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腹瀉的診斷與防治論文
仔豬腹瀉的診斷與防治論文
論文摘要:仔豬腹瀉的診斷與防治-
論文關鍵詞:仔豬,腹瀉,診斷,防治
仔豬腹瀉是養豬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腹瀉的原因比較複雜,包括細菌病、病毒病、環境衛生、飼養管理等因素。筆者認為目前仔豬的腹瀉疾病包括以下幾種:仔豬黃痢、白痢,仔豬紅痢,仔豬副傷寒,傳染性腸胃炎,豬痢疾,豬輪狀病毒。
一、仔豬黃痢、白痢
1、流行特點
仔豬黃、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疾病,仔豬黃痢主要發生在1周齡內的哺乳仔豬,以1-3日齡仔豬多見,潛伏期一般24小時左右,發病率高,死亡率可達100%;仔豬白痢是7-30日齡仔豬的多發病,隨著日齡的增大,死亡率減少,一年四季均可發病。
2、臨床症狀
初生仔豬突然發病,有的出生數小時就出現腹瀉,排出水樣糞便,呈黃色或灰黃色,且有氣泡、腥臭,消瘦、脫水,最終因衰竭而死。日齡稍大病情較緩和,7日齡以上糞便呈白色或灰白色,混有粘液呈糊狀,並含有氣泡帶有腥臭味,病豬被毛粗糙,精神沉鬱,如不及時治療,多數死亡。
3、病理變化
胃內積有大量的凝乳塊,腸壁充血,彈性消失,腸腔充氣,全段小腸膨脹,腸腔中充滿水樣糞便,腸粘膜充血,內容物含有氣泡。
4、防治
預防本病的關鍵是加強飼養管理,搞好圈舍、產房的環境衛生,保證適宜的環境溫度和仔豬保暖,儘早讓仔豬吃到初乳等。
治療可用慶大黴素每千克體重7毫克,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3天;恩諾沙星注射液,肌肉注射7毫克,每天1次,連用3天;黃連素注射液,肌肉注射2毫升,一天2次,連用3天;中藥用白頭翁灌服。
二、仔豬紅痢
1、流行特點
仔豬紅痢是由C型產氣莢膜梭菌引起的腸毒血癥。本菌存在於部分母豬腸道中,仔豬出生後不久便可感染本病,本病主要發生在1-3日齡仔豬。
2、臨床症狀
初生仔豬突然排出紅褐色血樣稀糞、有腥臭味,被毛粗糙,精神沉鬱,消瘦、脫水,最終因衰竭而死,死亡率高,死前全身震顫、搖頭、抽搐等神經症狀。
3、病理變化
腹腔內有大量紅色積液,小腸腸壁深紅色,腸粘膜及粘膜下層廣泛性出血,腸壁失去彈性。
4、防治
預防本病的關鍵是搞好圈舍、產房的環境衛生,做好豬舍內外清潔衛生和消毒工作。
仔豬剛出生時口服青黴素、鏈黴素,可作為緊急的藥物預防。由於本病發病急,藥物治療往往效果不佳,必要時可用抗生素和磺胺藥物治療,如支原淨、恩諾沙星、磺胺6甲等。
三、仔豬副傷寒
1、流行特點
仔豬副傷寒是由沙門氏菌引起的仔豬腸道傳染病,急性型呈敗血症變化,慢性型在大腸發生瀰漫性纖維素性壞死性腸炎。
病豬或帶菌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多發生在2至4月齡仔豬,其他日齡的很少發病,多呈散發形式,在氣候寒冷、潮溼等條件下可導致本病發生。
2、臨床症狀
本病分為急性型和慢性型兩型。急性型呈敗血症症狀,比較少見,突然發病,體溫升至41℃以上,排出淡黃色惡臭的稀糞。病後數天,在耳、腹及四肢內側皮膚出現紫紅色出血性斑點,病豬食慾不振或廢絕,精神萎靡,寒戰。鼻、眼有粘性分泌物,初便秘,後腹瀉,消瘦,低頭呆立,步態不穩,很快衰竭而亡;慢性型最常見。病豬體溫稍高或正常,精神不振,有食慾,後期廢絕,由於持續下痢,病豬日漸消瘦,行走搖晃,最後因極度衰竭而亡。慢性型病程在半個月以上,不死的病豬生長髮育停滯,成為僵豬。
3、病理變化
急性型呈敗血症症狀,脾腫大,全身淋巴結充血、腫大,胃腸粘膜出血,肝、腎、心外膜出血;慢性型典型病變在盲腸、結腸,迴腸,可見腸道呈壞死性腸炎、糜爛,表面覆一層灰黃色或黃綠色易剝離的“麩皮樣”物質,腸壁粗糙增厚。
4、防治
加強飼養管理,初生仔豬應早吃初乳,並提前補料,以防亂吃髒物,斷奶分群時,不要突然改變環境,仔豬斷奶前後,可用仔豬副傷寒弱毒凍幹苗進行預防。
病豬用氟苯尼考針劑進行治療。對腹瀉嚴重的,在應用抗生素的同時,應用口服補液鹽飲水,以免病豬脫水。
四、傳染性腸胃炎
1、流行特點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傳播迅速,各年齡豬均可感染,以引起10日齡內仔豬嘔吐、嚴重腹瀉、脫水和高死亡率為主要特徵,雖然其他的豬也易感,但30日齡以上的豬很少死亡。多發於冬春寒冷的季節,主要透過食入被汙染的飼料或汙水而感染髮病。
2、臨床症狀
發病仔豬的典型症狀是先嘔吐接著水樣腹瀉,呈噴射狀,糞便呈黃綠色或灰白色,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塊,氣味惡臭,脫水,體重迅速減輕,日齡越小,病程越短,發病越嚴重。10日齡內的.仔豬多於7天內死亡。隨著日齡的增長,病死率逐漸降低。痊癒仔豬生長髮育不良。育肥豬和成年豬的症狀較輕。
3、病理變化
特徵性的病理變化主要見於小腸,小腸腸管擴張,內容物稀薄,呈黃色、泡沫狀,腸壁弛緩,變薄有透明感,哺乳仔豬胃內充滿凝乳塊,胃底粘膜潮紅充血,有點狀出血。
4、防治
本病沒有特效藥物治療,為預防本病發生,每年10-11月份給豬群接種豬傳染性胃腸炎弱毒疫苗,發病後要及時補給口服補液鹽,防止脫水。用腸道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口服或注射抗生素和磺胺藥,如黃連素、恩諾沙星、環丙沙星等。給新生仔豬口服康復豬的全血或血清,有一定的預防和治療作用。用鹼性消毒藥對豬舍、用具、車輛等進行徹底消毒。
五、豬痢疾
1、流行特點
豬痢疾又稱血痢,病原是豬痢疾密螺旋體,本病是一種以粘液性出血性腹瀉為主要臨床特徵的危害嚴重的豬腸道傳染病。
病豬或帶菌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透過糞便將病原菌排出體外,不同日齡、品種的豬均可感染,以2-3月齡豬多發,本病的流行過程比較緩慢,無季節性,且可反覆發病。
2、臨床症狀
病初精神沉鬱,食慾減少,糞便變軟,表面有粘液,體溫升高,持續下痢時,糞便呈黃色或灰白色,含有大量的粘液和血絲,隨著病情加重,出現水樣腹瀉,含有血液、粘液和組織碎片。病豬消瘦,弓背、脫水、貧血、生長髮育受阻,終因脫水衰竭死亡,耐過的一般成為僵豬。
3、病理變化
腹腔有大量紅色液體,空腸段腸壁紅色,與正常腸段界線分明,結腸、盲腸腸粘膜充血、水腫、出血或壞死,並浮有大量黃色纖維素性偽膜和血液。
4、防治
預防本病的關鍵是加強飼養管理,保持豬舍的清潔乾燥,保證適宜的環境溫度和仔豬保暖。治療可用痢菌淨、恩諾沙星等抗生素並配合黃芪多糖以增強免疫力。對腹瀉嚴重的,應及時補充補液鹽。
六、豬輪狀病毒
1、流行特點
豬輪狀病毒是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仔豬消化道機能紊亂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臨床上以腹瀉、脫水和酸鹼平衡紊亂為特徵。多發於冬季和早春,傳染方式多為爆發或散發,病豬和隱性帶毒者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消化道是主要傳染途徑,病豬排出糞便汙染飼料、飲水和各種用具,可傳播本病,各種年齡的豬都可感染,但以哺乳仔豬和斷奶仔豬多發。
2、臨床症狀
本病潛伏期1-2天,病豬精神委頓,食慾減少,常發生嘔吐,腹瀉,糞便呈水樣或糊狀,黃色、灰色或暗黑色。腹瀉後2-3天脫水,導致血液酸鹼平衡紊亂,最終衰竭致死。初生仔豬感染率高,發病嚴重,死亡率可達100%;10-30日齡仔豬症狀輕,死亡率低,10%-20%;斷奶仔豬死亡率很少超過50%;成年豬呈隱性感染,不表現症狀。
3、病理變化
病理變化病變主要在胃腸道,胃內充滿凝乳塊和乳汁,腸管變薄,半透明,內容物為液狀,呈灰黃色或灰黑色,小腸絨毛縮短。
4、防治
加強飼養管理,保持欄舍清潔衛生。仔豬要注意防寒保暖,增強母豬和仔豬的抵抗力。在疫區要使新生仔豬及早吃到初乳,以獲得的抵抗力。豬舍及用具經常進行消毒。發現病豬立即隔離清除病豬糞便及其汙染的墊草,消毒被汙染的環境和器物,口服補液鹽,給予止瀉劑和降低腸蠕動藥物,使用抗生素和磺胺類等藥物以防止繼發性細菌感染。
小結:
以腹瀉為主症的傳染病,治療原則為:補充體液,防止脫水;使用止瀉的藥物並選用高敏的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如果是病毒性的,配合使用黃芪多糖、板藍根等增強抵抗力、抗病毒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