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足貼有什麼功效

  足貼貼什麼穴位比較好?腳上有很多的穴位,如果能夠很好的保護這些穴位將對人體很要益處。而貼足貼正是保護腳常見的方法。那麼足貼的功效大家知道嗎?下面給大家分艾草足貼的功效吧。

  艾草足貼的功效與作用介紹

  人的五臟六腑的功能在腳上都有相應的穴位。腳不僅是足三陰經的起始點,還是足三陽經的終止處,這6條經脈之根都分別在腳上的6個穴位中。僅足踝以下就有33個穴位,雙腳穴位達66個,佔全身穴位的1/10。

  經常進行足底按摩和貼足貼,使足部的湧泉、太沖、隱白、崑崙等諸多穴位受到熱力刺激,就會促進人體血脈從中醫的角度講,人體穴位最密集的,就是腳底,共有76個穴位之多。常常做腳底按摩和貼足貼,能緩和人的身體的疲勞緊張,使身體健康,延年益壽,增強精力,特別有助於改善睡眠狀態。

  人體足部穴位:湧泉穴、大敦穴、太沖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脈穴、丘墟穴、崑崙穴、足臨泣穴、行間穴、裡內庭穴、下痢穴、高血壓點穴、第二厲兌穴、第三厲兌穴、阿基里斯腱穴。但是足貼貼什麼穴位比較好?我們認為還是貼湧泉穴。

  足貼對應的不同穴位貼法

  1.感冒:有風寒,風熱,氣虛,流感等,常見感冒的貼法,腳底湧泉穴、風門穴、大椎穴、佬功穴,提醒顧客多喝水,不要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

  2.咳嗽:咳嗽在西醫裡叫支氣管炎,通常都是肺臟虛弱或者肺功能失常引起的,常見的貼法有,湧泉穴、少商穴、大椎穴,如果胸悶,還可以貼旦中穴,不要吃油膩,辛辣,過鹹的食物。

  3.腹瀉:貼腳底湧泉穴,天樞穴,肚臍,不要吃生冷,油膩,刺激性的食物。

  4.便祕:貼腳心偏下,大腸的反射區,如果嚴重加貼佬功穴和肚臍,如果更嚴重,還可以加貼天樞穴、大腸俞,多吃新鮮水果,多參加體育運動。

  5.頭痛:貼太陽穴、額頭、大椎穴,風池穴,自己可以根據疼的部位貼,比如太陽穴疼,就貼太陽穴。後腦勺疼可以貼大椎穴活著風池穴。建議顧客少吃乳酪、巧克力、香蕉這樣甲寒量高的食物。

  艾草足貼的用法

  1、關於減肥和便祕。人體的腳掌心對應著身體胃腸道反射區,當我們的腸道溼氣重,就會產生嚴重的宿命,垃圾毒素堆積,將足貼貼敷在腳心,刺激身體的胃腸道經絡反射區,促進腸道蠕動,助排宿便,同時利用足貼中的竹酢,其強大的吸溼性,將腸道內的溼氣排出,減輕胃腸復擔,從而達到調理便祕、減肥的作用。

  2、關於失眠和多夢。失眠分為壓力失眠和神經性失眠,壓力失眠,如其所說,是因為工作、生活等壓力過多所致,睡眠質量不好,多夢、醒來很疲勞,這種情況可以使用足貼貼敷大腳趾下方的根部位置,大腳趾對應著人體的頭部、大腦,而大腳趾根部有一個壓力失眠點,足貼貼敷的過程中,刺激按摩到對應穴位,產生作用;神經性失眠多為某種病症引發,表現為長期難以入睡,可將足貼貼敷至後腳跟部的失眠穴,如果無法辨別自己的睡眠是何種情況,或者是兩種情況都存在,可將腳趾根部和後腳跟同時貼敷。

  艾草的藥用價值

  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乾枯後的株體泡水燻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燻蒸。

  《本草綱目》除記載有“白蒿”及“白艾’外,還記載有“蘄艾”***產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薪州鎮***,可入藥。此係艾的栽培品種cv. qiai,與原種***野生種***的區別在於:栽培品種植株高大,高150-250釐米,香氣濃烈;葉厚紙質,被毛密而厚,中部葉羽狀淺裂,上部葉通常不分裂,橢圓形或長橢圓形,最長可達7-8釐米,寬1.5釐米,葉揉之常成棉絮狀;入藥,性溫、苦、辛、微甘。

  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溼、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歷代醫籍記載為“止血要藥”,又是婦科常用藥之一,治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與哮喘,煮水洗浴時可防治產褥期母嬰感染疾病,或製藥枕頭、藥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及虛寒胃痛等;艾葉晒乾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殺蟲的農藥或薰煙作房間消毒、殺蟲藥。嫩芽及幼苗作菜蔬。[1]

  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溼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鍼灸。故又被稱為“醫草”,臺灣正流行的“藥草浴”,大多就是選用艾草。關於艾葉的效能,《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溼,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現代藥理發現,艾葉揮發油含量多,1.8-桉葉素***佔50%以上***,其它有α-側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風乾葉含礦物質10.13%,脂肪2.59%,蛋白質 25.85%,以及維生素A、B1、B2、C等。灸用艾葉,一般以越陳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說法。

  艾草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溼之效。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 根治風溼性關節炎﹑頭風﹑月內風等。因它可削冰令圓,又可炙百病,為醫家最常用之藥。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一來用於避邪,二來用於趕走蚊蟲。
 

  >>>下一頁更多精彩“艾草治療婦科病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