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流動力學

[拼音]:huangqi

[英文]:membranous milk vetch root

常用補氣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原名黃耆。為豆科植物內蒙古黃芪Astragalus mongholicus或膜莢黃芪A.membranaceus的根。明李時珍雲:“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

產地和性狀

黃芪原植物主要分佈於中國東北、華北地區,主產于山西、黑龍江、內蒙古(圖1)。喜生於向陽山坡灌木叢或林緣草地,現已大量栽培。春秋兩季皆可採收,秋季採收的品質較佳。採得後,除淨泥土,切去根頭及鬚根,晒至六七成幹,捆成小捆,再晒乾。藥材呈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略扭曲,長20~50釐米,直徑1.5~3釐米,表面淡棕黃色至淡棕褐色,有不規則縱皺紋及橫長皮孔,栓皮易剝落,有時可見聯結成網狀的纖維束。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強,並顯粉性;橫切面形成層環明顯,皮部黃白色,約佔半徑的1/3,有放射狀彎曲的裂隙;木質部淡黃色,放射狀紋理細密(圖2)。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性味和功用

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功能補氣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託毒生肌。主治脾肺氣虛、倦怠乏力、語音低微、食少便溏、久瀉脫肛、表虛自汗、浮腫尿少,癰疽膿成難潰或潰後久不收口等證。

成分和藥理

內蒙古黃芪根含黃酮甙,甙元有槲皮素、異鼠李素、鼠李檸檬素。還含黃芪多糖、皁甙、β-谷甾醇及多種氨基酸等。膜莢黃芪根含三種膜莢黃芪甙,又含膽鹼、甜菜鹼、熊竹素、多糖及微量葉酸。內蒙古黃芪和膜莢黃芪均含γ-氨基丁酸。

黃芪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某些病毒感染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黃芪口服或噴鼻對感冒有預防效果。黃芪有中等利尿作用,還有保護肝臟、防止肝糖原減少的作用。

應用和禁忌

黃芪為常用補氣藥,凡氣虛體弱,證見精神萎靡、氣短懶言、四肢無力、脈象緩弱或大而無力者用之最宜,若與黨參配伍,則補氣效果更顯著。如兼食少便溏配白朮,氣虛便祕配橘皮,脾虛勞倦發熱配人蔘,氣虛血虧發熱配當歸。脾虛氣陷而致久瀉脫肛,可配升麻、柴胡,現亦有重用黃芪配枳殼,治療胃下垂、子宮脫垂者。如與白朮、茯苓等相伍,又可用於脾虛精微下陷之白濁、帶下。此外,氣不攝血之崩漏、津氣兩虛之消渴症亦可使用,前者宜配熟地、阿膠,後者配山藥、五味子。黃芪又具益氣固表之功,凡衛氣虛而常自汗出,或虛入易感風邪者均可用。表虛自汗配牡蠣、浮小麥、麻黃根,陽氣虛而畏寒汗出者需加配附子、乾薑,虛人感冒、汗出惡風者配防風、白朮。黃芪有良好的利水功能,用於氣虛水腫、小便不利,可配防己、白朮;與苡仁、茯苓等配合,可用於營養不良性水腫。若與黨參或山藥煎湯,加糯米煮粥常食,用於慢性腎炎,對減輕蛋白尿、增強體質、改善症狀有一定效果。氣血不足、瘡毒內陷致癰疽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斂,黃芪有託毒外出、排膿生肌之功;對內已成膿、正氣虛弱而無力穿破者,配當歸、穿山甲、皁角針;潰後膿水清稀、久不收口者,配黨蔘、當歸、肉桂。氣虛麻疹透發不暢,可與升麻、葛根同用,以託毒透疹。痺痛日久或中風後遺症,正氣不足、手足無力、肌膚麻痺,或肢體痿廢、脈弱無力者亦多用之。兼血虛者配當歸、雞血藤,兼血瘀者配桃仁、紅花,麻痺較甚者配地龍、白花蛇,下肢痿軟配木瓜、杜仲、牛膝等。黃芪是一味使用面較廣的補氣藥,現已製成注射劑,可用於多種慢性疾病,如白細胞減少症、遷延性肝炎、慢性腎炎等;還可用於病後體弱氣虛、抵抗力低下的患者。黃芪有蜜炙和生用之分,炙用偏於補中,生用偏於固表、利水、託毒。煎服用量10~15克,大劑量可用30克。注射劑每毫升相當於生藥1克,每次2~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一次。凡表實邪盛、氣滯溼阻、食積內停、陰虛陽亢、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者,均宜慎用。

參考文章

黃芪作飼料新增劑養豬雞效果好豬如何進行黃芪藥材的採收及加工?經濟作物抽動-穢語綜合徵如何用黃芪赤風湯生鐵落飲治療?兒科補氣藥黃芪有哪些功能?簡述其主要應用。藥學黃芪山楂當飼料 市民餐桌將現“中藥豬”豬怎樣種植黃芪?經濟作物黃芪的品種分類觀賞園藝中草藥黃芪的藥理作用分析雞黃芪種植如何進行田間管理?經濟作物哪些省區、什麼樣的土壤條件適合種植黃芪?經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