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采地黃者》古詩賞析

白居易《采地黃者》古詩賞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肯定對各類古詩都很熟悉吧,古詩準確地來說應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那麼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白居易《采地黃者》古詩賞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采地黃者》作品介紹

  《采地黃者》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選入《全唐詩》的第424卷第39首。詩人用平平淡淡的語言敘述,透過貧苦農民採集地黃以換取馬飼料這一細節描寫,表達了詩人對封建社會貧富懸殊的不平等現象的痛恨。

  《采地黃者》原文

  采地黃者

  作者:唐·白居易

  麥死春不雨,禾損秋早霜。

  歲晏無口食,田中采地黃。

  採之將何用,持以易餱糧。

  凌晨荷鋤去,薄暮不盈筐。

  攜來朱門家,賣與白麵郎。

  與君啖肥馬,可使照地光。

  願易馬殘粟,救此苦飢腸。

  《采地黃者》註釋

  ①這首詩作於元和八年(813)。地黃:植物名。其根可入藥,鮮地黃有清熱生津之功,生地黃有養陰涼血之功,熟地黃有滋腎補精之功。

  ②餱糧:乾糧。

  ③《事類賦注》卷二一引《抱朴子》:“韓子治嘗以地黃、甘草啖五十歲老馬,以生三駒,又百三十歲乃死。”

  《采地黃者》寫作背景

  這首詩創作於公元813年。詩人在下邽(今陝西渭南縣內)渭村見到農民遭到春旱秋霜之災後,入冬就斷了口糧,而富貴人家卻用糧食餵馬,為此深有感觸,於是以采地黃者的遭遇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同情貧民疾苦的詩歌。

  《采地黃者》賞析

  詩的開頭是兩個倒裝句,描述辛苦勞作的農民又遇到了最害怕的災難:麥苗因春天久不下雨而枯死,莊稼因為秋季霜降提前而凍壞。之所以用倒裝句子,是在於強調突出“麥死”、“禾損”等災難的嚴重性。對於一般平民百姓來說,遇到春天干旱、麥苗枯死的災難,已是損失慘重;加上又遭受秋天下霜過早,秋季作物顆粒無收的巨大不幸真可謂雪上加霜,他們所賴以生存的口糧也沒有了著落。因此詩人接著說:“歲晏無口食,田中采地黃。”地黃是一種草藥,有活血滋補作用。詩歌中的主人公因為年終家中沒有口糧,就到田中採摘地黃,希望以此換取一點糧食度日。這六句,詩人用平平淡淡的語言敘述,卻激起讀者對主人公不幸的同情。

  然而,地黃也並不是那麼容易採集的,“凌晨荷鋤去,薄暮不盈筐”,意思是說早晨天還沒全亮就荷鋤出門,黃昏回來還採不滿一筐。采地黃者把地黃賣給豪門子弟,詩歌透過主人公的口說出了下面四句撼人心魄的'話:“與君啖肥馬,可使照地光;願易馬殘粟,救此苦飢腸!”原來這辛辛苦苦採集來的地黃只是給馬做補藥。這幾句話包含幾層含義:第一,窮人生活還不如富貴人家的馬,窮人入冬即斷了糧,馬卻有糧食吃,並且長得膘肥體壯;第二,主人公想用地黃換取一點馬吃剩下的飼料,以此充塞那苦於飢餓的腸胃,更加說明了人不如馬這一事實;第三,富人家的馬尚且如此驕貴,那些主人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第四,采地黃以養馬,馬愈肥而愈需精糧,那麼哪裡還有什麼“殘粟”呢?

  這首詩開始大半段只是平直敘述,毫無驚人之處,結尾卻突起波瀾,透過貧苦農民採集地黃以換取馬飼料這一細節描寫,造成強烈的對比,突出了人不如馬這一現象,使人在深深同情以采地黃謀生的貧苦農民的同時,激起了對那些豪門貴族的切齒痛恨。也表達了詩人對封建社會貧富懸殊的不平等現象的痛恨。

  《采地黃者》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後人稱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後遷居下邽(今陝西渭南)。是唐代的傑出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對白居易稱“詩魔”、“詩王”、“詩豪”、“詩史”等,日本學界則稱白居易為“詩神”。其實,在唐代對白居易的稱呼是“詩仙”之稱,請看唐宣宗的詩:“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進士,由校書郎累官至左拾遺。在此期間,他關心朝政,屢屢上書言事,並寫了不少諷諭詩,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權貴忌恨,被貶為江州司馬。此後他歷任忠州、杭州、蘇州等地刺史。官終刑部尚書。

  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他與元稹一起,倡導旨在揭露時弊的“新樂府運動”,寫了《秦中吟》十首,《新樂府》五十首等,對當時社會的黑暗現實作了深刻批判。在藝術上,白居易詩以平易曉暢著稱,在當時就流佈很廣。有《白氏長慶集》,存詩近三千首,數量之多,為唐人之冠。

  《采地黃者》繁體對照

  麥死春不雨,禾損秋早霜。

  歲晏無口食,田中采地黃。

  採之將何用,持以易餱糧。

  淩晨荷鋤去,薄暮不盈筐。

  攜來朱門家,賣與白麵郎。

  與君啖肥馬,可使照地光。

  願易馬殘粟,救此苦饑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