蠵龜血
藥材名稱:榠樝
名稱出處:《本草經集註》
概況
異名:蠻植、瘙植(《本草拾遺》),木梨(《埤雅》),土木瓜(《藥材資料彙編》),木李(《詩經》)。
基源:為薔薇科木瓜屬植物木瓜的果實。木瓜屬植物有5種,中國原產4種,3種供藥用。
原植物: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Thouin)Koehne
歷史:《本草圖經》載:“榠樝,木、葉、花、實酷類木瓜,但比木瓜大而黃色。辨之惟看蒂間別有重蒂如乳者為木瓜,無此則榠樝也。”《綱目》雲:“木李生於吳越,故鄭樵《通志》謂之蠻植。雲俗呼為木梨,則榠樝蓋蠻植之訛也。”“榠植乃木瓜之大而黃色無重蒂者也;樝子乃木瓜之短小而味酢澀者也;榲桲則植類之生於北土者也。三物與木瓜皆是一類各種,故其形狀功用不甚相遠,但木瓜得木之正氣為可貴耳。”
形態:灌木或小喬木,高達5~10m,樹皮成片狀脫落;小枝無刺,圓柱形,幼時被柔毛,不久即脫落,紫紅色,二年生枝條紫褐色。單葉,互生,葉片橢圓卵形或橢圓長圓形,稀倒卵形,長5~8cm,寬3.5~5.5cm,先端急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有刺芒狀尖銳鋸齒,齒尖有腺,幼時下面密被黃白色絨毛,不久即脫落無毛;葉柄長5~10mm,微被柔毛,有腺齒;托葉膜質,卵狀披針形,先端漸尖,邊緣具腺齒,長約7mm。花單生於葉腋,花梗粗短,長5~10mm,無毛;花直徑2.5~3cm;萼筒鍾狀,外面無毛,萼片5,三角披針形,長6~10mm,先端漸尖,邊緣有腺齒,外面無毛,內面密被淡褐色絨毛,反折;花瓣5,倒卵形,淡粉紅色;雄蕊多數,長不及花瓣之半;子房下位,5室,花柱3~5,基部合生,被柔毛,柱頭頭狀有不明顯分裂,約與雄蕊等長。果實長橢圓形,長10~15cm,暗黃色,木質,味芳香,果梗短。花期4月,果期9~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243頁.圖2215)
生境與分佈:常見栽培。分佈於山東、江西、安徽、江蘇、浙江、陝西、湖北、廣東、廣西等省。
生藥
栽培:宜溫暖、溼潤的氣候。對土壤選擇不嚴,一般深厚肥沃的壤土均可栽種。用分株繁殖,春、秋兩季均可進行。從母株旁選取櫱生苗進行分株,按株行距1.5×3m開穴,深20~25cm,穴底應施基肥及細土。每穴栽苗1~2株,覆土壓緊、澆水。也可用種子繁殖,於3月中旬~4月上旬條播育苗,至次年秋季出圃定植。栽後,注意中耕除草、追肥和整枝修剪。
採集:10~11月將成熟果實摘下,縱剖為2或4塊,內表面向上晒乾。
本品在江蘇、浙江、江西、安徽、山東、河南、雲南、廣西、甘肅等地的個別地區作木瓜使用,商品名“光皮木瓜”。
鑑別
性狀:乾燥果實呈長圓形,常縱剖成半卵形,長5~10cm,寬3.5~4.5cm,厚2~2.5cm,外表面光滑無皺或稍粗糙,紫紅色,有時帶果柄,上端留有花萼凹陷,邊緣不捲曲或稍捲曲,果肉厚;質堅硬而重。剖面平坦,有子房隔壁和乾燥種子。種子呈扁平三角形,紅棕色,排列整齊緊密,每室20~30粒。味酸澀,氣微。以個大,色紫紅者為佳。
顯微 粉末紅棕色。 ①石細胞極多,成群或單個散在,無色或微黃色。呈類圓形、卵圓形、長圓形、類方形或類三角形,有的一端狹長,直徑22~100μm,長至165μm,壁厚薄不一,5~27μm,壁極厚者幾無胞腔,層紋明顯,孔溝稍粗,大多分枝,有的胞腔內含棕色或紅棕色物。少數石細胞並含澱粉粒,或棕色物中包埋有草酸鈣方晶。 ②果肉薄壁細胞(原花托部分)常破碎。壁較厚,稍皺縮,胞腔內充塞黃棕色物,其中包埋有澱粉粒及草酸鈣方晶。 ③纖維成束,有時上下層交錯排列,少數散在,淡黃色或黃色。纖維較長,末端多圓鈍,直徑11~33μm,壁厚薄不一,3~8(~11)μm,木化,常有不規則縱裂紋,孔溝不甚明顯,胞腔內含棕色物。 ④草酸鈣方晶散在或包埋於薄壁細胞內的棕色物中,呈類方形、菱形或雙錐形,直徑(4~)9~22μm。 ⑤澱粉粒單粒類圓形,直徑4~12μm,臍點偶見,細縫狀;復粒2~3分粒組成,有時可見多數澱粉粒集結成團。 ⑥導管為網紋、螺紋導管,無色或黃棕色,直徑9~27μm,壁厚至5μm。(圖見徐國鈞等《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419頁.圖203)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潮,防蛀。
化學性質
果實含蘋果酸、酒石酸、枸櫞酸、抗壞血酸。
附 葉含忍冬甙(Lonicerin)、表兒茶素。
參考文獻
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等編著.新華本草綱要.第3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