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蘇裡鼠李
藥材名稱:蓼藍
名稱出處:《唐本草》
概況
異名:大青葉(《本經逢原》)。
基源:為蓼科蓼屬植物蓼藍的葉及其加工品靛青。
原植物:蓼藍Polygonum tinctorium Ait.又名藍(《本經》)。
歷史:藍之名始載於《本經》,歷史上記載就有數種,但主要為菘藍和蓼藍,在《別錄》中雲:“……長尺許,紫莖……”,宋《圖經本草》雲:“春生青紫莖,似石竹苗,花紅,紫色,似馬蓼,亦似芫花,根黃,三月、四月採莖葉陰乾用。”《綱目》記述更詳:“處處有之,高3尺,莖圓,葉長三、四寸,面青背淡,對苞而生,八月開小花,紅色成簇,結青實,大如椒棵,九月色赤。”以上所說均為本種。
形態:一年生草本,高50~80cm。莖直立,有分枝;葉有短柄:葉片卵形或寬橢圓形,長3~8cm,寬2.5cm,頂端圓鈍,基部楔形,全緣,沿葉脈有短毛,灰綠色,幹後變暗藍色,托葉鞘膜質,圓筒狀,有長睫毛。花序穗狀,頂生或腋生。苞片膜質,有睫毛。花淡紅色,密集;花被5深裂,裂片卵形,雄蕊6~8;短於花被,子房卵狀橢圓形,花柱3,瘦果卵形,有3稜,褐色,有光澤,包於宿存的花被內。花期5~6月,果期7~8月。(圖見《浙江藥用植物志》.上冊.250頁.圖265)
生境與分佈:多為栽培或半野生。分佈於中國遼寧、河北、陝西、山西、湖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朝鮮、日本也有。
化學性質
蓼藍葉含靛甙(1ndican)[1],經水解氧化生成靛藍(1ndigo),蓼藍莖葉可產生靛藍50%[2];根含蒽醌類化合物[2]。由蓼藍加工生成的青黛中分得靛藍、靛玉紅(Indinubin),另含N-苯基-2-萘胺(N-Phenyl-2-naphthylamine)、β谷甾醇、蟲漆蠟醇(Laccerol)[3]。
參考文獻
[1] 藥學學報.1963;10(10):581。
[2] 浙江藥用植物志 上冊,1980:250。
[3] 中草藥,1984;1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