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蔡倫造紙的故事介紹

  蔡倫,字敬仲,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發明者,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蔡倫造紙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蔡倫造紙的故事

  蔡倫造紙是在東漢時期,在東漢以前人們常常用竹簡或者縑帛等物品為“紙”。竹簡是很重的,不便傳閱他們,而且容易蟲蛀,而縑帛較為貴重,平常人很少能用得起,而蔡倫造紙解決了這些問題,並且蔡倫的造紙術也簡單易於傳播,所以蔡倫造紙,人稱“蔡侯紙”。

  蔡倫在公元105年,成功的用纖維類物質製造成了紙張。據說當時蔡倫造紙的動機主要是因為在一次偶然的條件下,當時漢和帝每日要批閱奏摺,看著堆積成山的蔡倫當時就若有所思,心想若是可以有輕便廉價的紙張就好了。有一次蔡倫出遊,在一個小溪邊看到像棉絮一樣的東西,溼漉漉的,結果被衝上岸,被太陽一晒就貼在石頭上了。蔡倫就想這個是否可以當紙張呢?結果蔡倫就想是否可以用樹皮、漁網之類的舊東西製造紙張,結果在許多工匠一起努力將這些東西搗碎,讓它腐爛,最後搗成泥漿狀後,用竹篾將其乾燥,真的做成了紙。

  蔡倫紙介紹

  公元105年,漢和帝去世,鄧皇后成為了太后,扶持漢和帝幼子登基,自己垂簾聽政。而蔡倫也是盡心竭力的巴結這個新主子。鄧太后為了普及知識,組織了一批博學鴻儒重新校訂經書,然後抄寫成副本,頒佈到各地。這一舉措就需要大量的紙張。

  可是當時的造紙水平低下,所造的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而且數量少,成本高,不夠普及,難以滿足社會需求。為了得到鄧太后的歡心,蔡倫主動請纓,兼職尚書令,全面主持這項工作。他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前人的基礎上,糅合樹皮、魚網和竹子等物,與工匠們反覆實驗,終於發明了植物纖維紙。

  造紙術的發明和改進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此項技術最先在鄰國朝鮮、日本傳開,隨後普及了整個東南亞。公元8世紀時,阿拉伯商人來到中國,將此項技術帶到中亞,而後在整個阿拉伯世界流傳。直到公元12世紀,造紙術才被歐洲人發現,從而結束了歐洲羊皮紙的時代。可以說,沒有蔡倫改進造紙術,人類文明的腳步將要放慢許多。因此世人為了幾年蔡倫所發明的植物纖維紙,也將這個紙稱為“蔡倫紙”。

  “蔡倫紙”相對於東漢以前的紙,它的優勢在於紙張的質量提高,更便於書寫。原材料也更容易獲得,紙也能大批量生產,成本更低,運用更加廣泛,於是逐漸取代了傳統書寫材料帛和竹簡。

  蔡倫的故事

  蔡倫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響噹噹的人物。因為他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發明者。被美國權威著作列為影響人類歷史程序的一百名人中的第七位,排名僅次於中國的孔子。

  公元75年,是蔡倫進入漢宮的第一年。傳聞當年漢章帝不僅喜歡美貌的女子,還喜歡才貌雙全的孌童,便舉全國之力從天下徵召這樣的子弟入宮為自己服務。因此蔡倫入宮做宦官並不是因為家裡窮,而是長的太過好看,人也過於聰明瞭。

  入宮時間不久,蔡倫就從小黃門升到了黃門侍郎。黃門侍郎這個官,雖然官階不高,但是卻能和高官及後宮嬪妃們直接接觸,於是,蔡倫在這些日子中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竇皇后。

  竇皇后不但家世背景雄厚、姿容秀麗,而且頗有心計,深得漢章帝的寵愛。但就是偏偏生不出兒子。後宮中的女人,不管地位如何顯赫,帝王的寵愛如何之深,但是若沒有子嗣,在年老色衰時,就會成為昨日黃花。萬一哪天漢章帝駕崩,那麼一旦太子即位。竇皇后的位置可能就保不住了。

  在與蔡倫接觸的日子裡,竇皇后深知其辦事能力。於是為了使太子劉慶倒臺,竇皇后指使蔡倫誣陷太子生母宋貴人行巫蠱之術。蔡倫是個聰明人,這點事情對他來說根本不是什麼難事。於是很快宋貴人被打入死牢,***自盡,太子也被廢為清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