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波克拉底

[拼音]:feichuang

[英文]:favus

發生於頭皮和頭髮的一種面板癬菌感染。相當於西醫頭癬中的黃癬,極易傳染,多見於農村兒童,青少年和成人也可能發生。其特點是頭皮損害為小圓形硫磺色的厚痂,結痂鬆脆,有鼠臭,痂下有淺潰瘍,數個結痂可融合成片,愈後留下萎縮性疤痕,頭髮脫落。病程緩慢,到青春期可以減輕,但不能自愈,若不治療,可終身不愈。治療以殺蟲解毒為原則。此病記載首見於隋代《諸病源候論》,以後諸家有所發揮。明代《外科啟玄》中稱為肥黏瘡,對其病因、症狀都有詳細描述,說此病多生於小兒頭上,有黃膿,多由理髮、剃刀引起。

肥瘡多因脾胃溼熱蘊蒸,上攻頭皮所致;或因汙手摸頭、枕頭和理髮工具不清潔等傳染毒邪而成。初起為紅色丘疹,或有膿皰,幹後結痂,顏色蠟黃,形如黃豆,外觀如碟狀,邊緣稍隆起,中央微凹陷,毛髮從中央部貫穿,稱為黃癬痂,是此病傳染的根源。黃癬痂不易剝去,颳去後可見潮紅的溼潤面,此痂逐漸擴大、增多或相互融合,結成大片的黃色厚痂,往往散發類似鼠糞的臭味,是此病的重要特徵。病變多從頭頂部開始,逐漸向四周擴大,可侵犯整個頭皮,但頭皮四周約1釐米寬的區域不易累及,所以頭髮的一圈仍可健康存在。頭髮乾燥,失去光澤,散在脫落,日久痊癒,留有萎縮性疤痕;其上殘存少數毛髮,雖不折斷,但容易拔除。自覺瘙癢。病程很長,多由兒童期開始,持續到成人,甚至帶病終身。少數糜爛化膿,伴有附近淋巴結的腫脹疼痛;有的侵犯面、頸部,僅有丘疹和少數鱗屑;也可累及指(趾)甲,使甲板混濁、變形,甲板遊離緣下可見到黃癬痂。

治療宜殺蟲清熱解毒利溼。藥用茵陳、蒲公英、蛇床子、苦蔘、白蘚皮等。外治,搽一掃光或雄黃膏,同時把病發連根拔去,每日洗頭,兩日剃髮一次,剃刀應用沸水煮透消毒。預防:

(1)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減少傳染來源;

(2)不可使用患者的梳子、帽子、枕套等用具;

(3)理髮用具應每日分別用水煮沸15分鐘;

(4)患者應徹底治癒後,才能參加集體活動。

參考文章

肥瘡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