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裡出現的故事

  《史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義士解揚

  公元前594年,楚莊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告急求救。晉景公想派軍救助宋國,伯宗進諫晉君說:“大王,現在楚國勢頭強勁,銳不可當,這是上天要興助楚國,如果我們攻打楚國,那就會違背了上天的意願,肯定會遭到失敗,我們還是不要去多管閒事了。”晉景公不聽,執意攻打楚國,於是派人找到一位名叫解揚的壯士。晉國讓解揚欺騙楚國,同時讓宋國不要投降,以等待晉兵救援。解揚路過鄭國時,被鄭人逮捕了,鄭人為了巴結楚國,就把解揚獻給了楚國。楚王大喜,賞賜給解揚一份厚禮並與他立約,讓他說反話,叫宋國趕快投降。但是解揚卻不答應,楚王多次要挾解揚,解揚才勉強答應。於是楚王就讓解揚登上觀望敵軍的巢車,讓他向宋軍喊話。等到解揚登上敵軍的巢車以後,卻違背了楚王的要求,他向宋國大喊道:“宋國的將士們,你們現在不要擔心,晉國正聚集全國的軍隊來援救宋國,宋國雖然形勢緊迫,但千不要投降楚國,我們晉軍馬上就要趕到了,勝利最終是屬於我們的!”楚王一聽非常生氣,心想我待你也不薄啊,你怎麼在陣前做出這種背信棄義的事,因此想要殺死解揚。解揚大義凌然地說:“國君以制定命令為信義,臣民以執行命令為信用。我接受了我國國君的命令出國辦事,我是寧死也不會讓君命受損的。”莊王反問說:“那麼,你已經答應了我,爾後又背叛,你的信用在哪兒呢?”解揚回答說:“你這個笨蛋,我所以答應您,就是想利用您來完成我的任務啊。”莊王聽到自己被愚弄之後氣急敗壞,當即派人把他拉出去殺掉。解揚將要受刑時,回頭對楚軍說:“做人臣的不要忘記竭盡忠誠之後再***!”楚王的弟弟們聽後都覺得解揚這樣的忠誠之士不該殺,於是進諫楚王赦免解揚。在他們的勸說下楚王最終將他赦免,並讓他回到晉國。晉景公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讓他做了上卿。

  :襄公之死

  齊襄公還是太子的時候,曾與公孫無知爭鬥。襄公即位之後便開始報復公孫無知,降低了他的俸祿和車馬、服飾的等級,無知對此十分怨恨,發誓將來一定要報仇。這也為以後齊國的內亂埋下了禍根。

  有一次,齊襄公讓連稱和管至父戍守葵丘***今河南蘭考縣東***,約定第二年瓜熟的時候派人去替換他們。但到了第二年瓜熟時節已過的時候,襄公仍沒有派人去替換。他們認為期限已經到了,便派人要求襄公旅行以前的諾言。而襄公卻不答應。兩人很生氣,就想和公孫無知聯合策劃叛亂。公元前686年,襄公在沛丘打獵時遇見一頭豬,侍從說是彭生變的。襄公大怒,就用箭射它,沒想到那豬竟然像人一樣站立起來喊叫。襄公受到驚嚇,從車上摔下來,摔傷了腳,鞋子也掉了。襄公回去後把管鞋的名叫茀的人鞭打了三百下,並把他趕出了宮殿。無知、連稱、管至父等人聽說襄公受傷,認為機會來了,就帶兵來攻襲襄公。正遇到茀,茀雖然剛受了襄公的鞭笞,但他對襄公依然十分忠心,所以他見到無知等人發動叛亂,就欺騙他們說:“你們不要慌,先不要進去以免驚動宮中,那樣就不容易再攻進去了。”無知求勝心切,不相信茀的話,直到茀讓他驗自己的創傷後,他才相信。然後經過籌劃,無知等人決定在宮外等候,讓茀先進去探聽訊息。茀入宮之後,就把無知等人發動叛亂的事告訴了襄公,襄公情急之下就藏在了屋門後。無知等人在外面等了很久,見沒有訊息,就衝進宮去。茀和宮中的侍衛以及襄公的親信反攻無知等人,結果全部被殺死了。無知跑進宮裡,四處尋找襄公,但是一直找不到。正在納悶的時候,忽然有人見屋門下露著人腳,便懷疑襄公就藏在裡面,無知開啟門一看,果然是襄公,二話沒說。就一刀把他給捅死了。襄公死後,公孫無知自立為齊國的國君。

  :賢能的季札

  吳王壽夢在位的第二年,楚國逃亡在外的大臣申公巫臣輾轉來到了吳國,他開始教授吳人用兵打仗和駕駛戰車的技術,而他的兒子則被任命為掌管對外交往的官吏。從此,吳國開始以獨立國家的身份與中原各國進行交往,並且開始出兵攻打楚國。

  壽夢在位二十五年以後去世。他有四個兒子,長子叫諸樊,次子叫餘祭,三子叫餘昧,小兒子叫季札。四個兒子之中,季札最為賢能,壽夢很欣賞他,以為他將來可以成就一番事業,便打算傳位給他。但是季札堅持從禮法出發,認為自己不應當即位,便辭讓了父親的美意。壽夢只好把王位傳給了諸樊,讓他代理日常的政務、掌握國家的權力。吳王諸樊元年,因為國喪的期限已到,諸樊便要讓位給季札。季札辭讓說:“曹宣公去世以後,諸侯和曹國人認為即位的國君是殺害太子而奪取君位的,所以他們準備擁立宣公的另一個兒子公子臧即位。公子臧得知此事以後,便逃離了曹國,以此來成全在位的君主。所以君子稱讚公子臧能夠嚴守節操。如今,您是合法的繼承人,沒有誰可以反對您,而我做國君則是不合禮法的;而且做國君並不是我的志願,我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但是卻希望效法公子臧,嚴守自己的節操。”但是國人執意要立季札為王,季札沒有辦法,只好捨去了優裕的王室生活,到鄉下種田去了。眾人看到他的態度這麼堅決,也就不再勉強他了。

  十三年以後,吳王諸樊去世,他立下遺言,要傳位給弟弟餘祭,並囑託餘祭要用這種方法依次往下傳,一定要讓季札登上君位,以滿足父王壽夢的心願。他還在國內廣泛地宣傳、讚美季札的節操,希望以此來樹立兄弟依次傳位的規矩,好讓季札的即位順理成章。後來季札被分封在延陵,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延陵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