鋌而走險意思
注音 ㄊㄧㄥˇ ㄦˊ ㄗㄡˇ ㄒㄧㄢˇ
拼音 tǐng ér zǒu xiǎn
釋義 指在無路可走的時候採取冒險行為。鋌:快跑的樣子;走險:奔赴險地。
成語出處 《左傳 文公十七年》:“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簡體字 铤而走险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語辨形 鋌,不能寫作“挺”。
相反詞 畏縮不前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晉靈公為擴大實力爭當霸主,在扈地會合諸侯,他不願與小國鄭穆公見面,懷疑他對付自己。為緩和矛盾,鄭國執政大夫子家給晉國執政大夫趙盾寫信,信中表示願意友好,國與國之間得以禮相待,而沒必要造成雙方鋌而走險去打仗
英語翻譯 take a risk
日語翻譯 やむをえず一(いち)か八(ばち)かの行動(こうどう)に出(で)る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ㄊㄧㄥˇ ㄦˊ ㄗㄡˇ ㄒㄧㄢˇ
拼音 tǐng ér zǒu xiǎn
成語解釋 鋌,快速奔逃。走險,採取冒險的行動。「鋌而走險」指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採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語出《左傳.文公十七年》。△「畏首畏尾」、「鹿死不擇音」
【語義說明】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採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
【使用類別】
用在「奮力一搏」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01>為了償還債務,他竟鋌而走險去搶劫銀樓。
<02>如今救人如救火,只好鋌而走險,直闖虎穴了!
<03>天理昭彰,鋌而走險、作奸犯科的人是難逃法網的。
<04>為防止綁匪鋌而走險撕票,警方決定立即攻堅救人。
<05>年輕人不要受了一點委屈就憤世嫉俗,甚至鋌而走險。
<06>為了生活,他只好鋌而走險地去從事高危險性的工作。
<07>不是我願意,實在是被生活逼得走投無路才鋌而走險的。
<08>雖然情況惡劣,但是你這般鋌而走險,也未必能解決問題。
成語典故 《左傳.文公十七年》晉侯不見鄭伯,以為貳於楚也。鄭子家使執訊而與之書,以告趙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十五年五月,陳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燭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陳、蔡之密邇於楚而不敢貳焉,則敝邑之故也。雖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見于君。夷與孤之二三臣相及於絳,雖我小國,則蔑以過之矣。今大國曰:『爾未逞吾志。』敝邑有亡,無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又曰:『鹿死不擇音。』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1>;不德,則其鹿也,鋌2>而走險,急何能擇?命之罔極,亦知亡矣。將悉敝賦以待於鯈,唯執事命之。」〔注解〕(1)則其人也:此指以人臣之禮相事。則,效法。(2)鋌:音ㄊ|ㄥˇ,快速奔走。
典故說明 在春秋時代,晉、楚兩國爭當諸侯的盟主。據《左傳.文公十七年》載,有一次晉國大會諸侯,卻不見鄭國來參加,因此懷疑鄭國對晉有二心。鄭國國君於是寫了一封信給晉國國君說:我國雖小,但三年來多次朝見晉君,以人臣之禮相事,已盡了最大的誠意,但是你們還是懷疑我們的忠誠。現在我們鄭國的處境是前頭怕,後頭也怕;既害怕楚國來攻,又擔心晉國來犯,當我們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像被獵人追捕的鹿一樣,為了活命,匆忙之間,無法審慎選擇庇護之所。如果晉國過分威逼,鄭國在窮途末路之餘,即使會走上滅亡的下場,也會用全副兵力抗晉,或倒向楚國。後來「鋌而走險」就從原文摘出,被用來指在窮途末路或受逼迫時採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的行為。
近義成語狗急跳牆 逼上梁山
反義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