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

[拼音]:zhimoyan

[英文]:panniculitis

皮下脂肪層(脂膜)非化膿性炎症性面板病的總稱。皮下脂肪層由脂肪細胞所構成的小葉及小葉間的結締組織間隔所組成。按炎症的主要發生部位可將脂膜炎分為小葉性脂膜炎及間隔性脂膜炎兩大類。

病因

較為複雜,區域性因素如外傷、寒冷、注射某些藥物,全身因素如結核感染、扁桃腺炎等可引起脂膜炎,一些系統性疾病如紅斑狼瘡、硬皮病、結節病也可引起脂膜炎。皮下脂肪血管的病變也常影響脂膜而出現炎症改變。

臨床表現

缺乏特異性,以淡紅色至棕褐色的皮下結節或斑塊較為多見,大小、數目不定,自覺疼痛和壓痛。皮損可發生在身體各處,以雙下肢及臀部為多見。病程大多慢性,愈後可遺留色素沉著及程度不等的萎縮。

常見型別

結節性紅斑及硬紅斑是脂膜炎中最為常見的疾病。其他變形的脂膜炎如下:

結節性發熱性非化膿性脂膜炎

又稱韋伯-克里斯琴二氏病。是原發性小葉性脂膜炎,病因不清。患者以女性居多。臨床上為反覆發作的皮下結節,直徑約2~3cm左右,表面紅,有壓痛,見於軀幹及四肢,以下肢為多見。結節經數週或數月後逐漸消退,但不時又有新結節單個或成批出現。成批出現時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發熱、全身乏力、食慾不振及關節痠痛。本病一般無內臟損傷,預後良好。組織病理學檢查主要為小葉內脂肪細胞變性、壞死。多陣列織細胞及少量淋巴細胞、漿細胞的浸潤,血管壁增厚,內膜增厚,後期皮下脂肪內發生廣泛的纖維化。本病應與結節性紅斑和硬紅斑相鑑別,結節性紅斑多見於青年女性,常在春秋發病,皮損在小腿伸側,結節較小而淺在,表面紅,愈後無萎縮瘢痕;硬紅斑的結節較大且深在,表面暗紫紅色,可破潰結疤,好發於小腿屈側,患者常有結核感染。本病尚無特效療法,主要處理是矯治病灶,注意休息,可試用水楊酸鹽類、消炎痛、皮質類固醇激素及抗生素等。

寒冷性脂膜炎

寒冷環境中造成區域性皮下脂肪損傷,表現為紫紺色的皮下結節或斑塊,區域性溫度較低,好發於大腿、臀部及面頰部。避免受寒,注意保暖,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損害可在數週內逐漸消退。

新生兒皮下脂肪壞死

見於健康的足月新生兒,表現為限局性堅實的暗紅色皮下結節,好發於臀部、腹部及肩背部,經數週或數月後可逐漸自行消退。本病的發生可能與分娩時受傷、受冷等因素有關,患兒母親多數為高齡初產婦,並以產鉗分娩。對患兒注意保暖,加強營養,區域性保護均可使病變消退,一般不留疤痕。

皮脂類固醇激素後脂膜炎

見於長期大量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的患者,在突然停服或驟然減藥後在面頰、肩背部及臀部等出現皮下結節,表面面板潮紅,亦可正常皮色。患者以兒童多見,大多因白血病、腎炎等長期服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本病無需特殊治療,適量服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後即可慢慢消退。

外傷性脂膜炎

脂肪細胞較為脆弱,受到外傷容易引起皮下脂肪壞死,繼而導致炎症反應,造成區域性紅腫,出現硬的斑塊,好發於較為肥胖的婦女及兒童。區域性理療可促進炎症吸收,組織修復。

此外,一些系統性疾病可侵及脂肪組織而出現脂膜炎,如深在性紅斑狼瘡,又稱狼瘡性脂膜炎,是以脂肪組織病變為主的紅斑狼瘡,表現為一個或多個深在的皮下結節,愈後常留下明顯的萎縮性瘢痕。好發於面頰部、臀部及臂部。還應該提及的是有些惡性腫瘤病如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增生症、白血病等也可以皮下結節或斑塊為主要症狀,若誤診為脂膜炎將延誤治療影響預後,因此對原因不明的皮下結節或斑塊應及時取材作組織病理學檢查,以早診斷、早治療。

參考文章

如何診斷狼瘡性脂膜炎?面板科與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