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蓋而彰意思
注音 ㄧㄩˋ ㄍㄞˋ ㄦˊ ㄓㄤ
拼音 yù gài ér zhāng
釋義 猶欲蓋彌彰。
成語出處 《隋書·宇文化及司馬德戡等傳序》:“昔孔子修《春秋》,而亂臣賊子知懼,抑使之求名不得,欲蓋而彰者也。”
簡體字 欲盖而彰
常用程度 一般
感情色彩 中性
相似詞 欲蓋彌彰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ㄩˋ ㄍㄞˋ ㄦˊ ㄓㄤ
拼音 yù gài ér zhāng
成語解釋 義參「欲蓋彌彰」。見「欲蓋彌彰」條。
成語典故 此處所列為「欲蓋彌彰」之典源,提供參考。《左傳.昭公三十一年》冬,邾黑肱以濫來奔,賤而書名,重地故也。君子曰:「名之不可不慎也如是。夫有所有名,而不如其已。以地叛,雖賤必書地,以名其人,終為不義,弗可滅已。是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1>,不為義疚2>。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3>,懲不義也。齊豹為衛司寇,守嗣大夫,作而不義,其書為「盜」。邾庶其、莒牟夷、邾黑肱以土地出,求食而已,不求其名,賤而必書。此二物者,所以懲肆而去貪也。若艱難其身,以險危大人,而有名章徹,攻難之士,將奔走之。若竊邑叛君,以徼大利而無名,貪冒之民.將寘力焉。是以《春秋》書齊豹曰「盜」,三叛人名,以懲不義,數惡無禮,其善志也。故曰:《春秋》之稱微而顯,婉而辨。上之人能使昭明,善人勸焉,淫人懼焉,是以君子貴之。〔注解〕(1)回:違反。(2)疚:音ㄐ|ㄡˋ,慚愧後悔。(3)章:表揚、顯揚。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欲蓋彌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孔子的《春秋》,在魯昭公三十一年記載了一條史事:「冬,黑肱以濫來奔。」《左傳》對這條記載作了這樣的闡釋:魯昭公三十一年冬天,邾國人黑肱帶著濫城投奔魯國。按《春秋》的筆法,原本地位低下的人和枝微末節的事情並不值得記載,這則史事會被記錄下來是因為關係到魯國的國土變動。君子說:「出名不可以不慎重,就像黑肱,雖然他帶著土地投奔魯國,是為了求生存而非求出名,但是被史書記錄下來,反而留下壞名聲。所以君子在行動時會想到禮,在做事時會想到義,不會為了利益違背禮,也不會作出不義的事後,才感到愧疚。有的人想追求名聲,《春秋》卻不加記載,有的人想要掩飾,反而被明白地記了下來,這是為了懲罰不義之人。」後來「欲蓋彌彰」這句成語,就從原文「欲蓋而名章」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想要掩飾過失,反而使過失更加明顯。
近義成語
反義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