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嗜血桿菌感染
[拼音]:ou tu
[英文]:vomiting
由於外邪犯胃或臟腑功能失調,引起胃氣上逆所致的病證。《內經》認為嘔吐可由火、寒、溼、飲食等因素引起。漢代《金匱要略》對嘔吐的脈證治療闡發甚詳,提出了一些現在仍然行之有效的方劑。明代《景嶽全書》將嘔吐分為虛實兩大類,實證由邪氣所幹,虛者由胃虛不降,其治法各異,對後世影響較大。
病因病機
風寒暑溼之邪以及穢濁之氣侵犯胃腑,或飲食過飽,或過食生冷油膩、不潔食物而損傷脾胃,致使飲食停滯不化,胃氣不能下行,則上逆而為嘔吐;惱怒傷肝,肝氣犯胃,引起胃氣上逆;或憂思傷脾,脾失健運,食停難化也能導致胃失和降,發生嘔吐。若因勞倦過度,耗傷中氣,或久病損傷脾胃,水液不循常道,聚而為飲為痰,或胃陰不足,失其潤降,也是嘔吐常見的原因。
辨治
嘔吐當詳辨虛實,實證多由外邪、飲食所傷,發病較急,病程較短;虛證多由脾胃運化功能減退引起,發病緩慢,病程較長。因邪氣犯胃,濁氣上逆所致者,治當祛邪化濁、和胃降逆;虛證治以扶正為主,但因有陽虛和陰虛的不同,則分別以溫中健胃、滋養胃陰為主。
此病常分以下證型:
(1)外邪犯胃。證見突然嘔吐,伴有發熱惡寒,頭身疼痛,胸脘滿悶,苔白膩,脈濡緩。治宜疏邪解表、芳香化濁,常用藿香正氣散加減。
(2)飲食停滯。證見嘔吐物有酸腐味,脘腹脹滿,噯氣厭食,得食加甚,吐後反覺舒適,大便溏薄穢臭或祕結不行,苔濁膩,脈滑。治宜和胃導滯,常用保和丸加減。
(3)痰飲上逆。證見嘔吐清水痰涎,脘悶不食,頭眩,心悸,苔白膩,脈滑。治宜和胃化飲,用小半夏湯加味。
(4)肝氣犯胃。證見嘔吐吞酸,噯氣頻繁,胸脅悶脹或痛,舌邊紅,苔薄膩,脈弦。治宜疏肝和胃,常用半夏厚朴湯合左金丸加減。
(5)脾胃虛寒。證見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嘔吐,時作時止,面色?白,倦怠乏力,口乾而不欲飲,四肢欠溫,大便溏薄,舌質淡,脈濡弱。治宜溫中健脾、和胃降逆,常用香砂六君子湯。
(6)胃陰不足。證見嘔吐反覆發作,時作乾嘔,口燥咽乾,飢而不欲食,舌紅津少,脈細數。治宜滋養胃陰、降逆止嘔,用麥門冬湯為主方。
嘔吐常用鍼灸處方為公孫、巨闕、厲兌、中脘。此方有和胃降逆,化痰解鬱的作用。若脾胃氣滯則可選用商丘、幽門、通谷健脾行氣;若食滯生熱,可選用上脘、不容、大陵和胃降逆,行氣清熱;若干嘔頻頻,心煩口苦可加用大鐘、太溪;外感引起嘔吐,可加用大椎;肝氣橫逆,選用魂門、陽關;咳逆,可加尺澤、乳根;若脾胃虛弱,胃氣上逆,可選用日月、中脘、脾俞、胃俞健脾益胃,和氣降逆。針刺時注意不要急於止嘔,在鍼灸後一時嘔吐不止者,不要急於出針,留針時間要長,尤其是頑固性嘔吐,更要延長留針時間。由於肝膽疾病、蛔蟲症等引起的嘔吐,還要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初病嘔吐,正氣未虛,若能及時治療,多預後良好。倘若嘔吐日久,反覆不愈,耗傷氣陰,導致脾胃虛弱,病情必纏綿難愈。若嘔吐而飲食難進,形體消瘦,脾胃衰敗者,預後不佳。若嘔吐呈噴射狀,伴見高熱、神昏、抽搐等症狀,多為急性傳染病或急性顱腦疾患,亟宜中西醫結合,明確診斷,及時搶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