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連

藥材名稱:白粱米

名稱出處:《別錄》

概況

基源:為禾本科狗尾草屬植物粱品種白粱的穎果。

原植物:粱Setaria italica(L.)Beauv.(Panicum italica L.),又名穀子(《中國植物學》),小米(黃河以北各地),黃粟(廣東)。

歷史:《別錄》列為中品《食療本草》、《綱目》均有記載。

形態:一年生栽培作物。植株高矮隨栽培措施而異。圓錐花序通常下垂,主軸密生柔毛;小穗長2~3mm;第一穎長為小穗的1/3~1/2,有3脈;第二穎略短於小穗,或為其長的1/4~3/4,有5~9脈;第一外稃有5~7脈,第一內稃短小;第二小花稍長於第一外稃,卵狀或圓球形,有細點狀皺紋,成熟後易脫落。花果期6~8月。(圖見《江蘇植物誌》.上冊.228頁.圖390)

生境與分佈:廣泛栽培於中國及歐亞大陸的溫帶和熱帶地區。

藥性

性味:甘,涼。 《別錄》:“甘,微寒。”

功效:和中,益氣,除熱,利溼。

主治:胃虛嘔吐,煩渴,霍亂吐瀉,痢疾腹痛,水瀉不止。 ①《別錄》:“除熱,益氣。” ②《綱目》:“炊飯食之,和中,止煩渴。” ③《雲南藥用植物名錄》:“滋陰,養腎氣,暖中反胃。治小兒肝蟲,霍亂吐瀉,肚痛痢疾,水瀉不止。” ④《中藥大辭典》:“和中,益氣,除熱。治胃虛嘔吐,煩渴。孟詵:患胃虛嘔吐食及水者,用米汁40ml,生薑汁20ml服之。除胸膈中客熱,移五臟氣,續筋骨。” ⑤《廣西藥用植物名錄》:“補中益氣,健脾祛溼。用於煩熱,消渴,洩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或煮粥。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粱豉湯(《普濟方》)治蓐勞:白粱米120g,淡豆豉150g,人蔘、當歸各30g,蔥白500g,豬腎1具。水煎服。 ②粱米粥(《聖惠方》)治中風,言語不清,精神昏憒,手足不遂:白粱米、淡豆豉各120g,荊芥、薄荷各30g。以水1000ml,煮荊芥、薄荷、豆豉,取600ml,濾去渣,以汁煮白粱米粥食之。

單方應用:①《千金方》:“治霍亂不止:白粱米250g,水500ml,煮食之。” ②《肘後方》:“治手足生疣:白粱米炒後,研為細末,以水調塗之。”

醫藥家論述

陶弘景《本草經集註》:“凡雲粱米,皆是粟類,惟其牙頭色異,可分別耳。白粱處處有之,襄陽竹根者最佳。所以夏月作粟食,亦以除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