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熱隆,A.

[拼音]:Liweigong Wendui

即《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國古代著名兵書,《武經七書》之一。以唐太宗李世民與衛國公李靖討論兵法的形式而輯成。現存宋、明、清以來《武經七書》系統諸本,上中下三卷,1萬餘字。對於它的作者,北宋陳師道、何薳披露乃當時人阮逸偽託,後世辨偽學者多所信從。元馬端臨則認為並非阮逸偽託,而是宋神宗時所校正。

《李衛公問對》從“奇正”、“虛實”、“主客”、“攻守”等幾個方面生髮議論,著重探討爭取作戰主動權問題,認為兵法“千章萬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於人’而已”(影宋本《武經七書》,下同)。同時,對陣法佈列、古代軍制、兵學源流以及教閱與實戰的關係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廓清異說,提出獨到的見解。

該書從探討《孫子兵法》“奇正”命題入手,對如何爭取戰場主動地位作了深入的分析和多方面的聯絡。首先,它指出奇正原是指正兵變為奇兵,即古代五軍陣(東、南、西、北、中五軍)中位於“陣地”的正兵,向位於“閒地”實施機動變為奇兵。這也就是五陣變為八陣,所謂“數起於五而終於八”,指出了奇正是兵力的靈活使用和戰法的隨機應變。奇正的運用,將帥必須根據敵情和地形,“臨時制變”,慧心獨用。“善用兵者,無不正,無不奇,使敵莫測。故正亦勝,奇亦勝”。書中以霍邑之戰等為例證,對奇正的變化作了具體的說明。其次,它把奇正與“虛實”、“示形”、“分合”等結合起來闡述,探求它們之間的關係。它要求以正兵對敵之實,以奇兵擊敵之虛;利用“示形”,製造假象,廕庇奇正之變;兵力分散時以集中為奇,兵力集中時以分散為奇。這樣便可達到“使敵勢常虛,我勢常實”的目的,爭取作戰的主動。它對攻防關係也作了比較辯證的闡述,認為將帥可以根據戰場情況使敵人“變主為客”,使自己“變客為主”。反對“攻不知守,守不知攻”的片面指導,認為“攻是守之機”(進攻是防禦的轉機),“守是攻之策”(防禦為準備進攻的籌策),兩者都是為了爭取作戰的勝利。它還強調進攻時,不僅要“攻其城,擊其陣”,還要攻敵之心,瓦解其士氣;防禦時,不僅要“完其壁,堅其陣”,還要保持自己軍隊旺盛的士氣。該書對李靖所創的“六花陣”(亦稱七軍陣),也有精闢的論述。指出:“六花陣”乃是以中軍居中、六軍居外的一種圓陣。在陣體結構上,如同諸葛亮的八陣法一樣,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各陣各營之間相互銜接。在戰場使用時,便於集中步兵形成整體和指揮騎兵實施機動,“伺隙搗虛”。

《李衛公問對》在中國軍事學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此書主張用陰陽術數御兵的愚兵政策等,則是明顯的封建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