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蓋彌彰意思

注音 ㄧㄩˋ ㄍㄞˋ ㄇㄧˊ ㄓㄤ

拼音 yù gài mí zhāng

釋義 蓋:遮掩;彌:更加;彰:明顯。要掩蓋壞事的真相;結果反而暴露得更加明顯。

成語出處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七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懲不義也。”

簡體字 欲盖弥彰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貶義

成語辨形 彌,不能寫作“獮”;“彰”不能寫作“障”或“章”。

相似詞 適得其反欲蓋而彰

相反詞 相得益彰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崔杼掌握著齊國的軍政大權。後來他去弔唁齊國棠邑大夫棠公,迷戀上了棠公的妻子棠姜,便不顧眾人勸阻,娶其為妻。齊莊公很好色,他明知棠姜已改嫁崔杼,仍和她私通。崔杼知道後,便藉口有病不上朝。莊公乘探視崔杼之機私會棠姜。崔杼便設計將他殺了,並立景公為齊國國君,自己當上了丞相。齊國負責撰寫國史的人比較正直。他不顧崔杼多次暗示,以一個歷史家的角度,據實記述,寫道:“崔杼殺了他的君主。”這可是十惡不赦之罪,會被天下人所恥笑。崔杼一看,當然惱怒萬分,心想你不筆下留情,我也不給你活路。於是,就殺了那個史官。可他不知道欲蓋彌彰的意思,繼任的史官同樣如此,秉筆直書。崔杼又想,既然殺一個不能堵住你們的嘴,又何妨再殺一個,就不信你們不怕。他把這個史官也殺了。可是第三任史官仍堅持原則,崔杼也知道殺人解決不了問題,只好就此作罷。所以後代閱讀歷史的人看到這一節時就用這句成語來形容崔杼想使自己的醜事得以掩蓋,但實際結果卻適得其反的愚蠢做法。

英語翻譯 He who excuses himself accuses himself

日語翻譯 隠(かく)すより現(あら)わる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ㄩˋ ㄍㄞˋ ㄇㄧˊ ㄓㄤ

拼音 yù gài mí zhāng

成語解釋 形容想要掩飾過失,反而使過失更加明顯。語本《左傳.昭公三十一年》。

【語義說明】形容想要掩飾過失,反而使過失更加顯明。
【使用類別】
用在「處事不當」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他忙於辯解的樣子,簡直就是欲蓋彌彰,不打自招。
<02>我看他越是大聲辯解,越顯得心虛,真是欲蓋彌彰
<03>紙包不住火,這事他欲蓋彌彰,遲早要露出狐狸尾巴。
<04>他做了錯誤的決策後,還想隻手遮天,看來只會欲蓋彌彰
<05>事實已擺在眼前,最好承認錯誤,一味掩飾,只會欲蓋彌彰
<06>如果做錯事,卻想掩飾,結果只會欲蓋彌彰,使得小事釀成大事。
<07>他那卑劣的行事風格,何人不曉?他如想隱瞞,只會欲蓋彌彰而已。
<08>這個小偷非常狡猾,企圖瞞過警方,沒想到欲蓋彌彰,反被看出破綻。
<09>這事本就是我們不對,如果想遮掩,最後一定會落得欲蓋彌彰,反而難堪。
<10>他為了逃避法律責任,編了一大堆理由,沒想到欲蓋彌彰,反而露出馬腳。<11>老師才進教室,小華就欲蓋彌彰地說:「玻璃不是我打破的,我沒有在教室裡打球。」

成語典故 《左傳.昭公三十一年》冬,邾黑肱以濫來奔,賤而書名,重地故也。君子曰:「名之不可不慎也如是。夫有所有名,而不如其已。以地叛,雖賤必書地,以名其人,終為不義,弗可滅已。是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1>,不為義疚2>。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3>,懲不義也。齊豹為衛司寇,守嗣大夫,作而不義,其書為「盜」。邾庶其、莒牟夷、邾黑肱以土地出,求食而已,不求其名,賤而必書。此二物者,所以懲肆而去貪也。若艱難其身,以險危大人,而有名章徹,攻難之士,將奔走之。若竊邑叛君,以徼大利而無名,貪冒之民.將寘力焉。是以《春秋》書齊豹曰「盜」,三叛人名,以懲不義,數惡無禮,其善志也。故曰:《春秋》之稱微而顯,婉而辨。上之人能使昭明,善人勸焉,淫人懼焉,是以君子貴之。〔注解〕(1)回:違反。(2)疚:音ㄐ|ㄡˋ,慚愧後悔。(3)章:表揚、顯揚。

典故說明 孔子的《春秋》,在魯昭公三十一年記載了一條史事:「冬,黑肱以濫來奔。」《左傳》對這條記載作了這樣的闡釋:魯昭公三十一年冬天,邾國人黑肱帶著濫城投奔魯國。按《春秋》的筆法,原本地位低下的人和枝微末節的事情並不值得記載,這則史事會被記錄下來是因為關係到魯國的國土變動。君子說:「出名不可以不慎重,就像黑肱,雖然他帶著土地投奔魯國,是為了求生存而非求出名,但是被史書記錄下來,反而留下壞名聲。所以君子在行動時會想到禮,在做事時會想到義,不會為了利益違背禮,也不會作出不義的事後,才感到愧疚。有的人想追求名聲,《春秋》卻不加記載,有的人想要掩飾,反而被明白地記了下來,這是為了懲罰不義之人。」後來「欲蓋彌彰」這句成語,就從原文「欲蓋而名章」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想要掩飾過失,反而使過失更加明顯。

近義成語此地無銀三百兩 弄巧成拙

反義成語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