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的名言

1、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2、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3、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4、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5、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6、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7、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8、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9、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10、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11、下下人有上上智。

12、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13、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14、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15、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

16、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17、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

18、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19、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

20、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21、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22、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23、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24、說一切法。莫離自性。

25、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26、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27、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

28、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29、菩薩佈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30、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31、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32、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於淡泊,樂於寂寞。

33、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34、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35、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36、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37、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38、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39、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40、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

41、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

42、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43、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44、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45、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46、於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

47、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48、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

49、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50、隨緣不是得過且過,因循苟且,而是盡人事聽天命。

51、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52、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53、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54、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

55、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獵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56、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57、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58、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59、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60、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61、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

62、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

63、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64、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

65、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

66、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67、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68、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69、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70、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

71、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效能生萬法。

72、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73、十善業道。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瞋恚、邪見。

74、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

75、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76、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性如幻。

77、慈莊嚴故,於諸眾生不起惱害;悲莊嚴故,憫諸眾生,常不厭舍;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舍莊嚴故,於順違境,無愛恚心。

78、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恆不捨離。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

79、聞已應起大慈悲心。觀察眾生。而不捨離。思惟諸法。無有休息。行無上業。不求果報。了知境界。如幻如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

80、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81、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空寂。無作業者。無受報者。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變。此中何法。名為梵行。

82、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

83、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無取著故。心無障礙故。所行無二故。方便自在故。受無相法故。觀無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為清淨梵行。

84、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

85、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

86、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