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攘的意思
注音 ㄖㄤˇ ㄖㄤˇ
拼音 rǎng rǎng
基本釋義
⒈ 形容紛亂擁擠的樣子。
英disorderly;
英文 disorderly, confused, chaotic
法語 va-et-vient bruyant, (rue) affairée et trépidante, (foule) grouillante
攘攘「ㄖㄤˇ ㄖㄤˇ」
⒈ 紛亂的樣子。元·馬致遠〈夜行船·百歲光陰一夢蝶套·離亭宴煞〉:「看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急攘攘蠅爭血。」元·揭傒斯〈雨述〉詩三首之一:「逋民攘攘度閩山,十人不見一人還。」也作「壤壤」。
引證解釋
⒈ 紛亂貌。
引《古詩源》卷一引《六韜》:“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唐 歐陽行周 《藏冰賦》:“六合蒼蒼,萬物攘攘,詎無時啟,亦有時藏。”
明 唐順之 《讀<春秋>》:“文宣 而下,則諸侯又不能自執其權,而大夫之交政於中國者攘攘矣。”
清 唐孫華 《四月七日攜家南廣寺飯僧》詩:“側目窺帝所,攘攘逐朝簪。”
⒉ 眾多;豐盛。攘,通“穰”。
引漢 桓寬 《鹽鐵論·論災》:“《詩》雲:‘降福攘攘。’”
今本《詩·周頌·執競》作“穰穰”。 毛 傳:“穰穰,眾也。”
▸ 攘往熙來
▸ 攘袂切齒
▸ 攘討
▸ 攘攘營營
▸ 攘攘勞勞
▸ 攘人之美
▸ 攘攘熙熙
▸ 攘抑
▸ 攘袵
▸ 攘災
▸ 攘手
▸ 攘權奪利
▸ 攘袂扼腕
▸ 攘掊
▸ 攘爭
▸ 攘羊
▸ 攘袪
▸ 攘善
▸ 忍尤攘詬
▸ 攘貪
▸ 攘棄
▸ 攘竊
▸ 攘取
▸ 攘剔
▸ 攘撓
▸ 攘拳
▸ 攘攘擾擾
▸ 攘殺
▸ 攘袂引領
▸ 攘剽
▸ 攘羭
▸ 攘外
▸ 攘卻
▸ 攘夷
▸ 攘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