m來高的灌木植物連根掘起.挖根其實是件很痛苦的事,一棵1m來高的灌木,其地下部分的根至少也有1m長,特別是石櫟這種紮根很深的直根系植物,施師兄和張斌兩個孔武有力的男生足足挖了一米多深的坑才把它的根完整的刨出來,張婷和小明兩個女生也發揮了"土撥鼠"的精神,用手去刨周圍的鬆土,給男生們減輕負擔.至於我們這邊也和一棵馬銀花較上了勁,最後不知誰一聲令下"我們用手挖吧",4,5個人立即趴下去,居然不到一會真的就刨出根部了,這十隻爪子聯合起來的威力還真不弱於一把鏟子呢.在見識到"土撥鼠"的威力後,我們開始對當一隻土撥鼠樂此不疲了,不一會兒,大家又一次以爪代鏟的完整地刨出了另一棵馬銀花.就在大家鬥志正高昂的時候,嚴師兄居然"殘酷"的告訴我們要收工了,看看時間還不到兩個小時啊!不過當天的下午的工作還沒結束了,或許該說真正的工作才剛剛開始.我們還要給每棵樹測量胸徑,測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長,以及葉的重量,枝的重量,最繁的就是測量每條根的直徑和長度了,往往一個主根周圍會有很多側根,我們也需要把每一個側根的胸徑和長度記錄下來,來反映它整個地下部分的狀況,這些工作也是聽起來容易,做起來問題百出.好不容易完成了這些工作,就該把每個根洗淨,稱淨重了,洗根時覺得瀰漫著一股人蔘的香味,忍不住湊到鼻子跟前猛的吸一下,真是令人神清氣爽啊.
當天晚上,我們組就和土壤組對換了儀器,因為我們的植被生態實習已經結束了,即將開始的是王秀之老師指導的土壤實習.首先要攻克的是如何用羅盤測坡度坡向,地質羅盤的南北方向和普通羅盤是相反的,常常會不小心將指北針讀成指南針.要讓小水泡對準中心也是很考練人的耐心和細心的,因此使用羅盤對我是個很大 的折磨,但是將泡定位的成就感卻讓我對之樂此不疲.然後在實驗站南方的一個自然斷面上,王老師向我們介紹瞭如何選址挖土壤剖面,如何分析和劃分土壤剖面,如何判斷不同剖面的土壤特徵.在之後的三天中,我們上過防火道,下過水稻田,深入了葉家山的叢林,也拜訪了酸棗溝的螞蟥之家,我們一共挖了9個土壤剖面,取了9個剖面樣地,挖了10斤的土樣,整個天童山到處都留下了我們的足跡,我們的歡歌笑語以及我們揮汗如雨的鐵證——土壤剖面.雖然每天都是重複同樣的工作,但地點不同,土壤的特點不同,每個人承擔的工作不同,更重要的是每天的心情都是新的.經過三天的訓練,每個人不僅掌握了野外樣地調查的基本方法,也學會了如何防治螞蟥,更重要的是學會了互相幫助以及親密無間的合作.實習的教學內容在第六天的上午已經結束了,接下來就到了考察我們真功夫的時候了.第一關就是植物辨認的考試.考試的形式很簡單,考場的佈置也很簡陋,就是沿著廚房大廳一週擺上15個凳子,每個凳子上有一種植物,一個大組15個人排隊依次進入,從門邊第一號凳子上的植物開始辨認,順號辨認.不知是太沖動還是太自信,我居然是我們組第一個進去,雖說考試不是很正式,但"考場紀律"還是有的,不準交頭接耳,也不準故意耽擱,剛進去時不免有點緊張,但看到自己熟悉的栲樹和米櫧後心就漸漸定下來了,但是看到自己陌生的植物時還是忍不住多逗留一會的,最懊惱的是最後一個植物,明明是米飯,我居然沒有摸背面的倒刺,僅一眼就迅速寫下了連蕊茶......不過幸好老師對我們手下留情,只需答對10個題仍是滿分,所以當天也可以說的上是皆大歡喜啊.第二關就是要利用這些天所學的實習知識,每大組自選方向,在一天內交兩篇小論文.俗話說"三思而後行","磨刀不誤砍柴工",要確定一個有意義,有創新,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實驗方案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整個下午全組人員都在思考在討論,討論是個集思廣益的過程,大家都積極發言,各抒己見,討論的比較激烈的時候也難免會有一些爭論,但這並不影響我們的團體性.終於在討論比較了三個方案以後,在王希華老師的指點下,我們確定了"太白山區 五種植被分佈隨海拔高度的變化"這一方案.然後向王希波師兄請教了解太白山的地形和植被情況,確定野外實習的工具和注意事項,因為山上隨時會發生意想不到的情況,所以我們一定要在物質上和精神上做好充分準備,組裡的幾個男生也都做好了為女生赴湯蹈火的準備.這天大家都睡的比較早,一切都為了第二天爬太白準備.
第二天,在檢查了儀器和糧水儲備以後,在其他同學的目送下,我們一行十四個人分成兩組開始了我們的太白之行,我們小組是從酸棗溝沿著當中一條河谷垂直上行至太白山頂,第二小組則是沿著旅遊道到防火牆再沿山脊線至太白山雷達站,臨行前大家約定要殊途同歸.在酸棗溝無非又是一場人蟥交戰,但是我們志不在酸棗溝,於是一路小跑快速通過了酸棗溝直達太白山腳下.大家修整一下,排好陣形,一個男生在前開路,一個男生在中間保護,另一個男生在最後收尾,我們七個人就"浩浩蕩蕩"上山了,據說今天氣溫達到39oC,但是在樹林裡穿行,感覺不到一絲暑意,而且由於前兩天的降雨,河谷裡水流潺潺,聽到水歡快流動的聲音,我們的心也覺得輕鬆了,疲意漸消.我們專心的趕著路,突然走在第一個的男生說:"馬上就到了,已經看到陽光了"真的,看到一縷耀眼的眼光了,山頂就在前面50m不到了,大家一下興奮起來,有人開始一邊氣喘吁吁一邊說大話了:"這麼快就到了,咱還沒爬夠呢!"就在我們見到山頂時,我們也見到了剛到達的第二小組.同時出發,同時到達,這就是默契.午餐在山上度過的,在一棵枯樹幹上,在馬路和樹蟻的陪伴下,我們享用了一頓有主食有點心有飲料有水果的奇妙野餐.酒足飯飽之後,大家又開工了,一直到下午四點,我們才結束最後一個樣方,因為對地形不是很熟悉,拉樣方時遇到了很多阻礙,但是最後都克服了,只是花了不少時間,在山上待的太久,讓老師同學們都頗擔心的.
實驗部分是完成了,但是論文還未成形,而第二天下午又要進行論文的小答辯,所以當天晚上,兩位記錄的同學仍不得歇息,在短時記憶還來不及消失前整理資料,以求準確真實性.
很快就到了最後檢驗的時刻,就在實驗站旁的大栲樹下,我們圍成一圈,兩位王老師是主審人,在場的每一位同學也都是評定人.既是答辯,自然少不了一番脣槍舌戰的,但是貴在思考,貴在敢於置疑,貴在發現問題,貴在踴躍討論,貴在巧妙回答.有的同學做的論文立意很新,有的意義重大,有的構思巧妙,有的方法獨到,有的勞動量大,總之各有長處,各有千秋,而且通過討論以後,各組同學都不同程度的找到了論文需要改進的地方,或從質疑中找到了新的突破點,我們都覺得獲益菲淺.
除了最後的論文,所有的實習任務基本完成了,同學們終於可以放輕鬆,好好娛樂咯.此時在天童的實習也到了最後一天,大家的開心和興奮裡都摻著一種異樣的傷感和離別的愁緒.整個晚上我們盡情地釋放著體內激盪的青春和活力,在自然與都市的狹逢裡我們不醉無歸.
實驗報告篇
本篇包含了三個實驗報告,分別為:樣地調查實驗,生物量測定實驗,土壤實驗.報告的重點並非重述實驗程式和結果,而是我具體從實驗中學到了的知識和方法,以及若干體會.
***一***樣地調查實驗
一個樣地***sample stand***的三項要求包括:
樣地的大小應包括屬於植物群落的全部種類,即群落的最小面積,是根據種-面積曲線的拐點來確定.
樣地範圍內可能確定的生境應是一致的.
植被應儘可能是同質的,這一點十分重要.例如,樣地內不應有大的林窗,或者不應是一個種在樣地的半邊佔優勢,而另一種則是在另一邊佔優勢.
樣地的面積
首先根據種-面積曲線確定,最小面積是在取樣面積的最初激升的曲線變成幾乎水平的地方.這不是一個精確無誤的界限,因此,確定一個稍大一些面積的樣方是合理的.在天童,根據當地的種的數目,喬木的樣方至少要20×20,灌木的樣方至少要5×5,草本的樣方至少要1×1.
種的成層現象
採用目測法,將群落層次至少可以分為T層***喬木層***,S層***灌木層***和H***草木層***.要給出每個層次的平均高度,以次作為劃分群落中的植物的生活型的標準,對每個層次定量測定所要求的引數也不一樣.
定量測定引數
由於喬木在群落中處於優勢地位,因此要判斷喬木種的優勢度,優勢度由喬木的相對多度,相對頻度和胸段面積三個引數的平均值來表示,灌木 層和草本層的則是用多蓋度綜合度的指標來反映其數量.
樣地的設計和引數設計
樣地法是通過對植被片斷的觀察瞭解植被型別和分佈,瞭解植被的演替型別和演替過程,因此對於樣地的選取還要針對所要研究的具體問題,例如,瞭解原生演替和此生掩體的區別,樣地的選取就要儘量分別在原生植被和次生植被的中心,不要選取在邊緣地帶.本實驗的第二個樣方調查,就是為了調查在自然林***人為干擾較少***和次生林***在遭遇人工砍伐後重新恢復***的喬木種植物***有生長成為喬木層的物種***的繁殖型別的對比,因為在次生林裡可以發現很多萌生的樹,而實生苗較少,但在原生林裡則相反.所以我們在對樣方引數的設計時,不僅要選取定量測定的引數,還要增加萌生率這個引數,同時對每棵樹木的測定也更為精確些,不僅要測定主幹的胸圍和高度,對於每個萌芽的胸圍和高度也要進行測定.
對於萌生率的確定,我們遇到了難度,因為我們期望的萌生率能較好的反映樹種的萌枝能力,即不僅要從有無萌枝,萌枝多少還要從萌生枝的生長狀況來反映,因為有的樹種個體雖然萌枝少,但是萌枝很強,可以生長到和主幹一樣大小,有的萌枝很多,但都是很小的萌枝,因此這兩個個體的萌生能力肯定是不同的.最後出於操作的簡單,我們在萌生率的計算時只是用種群中有萌枝的樹木數與樹木總棵數的比值,並將群落中所有種群的萌生率進行種之間萌生能力的比較.最後得出,栲樹種群的實生苗沒有木荷種群高,但萌枝能力僅從萌枝數目上看是遠遠超過木荷的萌枝數的,不過木荷的萌枝都生長的較高大,可見木荷和栲樹的萌枝能力均較強大,在遭伐後這兩個樹種進行恢復是通過產生萌枝的無性生殖方式為主,並且通過無性繁殖,能促進種群實現快速的恢復.
***二***生物量測定實驗
生物量的測定方法主要有標準木法,皆伐法和相對生長法.
在實習中採用的是標準木法.是要分為兩個部分,1***對採石場的栲樹,木荷和馬尾松進行生物量的追蹤調查;2***對原生林中的十幾種灌木進行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測定和比較
實驗步驟
對於喬木層生物量測定首先根據徑級的要求選取測定物件,在地面處伐倒,用捲尺分別測定樹高***H***,樹幹高***Hs***,第一活枝高***HB***,最下層葉層高***HL***,樹冠直徑***R***,地表直徑***D0***,地上部分0.3米***D0.3***,胸徑***D1.3***和1/10樹高處直徑***D0.1***.
將樹幹連同枝葉果實,按分層切割法在1.3m和3.6m處和以後每兩米處作為一個區分段斷開,樹梢部不足一米的作梢頭處理.
對斷開的區分段,分別不同高度或層次逐次測定幹,老枝,新枝,葉和果實的鮮重,以及主枝直徑
分層提取立木各部位的樣品,測定鮮重,回實驗室後進行烘乾,再根據鮮重的部分整體比例估算總體乾重.
Ps:在伐倒過程中如果有落葉,斷枝和枯枝,都要包擴在內
對於灌木層生物量測定首先選取物種,選取高度在1m左右的個體進行挖取,挖取過程時注意保持植物根系的完整性.
分別測定植株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高度,胸徑,地下部分的高度就是主根的長度.再將每個個體分層葉,枝,主幹和根部,測定其鮮重,全部取樣帶回,待烘乾後測定其乾重.
實驗資料記錄以組為單位上交.
***三***土壤部分實驗
土壤野外實習方法主要是對土壤剖面的分析,其中包括用羅盤對剖面處地形***坡面和坡度***的測定,用GPS儀測定剖面的精確位置,對土壤剖面分析和分層,對每個剖面進行土壤結構,質地,鬆緊度,溼度,根系多度和酸鹼度的測定,最後進行土壤剖面標本的採集
具體的過程和要求在實習報告上有很詳細的說明.
根據實習區的土壤情況,我們根據植被型別的不同,一共選取了9個剖面,每個剖面都各有特點,例如在近防火道的受人為干擾較少的自然林中,土壤發育成熟,腐殖質層異常厚,可打到10cm,在竹林中,土壤相對貧瘠,且結構鬆散,在廢棄的水稻田中耕作土壤的分層和一般的土壤不同,分為根作層,犁底層,心土層,在不到1m處就有地下水冒出.
整個實驗中剖面取樣是一個難點和重點,因為剖面的取樣要能很好反映出自然剖面的層次和土壤情況,所以要儘量取成一個方塊,保持它的自然性,在裝盒時不要擠壓也不要顛倒上下,而且要儘量填滿取樣盒,如果是BC層,還要選取石塊,在C層取樣儘量選取整個石塊,總之剖面的取樣要能最真實的反映自然剖面的狀況.
尾序
實習的故事遠遠不是對行程片言隻字的描述可以道清,所學也遠非試驗報告上所記錄,體味也非三天兩夜可以咀嚼,離開天童實驗站並不意味著實習的結束,而是新的實習的開始,實習的深意在於我們如何將實習中所得應用於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
新的實習將在生活中感悟……
二
“讓衡水湖更美,我們在行動!”——之衡水湖環境調查
時間:20XX年7月19日星期一——20XX年7月24星期六
地點:河北省衡水市
實習隊員:鄧悅 司丹丹 林灝凡 劉順 侯長江 韓釗博 李平
第一天:取樣
到達衡水汽車站已經12點,但舟車勞頓並未影響我們實習的激情和熱度,我們吃了中午飯就坐上了18路直奔目的地衡水湖。到了目的地之後我們按照原定安排執行我們的第一項任務:全面瞭解衡水湖周邊居民生活狀況和湖區生態環境、生物物種生存狀況。
生物物種調查. 我們將針對衡水湖及周圍的玉米、水稻、蓮花、蘆葦、芡實、菱角等植物觀察其生長情況,對鯉魚、鯽魚、田螺等動物進行仔細觀察。
生態環境調查 此次主要在岸邊水質水下汙泥取樣檢測,並拍照作為參考。適當採集周圍土壤,驗證酸鹼性等。
我們認真地取樣,準備帶回實驗室進行水質監測。完成時天色已近晚。
***第二天***
“民意調查”是我們實習內容的第二部分,首先我們把提前準備好的調查問卷讓開船的師傅***是當地人,對衡水湖有很深的感情和了解***填寫,師傅不僅熱情認真的填問卷,還給我們講解了好多有關衡水湖的歷史故事和人文趣事:
我們還向當地的漁民瞭解了衡水湖水質保護的相關資訊。
島上居民也熱情參加了我們的調查問卷。
***第三天***
經過昨天從當地人和漁民口中對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深入瞭解,知道了這兩年政府及其相關部門更加重視對衡水湖的治理和保護工作。所以我們就舉行了“讓衡水湖更美,我們在行動!”條幅簽名活動!
這次宣傳面對的群體有遊客、有漁民還有相關工作人員,我們還會去附近中小學對這些祖國的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行宣傳、教育。讓他們從小就養成一種珍惜水資源、保護水資源的意識,讓他們有一種“讓母親湖更美麗,有你有我”的責任感,並學會運用所學知識來保護母親湖,保護環境,保護我們自己的家園!
***第四天***
走訪“衡水湖管委會”
經過了解,我們得知衡水湖現直接由“衡水湖管理委員會”直接管理。我們最後會把我們這次調研活動的具體成果和存在的相關問題以及需要官方部門採取的措施和還有我們大學生自己的意見和想法以報告的形式發給管委會,領導說他們歡迎也必然會採納合適的建議。拍照過後,李主任還親切地和我們每個人一一握手,讓我們深受感動,也感受到了這次實習活動的意義和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
***第五天***
對我們帶回來的樣本進行“水質檢驗”
運用我們所學的有關汙水處理的相關知識進行水質汙染的檢驗,我們瞭解用離子交換法淨化水的原理和方法,用天然水中無機離子雜質的定性鑑定方法。
1離子交換法淨化水
天然水中主要有無機雜質離子,另外還有某些氣體、有機物和微生物等。除去天然水中無機雜質離子而獲得的淨化水稱為去離子水,實驗製備去離子的方法是離子交換法,工業上製備去離子水的方法除離子交換法外,還有電滲析法、反滲透法。
2水的電導率及水質檢驗
水中所含雜質離子越多,水的電導能力越強,水的電導率越大,所以可以根據水的電導率,判斷水中雜質離子的相對含量。評價水的純度。
檢測表明,目前受汙染河段的超標專案主要為大腸菌群、非離子氮、石油類、溶解氧、PH值等,其中以礦物汙染和化學汙染最為嚴重。
除了遊客帶來的礦泉水瓶和塑料袋等白色垃圾的汙染,來自廣大農村地區的面源汙染也令人擔憂。我們希望相關部門加大對湖區部分的湖面垃圾的打撈工作,並張貼“為了美麗的湖面,請不要隨意扔垃圾”等宣傳標語。
***第六天***
經過為期近一週的實習活動,我們收穫很大,這是我們進入大學以來第一次那麼長途跋涉的去實習,雖然很累,過程中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但因為我們有一顆堅強而充滿熱情的心,所以我們出色地完成了這次實習任務,更知道了團結協作和分工合作的重要性。我們也深切地體會到團隊精神是成功的必備條件!這次實習充分培養了我們的動手實習能力和與人溝通的技巧,我們也得到了當地人和管委會領導的一致肯定和支援!
作為總結,我們把這次實習成果以報告形式傳送給衡水湖管委會,並希望他們採納我們的建議。現附報告如下:
尊敬的衡水湖管委會的領導:
您好!
很高興您那麼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作為華北電力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學生,我們對環境保護問題十分敏感,我們更把保護環境、保護我們共有的家園視為己任!所以我們在大一的第一次實習中就憑著自己的這份熱情,希望能對環保這個越來越受關注的大問題儘自己的一份微小力量!
把衡水湖作為研究物件是因為衡水湖自然保護區獨特的自然景觀及保護物件的典型性、稀有性和特殊性,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經過我們這一次實地考察,也真切地感受了湖區面積的廣闊,更看到了澱區內荷花的美不勝收,還有湖面上嬉戲的野鴨,更是第一次享受了美味的烤鴨蛋,還有美麗的蘆葦蕩,在湖邊吹著風,讓人神清氣爽!但是這麼美麗誘人的景色卻被汙染了,不免讓人遺憾!
我們取了水樣,拿到學校實驗室做了水質檢驗,也對各種植物做了仔細地觀察,感覺現況不容樂觀。
衡水湖有這麼豐富的資源,可以引進新生的迴圈利用經濟模式,例如:“桑基魚塘”的經營模式,這樣一定既有利於環保又有經濟收益。
我們還希望管委會能多做一些招商引資的宣傳,大力發展旅遊業,引進各種新鮮的水上游樂專案,儘快地讓衡水湖的景色資源得到適當、充分地利用。
還有就是水質汙染問題,據我們瞭解,湖面上漂浮的垃圾還沒有具體的清理措施,希望相關部門儘快安排,當然還可以做一些環保宣傳標語使遊客意識到文明旅遊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我們大學生也會盡自己所能為保護湖區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現將我們這次調研的相關照片也跟您分享下,再次感謝您能支援我們的實習活動!希望我們的建議能被您採納!同時更希望我們的衡水湖更美麗!祝您工作順利!
三
20XX年4月20日,天空中還不時地微微下著小雨,我們資環學院環境科學系的60多位學生興致勃勃地登上了開往位於浙江寧波天童生態實習站的火車。在那裡我們開始了為期10天的實習,一段令所有人都懷念的生活。10天中的激動、興奮、緊張、勞累、盡情……每一天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是我們大學生涯中的“美麗樂章”。
一. 出發嘍!
也許正因為大學三年來第一次班級集體外出實習,大家的心裡都洋溢著喜悅和興奮。早就聽說了天童的自然美景,心生嚮往;又聽說有山螞蝗、有大蚊子,又不禁哆嗦一下;還聽說山路迢迢,崎嶇難走,忍不住伸伸舌頭……總之,我們像一群即將進入神祕園的孩子,關於天童的一切,都是那麼讓我們著迷。
三個多小時的火車,將近一個小時的公交車,再加上層層石階,揹著書包、拖著或者扛著行李的我們似乎都快要趴下了,才看見我們的宿舍樓,這才重新點燃了熱情。在寢室裡一陣忙活後,大家好像個個都精神飽滿,同時也會感嘆一下:“噢,原來天童是這個樣子的呀!”
二. 植物組的實習:走的人多了,世上就有了路。
4月21日,我們的生態實習正式拉開序幕。大家“傾巢出動”,跟著老師們在山裡“溜達”。其實說“溜達”是不準確的,因為一路上王希華老師會不時地停下腳步,然後摘下一些植物枝條,幫我們講解植物的名稱和特徵。這時候我就特別好奇,王老師只要看看葉子形狀和顏色、摸摸葉片質地,就能隨口說出植物的名字,怎麼在我眼裡,所有的葉子都是一個樣子?
路上我們走走停停,就是為了觀察植物,提高我們對植物的“認知”能力。貌似每次老師介紹一種新植物的時候,我聽著一個個特徵,短時間內能記住名字。可惜走了二三十米遠之後,就怎麼也想不起來名字了。最後我只記住了楊梅和裡白……
接下來的幾個半天,我們都是在山路上度過的。說實話,這山路的確是“山路”。我以前也爬過山,可從來沒爬過這樣陡峭的山。感覺前方好像沒有路,又好像到處都是路。前方的王老師步履矯健,如履平地;後面的我們踩著枯枝落葉,繞過身邊的枝條,還得注意著腳下的石塊,我整個人都是提心吊膽,戰戰兢兢,有時候真是手腳並用。而且不巧了,那些天正好下雨,路上軟塌塌滑溜溜,讓我不敢踩下去。身上又穿著雨衣,手腳不便,唯恐自己一個不小心滑進身旁的“綠色海洋”裡。到最後,雙腳已經沒有感覺,只是麻木機械地不停地走走走,只想跟上前方大部隊……
走在路上,老師還得時不時地幫我們講解植物,的確很辛苦,但是那個時候的我正關注著這路怎麼走、這山怎麼下,老師所說的內容記下了一半,走出不遠忘記了一半,路上緊張又忘記了一半,想起來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雖然在白天我記得住的植物實在是寥寥無幾,但這麼多次的植物講解,至少讓我明白了一點道理:在辨別植物種類時,我們可以憑藉葉片的形狀、葉片***正面和背面***的顏色、葉片的著生方式、葉片的質感、葉片***揉碎後***的氣味、葉柄的形狀和顏色等等諸多因素。當我們能大致辨別出植物的大類後,可以更加細緻地分辨出具體的種,就像山礬分為黑山山礬、披針葉山礬、薄葉山礬等等。
我一般是晚上回到寢室後,看看自己的和其他同學採到的樣本,問問同學,然後努力記住植物名字。不過說實話,我覺得這些植物的名字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一樣高深莫測,一不留神就從腦袋裡溜走了,我只能拼命回憶,剛剛那個才認過的植物叫什麼來著?
不過,和植物葉子不同的是,我們對白天情景的回憶是真實的、感性的、細膩的。在山上,我們冒著雨拉樣方,在植物群中穿來穿去,彼此之間互相大聲應答;山路上,我們相互扶持、彼此提醒,更有細心的同學折斷一根根擋人的樹枝,為身後的同學開路;在險情路段,有同學及時伸出援助之手,溫暖人心。在細雨中度過了兩天與植物的親密接觸,驚險的山路讓我們都身心疲憊,那時候真恨不得立馬下山。事後回想,當時的雨、當時的恐慌、當時的跌跌撞撞似乎都淡了,留在心裡的是那路上顯現出的絲絲溫情。
三. 土壤組的實習:嘿,咱們挖土去!
大鐵鍬、小鐵鍬、小刀、捲尺、羅盤、資料夾、像模像樣的記錄板,還有小巧的土壤樣方紙盒……這些器材讓我們感到新奇,有點像小時候玩沙子呵呵。
土壤組的實習活動看似很簡單,可是要認真地完成,也不容易呢。
1.要選擇一塊適當的樣地進行開挖,同時測定該樣地的坡度和坡向。在選擇樣地的時候就要考慮到適當的光照度。光照的強弱會影響我們對土壤顏色、土壤根系數量的觀察,繼而會影響到土壤的分層。所以可不要在這個時候貪快,隨便找塊樣地就動手開挖噢。到時候土壤觀察不清除,反而耽誤了活動程序。我們組就犯過這樣的錯誤,後來果然體會到什麼叫“欲速則不達”了。
2.用小刀自然地挑去斷面的部分土壤,使之呈現該斷面土壤的自然狀態。我們可以根據該斷面土壤的顏色變化、根系數量多少、石塊大小、數量多少來進行分層。在分層處做上標記,便於區分。
3.對各個土壤層進行定性定量的測定。例如,對每個土壤層的厚度、植物根系多少、土壤顏色、乾溼程度、質地、結構、鬆緊度等等指標,根據相應的方法測定,並且及時把這些數值或者性狀記錄在案。這個過程還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說測定土壤顏色的時候,把土壤顆粒灑在比色卡上,睜大眼睛尋尋覓覓,找到與之相似的顏色;比如說測定土壤質地的時候,拿著一小堆土壤搓搓揉揉,試圖把它搓成球狀、條狀、環狀,好像自己又回到小時候玩泥巴的時光……
4.在每個土壤層中,選取適量的土壤,裝入樣方盒中相應的位子。這可是技術活兒呵呵,我也嘗試過裝盒。裝第一層土壤的時候,土壤不夠多;然後又挑了些土壤裝入,可是又多了。小心翼翼地倒去多餘的土壤,還得注意別把土壤壓得過於嚴實了。
5.整理記錄資料,完成記錄表格。同時整理好器材。
在短短的兩天內,針對不同地段、不同特點的地段,在王秀芝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做了前前後後5次土壤實驗,看到了土壤的不同性狀,形象直觀地瞭解到植被、人為因素等對土壤的影響因素。
不過我對這兩天土壤實習時候所爬過的坡也是心有餘悸。植物組實習時候走的的山路雖陡,卻是兩旁樹枝繁茂,下山的時候還可以狠狠抓著;可這兒,光禿禿的山坡,一眼看下去真是有點心驚肉跳,也沒有樹枝可以抓,只好蹲下身子把住石塊,亦步亦趨,或者乾脆滑下山坡……
工作的時候大家分工明確,齊心協力,彼此之間有問有答;工作完成後,大家在一起合影留念,嬉戲調皮,歡聲笑語灑滿山間。我想,也許是天童山也看到了我們的率性開心吧,要不,它怎麼會在連綿兩天的大雨後,忽然呈現陽光,忽然綻開笑臉,一路上向我們展現雲霧繚繞的山頂、靜謐清澈的湖泊、清雅安靜的竹林、蜿蜒細長的小路呢?
四. 動物組的實習:看我抓到的老鼠噢!
據說……據說……動物組的實習很“安全”。後來發現,在動物組的兩天實習過程中,我們的確較以往擁有了很大的安全感。我們可以不用走那密林深處的山路了,不用貼著地面顫抖著下陡坡了,暗自慶幸著。不過,慢!早上可得五點鐘起床,準時跟著老師去觀鳥噢!
“好,沒問題!”應聲一片。
迎著清晨溫柔的陽光,呼吸著山間清新的空氣,傾聽著耳邊聲聲的的鳥鳴,我們情緒高昂地走在山林邊緣,來看看早起的鳥兒。倏忽間,有一抹黑影掠過我們的視野,我們便會開心地大聲叫喚,幾乎手舞足蹈。不想錯過這良好的機會,趕緊運用科技武器――望遠鏡――來做一回“鳥人”嘿嘿。
我看到,白頭貝的頭後邊有一大塊白斑,心裡想著這個名字取得還挺名副其實的;有隻小鳥,它那小小身軀在空中靈巧地一轉,讓我看到它身上還有一條明亮的線條,原來是金腰燕呀;還有的小鳥安安靜靜地站在電線上,認真地偏著小腦袋看著我們,好像對我們反偵察……一隻只小鳥就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望遠鏡的鏡頭之下。
清晨的霧氣漸漸散去,觀鳥活動結束了。接下來呢?抓老鼠去吧。我們已經前一天就在特定的地段放置了一定數量的老鼠夾子和老鼠籠子,經過一晚上,不知有多少貪吃的老鼠會落網?不過很可惜,我們小組的老鼠夾子上空空如也,一隻老鼠都不來。不過我們放置的老鼠籠子中卻意外地逮到了一隻小老鼠,還活蹦亂跳的,在籠子裡不安分地走來走去。如果拋開腦子裡那些對老鼠的偏見,仔細瞅著這小老鼠光滑的皮毛、黑豆一樣的小眼睛、不停擺弄的前肢,還挺有寵物風範的。只是……這隻小老鼠也和其他老鼠一樣,最終都“奉獻”於解剖事業了。
當老師向我們講解老鼠解剖的時候,大部分女生都往身後縮,躲開這比較殘忍的一幕。奇怪我倒是不懼怕這個,對老鼠屍體也沒有什麼強烈的厭惡感,於是,我就在童老師的指點下,按照相應的要求,完成了解剖實驗的要求。
首先,測量老鼠的體長、耳長、尾長以及後足的長度。對不同部位的形態狀況、測量的起點和終點都是有一定要求的。比如,在測量老鼠身體長度時,就要先把老鼠的身體拉直,然後再拿著捲尺進行測量。
其次,用托盤天平對老鼠進行稱重。再結合老鼠***背部和腹部***體毛的顏色、是否有針毛、尾巴尖端的顏色、身體長度、性腺器官等因素,判斷老鼠的性別和種類。我們做實驗時,抓到的大都是針毛鼠。將相應的資料記錄在案。
然後,就進入解剖階段了。要先用剪刀小心地剪開老鼠的肚皮,再對身體內的各個器官組織進行觀察和辨認,而且我們還對老鼠的胃進行了解剖,通過檢視胃裡的殘留物,我們推斷出老鼠吃的食物多為植物,並不如大家印象中的那般“罪惡”。
最後,整理資料,並且做好老鼠的“善後工作”。因為那天我解剖了兩隻老鼠,所以主動要求,由我自己負責把這些小老鼠進行安葬。其實在埋葬這些小老鼠的時候,我也在想,我們果真能這麼心安理得地、輕易地剝奪了它們的生命嗎?就因為它們妨礙我們的生活?就因為我們需要利用實物進行生物解剖和研究?這些是光明正大的理由還是冠冕堂皇的理由?……大自然中的各種生物的存在都有一定的道理,沒有絕對的“益蟲”“害蟲”之分,一切事物都是對立統一的,我們也沒有充分的理由憑藉 “害”的理由把這一類動物趕盡殺絕。其實所謂的“益”和“害”,是我們人類從是否利己的角度去分類的。“害”是站錯了立場的“益”。
雖然老鼠解剖讓很多人望而生畏,老鼠夾的無情讓很多人吃了苦頭,動物組的實習仍然讓我們感到輕鬆愉快。畢竟,我們可以清晨的時候來到林中,聆聽清脆的鳥鳴,近距離觀察它們清秀的身軀;我們可以在荒地裡一字兒排開,惡作劇一般地進行青蛙大搜索;我們可以趴在桌子上,許多腦袋聚在一起,觀察採集到的昆蟲;我們可以看著童老師鎮定自若,三下五除二就作出了一個好看的蝴蝶標本;我們還可以向童老師提出很多千奇百怪的問題,甚至是重複的問題,童老師好像永遠不會生氣,總是笑呵呵地回答。
五. 班級集體登山:我終於安全回來了……
“心有餘悸”是我時候回想起這段經歷時首先想到的詞語。對於我而言,這是在天童實習以來最難熬的時光。
早上出發時還是精力充沛,滿懷希望,積極地跟著大部隊,不敢落後。可是,爬過一個山頭又一個山頭,雖然雷達站就在眼前,可山路迢迢卻仍然望不到頭,不免有些焦躁。一路上高高低低、起起伏伏,這山望著那山高。當我終於到達最後一個山腳、,看見了山頂的雷達站,心裡似乎又倍增了勇氣和信心,不顧形象問題,手腳並用努力爬上山坡。站在山上往下看,果然是心曠神怡,飽感“一覽眾山小”的豪情。
自古有云,上山容易下山難。在前幾天的實習中已經充分體驗過這句話的真實性。這次更加不例外,真是驚險不斷。從雷達站的峭壁處動身下山,我緊貼著峭壁,戰戰兢兢,緊緊跟著前面同學的腳步,不敢多邁一步旁路,唯恐滑下山頭。樹林深處樹枝繁茂,密密麻麻地擋住我們的去路,我們真成了“開路先鋒”,在山裡走出一條路。
機械地移動著雙腳,忽然看到前方一片光亮,我還誤以為我們已經越過了一個山頭,心裡一喜趕緊往上爬。殊不知仔細環顧後,雷達站居然還在眼前……這才意識到我們花費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繞一個大彎才走過一段原本只需要五分鐘的路程。我想,那一刻大家一定都又氣憤又鬱悶……
稍作休息後,正式下山。那山路讓我毫無方向感和安全感,一會兒往山上走,我手裡緊緊抓著旁邊的樹幹樹枝,哪怕是草本植物也當成了“救命稻草”;一會兒又往山下走,蹲下身子,緊貼地面“滑行”下去,有好幾次還差點剎不住車,差點撞上前面的同學。在那樣的山裡走路,真是叫天不應叫地不靈,終歸要靠自己。有時候,心裡都快沒底了,只好一直暗示自己:“別的同學可以做到,我也一定能行的!”
時間是一個小時一個小時地過去,在山裡轉悠了幾個小時,到最後,除了看著前方同學踩過的路,幾乎沒有多餘的感覺,甚至我都懶得抱怨了,噢不,是沒有時間去抱怨了。
終於捱過艱險的三個多小時,終於捱到了那片熟悉的竹林,本以為“叢林歷險記”到此告一段落,沒想到這看似文弱的竹林照樣不留情面。坡度大,地面滑,讓我站著都搖搖欲墜,更甭說下去了。最後一狠心,只好犧牲一下褲子和鞋子,坐在山坡上就“滑”下去了。事後檢查,從鞋子裡“嘩啦啦”地倒出了一堆竹葉和沙子……
現在回想起來似乎都遙遠了,卻記住了當時爬山時的麻木,下山時的惶恐,在危險處有人拉扯我一把的感動,脫離大山後的慶幸等等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好像夢境一樣,明明還能記得爬山時自己腦海中閃過的念頭,轉眼之間好像又忽然飄然遠去……只有手腳上的劃痕和傷疤才能證實這一切曾經是那麼真實地發生過。
六. 小組的論文實驗:拉樣方,數植物。
在天童實習後期,我們每個小組都自擬題目,準備一份論文。我們小組選擇的題目為“從毛竹林到闊葉林的交錯帶的植物物種多樣性變化”,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選擇合適的樣地,拉好一定數目的樣方,分別計算出每個樣地的植物物種多樣性,看其變化規律,並且分析現象的原因。
這活兒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經過了幾個波折。選擇樣地的時候,我們一時間拿不準那個地段合適,還得麻煩一位研二的師兄帶路。到了那裡,又發現了問題:首先地勢太險,我們下去太危險;其次樣地中有一條小河,這是我們沒有考慮到的,不知是否能放入樣方中。因此我們在附近來回走動,找到並確定了另一塊樣地。
開始拉樣方的時候又出現了新情況。原定拉的樣方沿著山坡長100米、寬5米,結果組長拿著尺子跑到山頂一看,到頂了也只有60米。這樣的話我們又不得不改動原先方案,同時還得考慮到樣方的面積不能過小,數量不能太少。經過將近20分鐘的討論,我們五個人才達成一致:拉五個連續的10m×10m的樣方。
經過一番上上下下,終於把樣方給勾勒出來了。我們的指標是β多樣性指數,因此需要統計每個樣方中植物的種類。我對植物的認知能力實在是不行,只好跟在組員後面幫忙記錄。看似輕鬆的活兒,我們卻也耗費了差不多一天的時間。
接下來的統計工作有點兒繁瑣,不僅要算出每個樣方的β多樣性指數,而且還要把這五個樣方的植物細細比較,找出雷同的,計算相似率。忙乎了一個終於得出了大致的眉目,就等著下午的小組論文交流了。
在交流會上,每個小組的作業都很精彩。有的小組介紹得簡單明瞭,有的小組激情飛揚,有的小組頗有專業風範,這一刻,大家的思想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發現身邊原來有那麼多的內容,只待我們一雙慧眼去發現。
七. 最後的那個晚上:真性情的流露
噓!小聲點兒……我們老早就聞到飯菜的香味兒了,所以乾脆早早就來到桌邊,嬉笑著說著這些天來的趣聞或者感受,同時也感嘆廚房師傅的辛勞:大清早就起來採購食品,連續十天的飯菜都能做到不重樣,今天又忙了整個下午準備這豐盛的晚餐,真的很不簡單。
好容易到了吃飯時刻,大家的興致立馬高漲起來,碰杯聲叮叮噹噹連續不絕。不過大家都懷著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讓我們的幾位老師們“多喝幾杯”呵呵。於是乎,一批批的同學湧進老師們吃飯的包廂,費九牛二虎之力去盛情敬酒,結果……好像多數被反灌嘛……
也許是那天晚上月色好,也許是想到第二天就要離開天童重回上海,也許是這十天的經歷讓我們有了太多的交點,也許是暫離塵世的生活讓我們有了太多的感慨……大家的情緒都很好,遲遲不願散開,哪怕只是靜靜坐著,似乎也是一種享受……
我忽然覺得,大家之間親密了很多,不再是那種見面只打招呼的客氣,而是一種有過這麼多共同經歷後所感受到的相互信任與支援。天童像一個神奇的魔力場,以它的朦朧、安詳、堅定、艱險與歡樂,讓我們不由自主地敞開心扉,洗淨鉛華,恢復童真,話語間流淌著彼此的理解、信賴、溫情與分享。我相信,很多同學都和我一樣,會懷念當時的月光,當時的夜晚,當時的笑容,當時的話語……
八. 後記:回來後的我們
屈指一算,距離天童實習的日子已經有將半個月了。真的有那麼久了嗎?明明知道,心裡似乎總有些不敢相信似的……的確已經那麼久了,我都似乎淡忘了自己當時怎樣得憂心忡忡,怎樣得歡呼雀躍,怎樣得身心俱疲……從天童回來後,似乎總有很多話語想要傾訴,卻又不知從何說起,只好在時間慢慢的流逝中,一點點地釋放。
這次實習,是我們大學生涯中一次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好機會,書本上的知識遠沒有親身經歷來得深刻難忘。以前我們都學過樣方的選取方法、最小面積的含義、土壤的質地、動物的基本分類,也許我們在考試的時候都是下筆如有神;可是“書到用時方很少”,一到實際情況,似乎所有的含義都躲在腦子的最深處,無法出來。自己親身經歷了拉樣方、土壤分層、土壤質地判斷等等,一下子這些腦海中的定義都復活了,變得形象而難忘。
除了這學業上的巨大幫助,更讓我難以忘懷的是班級情、同學情、師生情。實習給了我們打開了一扇窗子,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我們的班級、我們的同學、我們的老師們。我還清楚地記得,班幹部揹著大包小包的實習器材,卻還心甘情願地幫助其他同學拎行李;山路上崎嶇處毫不猶豫伸出的友誼之手,幫助其他人度過難關;前面的同學不會只顧自己衝到前面去,丟下後面的同學不管,我們總是會在一起,不放棄、不拋棄;清晨醒來,桌邊靜靜地放著熱水壺;中午睡覺醒來,寢室裡的垃圾不知何時已經不見了,桌面變得清爽又幹淨……回憶中的一幅幅畫面,那麼遠,卻又那麼近。
十天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十天的“叢林探險”,十天的坦誠相處,十天的互幫互助,構成了我們大學生活的一段華麗樂章,不思量,自難忘。而且在時間的沖刷中,不會褪色,不會消散,愈久彌堅,吐露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