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寶藏

  有哪些,下面讓學習吧小編來告訴大家。

  的第一位:圖特卡蒙陵墓

  圖特卡蒙是3300多年前的一個年輕埃及法老,他曾在金雕御座上管理著龐大帝國。他的統治是短暫的,在18歲時突然死去。在埃及漫長的法老時代中,圖特卡蒙因為在位時間短而名不見經傳,他的猝死也使得他沒有事先修建的豪華金字塔陵墓。正因為不起眼,其陵墓在很長時間裡始終沒有被發現。

  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熟讀古埃及歷史,發現圖特卡蒙陵墓是他畢生的夢想。1903年起,他就帶領助手在帝王谷的每一寸土地上搜索,1922年11月5日,在19年的努力後,他終於找到了圖特卡蒙陵墓***。它竟然位於另一個著名的法老拉美西斯六世的陵墓下面,開鑿於岩石內。

  這是3300年來惟一一個完好無缺的法老陵墓,也是埃及最豪華的陵寢,更是埃及考古史乃至世界考古史上最偉大的發現。卡特之前以為這個年輕法老的墓葬品會比較簡單,誰知之後長達3年時間的挖掘向全世界證實了這種預想的愚蠢。卡特說過,圖特卡蒙一生惟一出色的成績就是他死了並且被埋葬了,這話是有道理的。因為其陵墓的發現成為古代文明對現代人類最徹底的一次震撼和嘲笑。那個成為埃及文明象徵的純金面具,那個純金製成的棺材,那個由純金雕制鑲滿寶石的王位,那些鋪滿墓室牆壁的純金浮雕,那具完整無缺的木乃伊……所有一切都讓人類驚歎,3300年前埃及人的工藝技巧和現在的我們到底有什麼不同?

  圖特卡蒙陵墓的發現是世界考古工作成功的頂峰,也是考古史的重要轉折點。所有出土文物超過10000件,每件都是無價之寶。卡特花費3年的時間把它們全部運出墓室,當時挖掘人員從墓的出口抬出女神哈托爾牛頭靈床的鏡頭已經成為考古史上無法超越的經典;埃及政府又花費了整整10年的時間把它們運到開羅,開羅博物館之前的所有藏品都因之黯然失色;而徹底研究它們可能需要未來人類全部的時間。

  的第二位:英國王室珠寶

  大約在1600年前,地球上崛起了一個強大的王族,這就是英國王室。英國王室是現存最古老的王族,而每代君主的加冕儀式都嚴格奉行完全一樣的傳統,這使得英國王室的加冕典禮成為現存的、依然舉行的最古老的儀式。在加冕儀式上,國王或者女王頭戴的王冠和手持的權仗都成為全球矚目。

  為了使王冠和權仗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權力象徵,歷代王室想盡辦法收集鑽石和珠寶,認為稀世的鑽石最能體現王室尊貴。長達幾個世紀收集鑽石的歷程逐漸形成世界上最有名的家族珍寶。早期那些偉大英王和王后佩帶過的王冠已經找不到了。國王及其親屬為了發動戰爭、重建毀於大火的王宮和舉辦王室婚禮,不得不賣掉了許多珍寶。在中世紀,國王通常在作戰時帶上御寶,因為他們不信任留在宮中的皇親國戚。1648年英國爆發的反王權運動對英國王室衝擊極大,很多珍貴王冠和權仗流失了。1660年英王室復辟以後,開始大規模的重新制作王冠和權仗的工程,從那時到現在,很多稀世珍品都被儲存了下來。隨著王室的發展,從18世紀開始,英王室有了專用的珠寶工匠,他們用非凡的技藝製作出最精美的首飾。

  隨著勢力的不斷擴張,英國成為世界最強大的殖民帝國。其中殖民地印度和南非都以出產鑽石以及珍稀寶石聞名,這兩地向英王室供應了無數一流鑽石。而一些弱小的國家也願意把本國最珍貴的珠寶獻給英國,大多懷著破財免災的想法。

  王室成員都根深蒂固地習慣於把珠寶換來換去。本以為鑲嵌在愛德華國王十一世入棺時所戴戒指上的一枚藍寶石,如今卻閃耀在“帝國之冠”上,這頂王冠上還鑲有兩串珍珠,據報道,那正是蘇格蘭女王瑪麗1587年被斬首時戴的項鍊。19世紀的君主維多利亞女王尤其熱衷於收藏珠寶,從帝國各地蒐羅來的奇珍異寶令她陶醉不已。她的珍品中包括一枚拇指大小的印度鑽石,名叫“光明之山”,是現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鑽石,於1304年發現於印度,原重191克拉,後來維多利亞女王嫌它光澤度不好要再加工,它被磨得只剩108.93克拉。正是這枚被鑲嵌在女王王冠上的鑽石激發了威爾基·科林斯的靈感,寫出《月亮寶石》這部經典作品。

  的第三位:阿託卡夫人號沉船

  西班牙對殖民財富的掠奪採用了最野蠻的方式,當時南美洲被證實富含金銀礦和其他稀有資源,於是西班牙殖民者在新大陸惟一的工作就是開採和經營礦山。一船又一船的金銀財寶成為殖民掠奪的罪證。

  西班牙的運金船最害怕海盜和颶風,為了對付海盜,每支船隊都配備有裝備了大炮、船身堅固的“護衛船”,阿託卡夫人號就是這樣一艘護衛船。1622年8月,阿託卡夫人號所在的,由29艘船組成的船隊載滿財寶從南美返回西班牙。由於是護衛船,大家把最貴重、最多的財寶放在阿託卡夫人號上,遺憾的是阿託卡夫人號的大炮對颶風沒有什麼威懾力。當船隊航行到哈瓦那和古巴之間海域時,颶風席捲了船隊中落在最後的5艘船。阿託卡夫人號由於載重太大,航行速度最慢,成為首當其衝的襲擊目標。船很快沉到深17米的海底。其他船隻上的水手馬上跳下水,希望搶救出一些財寶,但是就在他們找到殘骸,準備打撈金條時,又一場更具威力的颶風襲來,所有水下的人都在颶風中喪生

  的第四位:赫氏堡

  赫氏堡是有史以來最豪華的私人住宅,是上個世紀20年代美國傳媒巨人威廉·倫道夫·赫斯特的私人城堡。

  在赫斯特事業的巔峰時期,他擁有兩座礦山,數不清的地產,26家報紙,13家全國性刊物,8家廣播電臺和許多其他新聞媒體事業。當時赫斯特每天能賺5萬美元,這個數字相當於現在的500萬美元。

  每個成功人士都想修建一座夢想中的住宅,赫斯特也一樣,1919年他開始構思修建一座舉世無雙的私人城堡。赫氏堡建在距洛杉磯360公里的聖西蒙。這裡從太平洋邊開始到桑塔露西亞山,4萬英畝的土地都是赫家的私產。那廣袤的草場,綿延的山丘,舉目可望的海景,在赫斯特心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到1919年,當他能夠實現城堡之夢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此地作為基址。

  赫氏堡是由朱莉亞·摩根設計的,她是世界上最早從事建築設計的女性之一。不過精通藝術的赫斯特在施工的同時給予摩根很多建議,其中大部分是關於如何將幾千件古董收藏填進房間而又不顯突兀,好像那些古董幾百年來一直在那裡一樣。

  1925年的聖誕節,儘管還有一些房間沒能完工,赫斯特一家正式搬進了城堡。隨後著名的藝術家、文學家、好萊塢明星、政客、將軍們紛紛被邀請到赫氏堡做客,當音樂家蕭伯納參觀完赫氏堡以後感慨地說:“如果上帝有錢,他大約也會為自己修建這樣的住所。”

  赫氏堡的豪華超越所有人的想像,因為其中的藝術珍品是無價的。赫斯特一生酷愛收藏藝術品,傢俱、掛毯、繪畫、雕塑、壁爐、天花板、樓梯,甚至整個房間都是他的收藏物件。他的收藏大多佈置在城堡的房間內供人欣賞和使用,絲毫沒有將藏品作為投資以期升值等功利思想。因為有了這些藝術品,整個城堡平添了濃濃的藝術氣息和典雅的風韻。

  赫氏堡的主樓共有115個房間,計有臥室42間,起居室19間,浴室61間,2個圖書室,1個廚房,1個彈子房,1個電影廳,1個聚會廳,1間大餐廳。此外還有3棟獨立的客房,整個山莊共有房間165間。

  的第五位:羅亞爾港

  16世紀,中、南美洲是西班牙的天下,殖民強盜搜刮了大量金銀財寶,一船船運回歐洲。在入侵西半球方面,英國落後西班牙一步,除了控制北美洲北部地區以外,很難染指西班牙的勢力範圍。心理不平衡的英國嫉妒西班牙搶到的鉅額財富,就慫恿海盜專門襲擊西班牙的船隻,併為之提供庇護所。與此同時,歐洲一些亡命之徒淪為海盜,在美洲沿海搶劫過往商船,特別對搶劫西班牙皇家的運金船更感興趣。英國政府當時專門闢出英屬殖民地牙買加島東南岸的羅亞爾港作為海盜的基地,羅亞爾港於是成為歷史上海盜船隊的最大集中地。

  羅亞爾港公開身份是牙買加首府,非正式身份是海盜首都,海盜搶奪來的金銀珠寶在這裡堆成山,一船船金子有的時候都輪不到卸船,只有停放在港口裡等候。這裡是人類歷史上最邪惡的城市,也是最墮落的城市,雖然只有幾萬人生活在這裡***其中大約6500人是海盜***,但城市的奢侈程度遠遠超越當時的倫敦和巴黎。整個城市沒有任何工業,卻可以享受最豪華的物質生活。中國的絲綢、印尼的香料、英國的工業品一應俱全。當然最多的還是金條、銀條和珠寶。

  1692年6月7日,羅亞爾港仍像往常一樣熱鬧,酒館人聲嘈雜,銷贓市場顧客如雲,各式船隻頻繁進出港口,滿載著工業品的英國船在碼頭卸貨,美洲大陸的過境船在修帆加水。海盜船混跡其間,一般人難以辨別出來。但是這個罪惡之城註定要受到上帝的懲罰。

  中午時分,忽然大地顫動了一下,接著是一陣緊過一陣的搖晃。地面出現巨大裂縫,建築物紛紛倒塌。土地像波浪一樣在起伏,地面同時出現幾百條裂縫,忽開忽合。海水像開了鍋,激浪將港內船隻悉數打碎。穿金戴銀的人在屋塌、地裂、海嘯的交逼下瘋狂奔走,企圖找一個庇身之所。11時47分,一陣最猛烈的震動後,全城2/3沒於海水底下,殘存陸地上的建築物也被海浪衝得無影無蹤。

  羅亞爾港從此消失在大海中,直到1835年,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裡,人們仍能清楚地看見海底城市的痕跡———一些沉船、房屋依稀可辨。當時測量,沉城處於海平面之下7到11米。再以後泥沙和垃圾層層覆蓋,羅亞爾港在人們的記憶中湮滅了。

  牙買加獨立以後,政府一直沒有放棄尋找這個海葬城市。1959年,牙買加政府和海下考古學家羅伯特·馬克思簽訂挖掘條約。條約規定馬克思只負責挖掘,而挖出的所有財寶都歸牙買加政府所有。在之後的時間裡,馬克思找到了一部分城市遺址,並挖出了價值幾百萬美元的珠寶和大批生活用品。其中最有歷史價值的是一隻懷錶,錶針指向11時47分,由此確認了古城沉沒的時間。而最有趣的是一尊沒有頭的雕像,專家研究證實這是中國人信奉的觀音。4年以後,馬克思以“再也挖不到財寶”為由離開牙買加。所有的人都不相信羅亞爾港只有這一點財寶,但誰也猜不出馬克思離去的真實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