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償失意思

注音 ㄉㄜˊ ㄅㄨˋ ㄔㄤˊ ㄕㄧ

拼音 dé bù cháng shī

釋義 所得到的補償不了所失去的。形容不上算。

成語出處 宋 陸游《<方德亨詩集>序》:“得不償失,榮不蓋愧。”

簡體字 得不偿失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貶義

相似詞 因小失大貪小失大

相反詞 乞漿得酒、利市之倍、得失相當

成語故事 三國時期,東吳孫權佔據江東六郡,他想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就召叢集臣商議攻打夷州和瓊崖有關事宜,大臣們均贊同出兵,只有右都護陸遜不贊同,他認為當前應該休養生息增強實力。孫權沒采納他的意見就出兵取勝,但整體上得不償失

英語翻譯 The loss outweighs the gain.

日語翻譯 損得(そんとく)つぐなわず,引き合わない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ㄉㄜˊ ㄅㄨˋ ㄔㄤˊ ㄕ

拼音 dé bù cháng shī

成語解釋 表示所得不足以抵補所失。語本《後漢書.卷八七.西羌傳》。△「貪小失大」

【語義說明】表示所得不足以抵補所失。
【使用類別】
用在「得小失大」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你老想占人家小便宜,小心會得不償失
<02>他做的是得不償失的買賣,難怪會蝕掉老本。
<03>取魚而捨熊掌,任誰都不願做這種得不償失的事情。
<04>現代人常為了追求名利而忽略健康,是件得不償失的事。
<05>張三雖然得到一筆小錢,卻失去大家的信任,真是得不償失
<06>他不計成本地替孤兒院蓋房舍,雖然得不償失,卻樂在其中。
<07>說謊雖然能暫時逃避問題,日後卻要用十個謊來自圓其說,最是得不償失的行為。

成語典故 《後漢書.卷八七.西羌傳》論曰:「……自西戎作逆,未有陵斥上國若斯其熾也。和熹以女君親政,威不外接。朝議憚兵力之損,情存苟安。或以邊州難援,宜見捐棄;或懼疽食浸淫,莫知所限。謀夫回遑,猛士疑慮,遂徙西河四郡之人,雜寓關右之縣。發屋伐樹,塞其戀土之心;燔破貲積,以防顧還之思。於是諸將鄧騭、任尚、馬賢、皇甫規、張奐之徒,爭設雄規,更奉征討之命,徵兵會眾,以圖其隙。馳騁東西,奔救首尾,搖動數州之境,日耗千金之資。至於假人增賦,借奉侯王,引金錢縑綵之珍,徵糧粟鹽鐵之積。所以賂遺購賞1>,轉輸勞來2>之費,前後數十巨萬。或梟剋酋健,摧破附落,降俘載路,牛羊滿山。軍書未奏其利害,而離叛之狀已言矣。故得不酬失,功不半勞。〔注解〕(1)賂遺購賞:行賄、贈送、懸賞、賜予。遺,音ㄨㄟˋ,贈送。(2)勞來:慰勉、招延。

典故說明 「得不償失」原作「得不酬失」。漢時西羌所居區域,屬於西漢統轄範圍,由於漢代統治階級不斷侵奪西羌生存的空間,羌人抗爭前後延續一百餘年之久。羌人與漢朝力量對比雖然懸殊,數次抗爭都被漢朝鎮壓下來,但漢朝長期所耗費的人力金錢甚巨,等到羌人亂事略定,而漢朝的國勢也已衰弱了。所以范曄感歎說:國家付出這麼大的成本去平亂,但所得的效果卻是有限,並且造成國勢的衰敗,實在是「得不酬失」啊!酬,就是報償的意思。後來「得不償失」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所得不足以抵補所失。出現「得不償失」的書證如宋.蘇軾〈和子由除日見寄〉詩:「往事今何追,忽若箭已釋;感時嗟事變,所得不償失。」

近義成語刀頭舔蜜 貪小失大

反義成語小往大來 亡羊得牛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