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地黃者白居易閱讀訓練及答案
采地黃者白居易閱讀訓練及答案
在學習和工作中,我們都離不開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是我們解答閱讀題的金鑰匙。一份什麼樣的閱讀答案才能稱之為好閱讀答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采地黃者白居易閱讀訓練及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閱讀下列這首詩,完成1—2題。(8分)
采地黃者
白居易
麥死春不雨,禾損秋早霜。歲晏無口食,田中采地黃。採之將何用,持以易餱糧。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攜來朱門家,賣與白麵郎。與君啖肥馬,可使照地光。願易馬殘粟,救此苦飢腸!【注】地黃:玄參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藥。插:也同“鍤”。鐵鍬。
1.本詩前八句敘寫 ,後六句敘寫 ,反映了中唐時期悲慘的社會現實。(2分)
2.這首詩的敘述與對比手法特色鮮明,試做賞析。(6分)
答案:
1.(2分)
采地黃賣地黃
2.(6分)
敘述:
①以采地黃者的口吻敘述,雖無一字怨語,讀來卻愈覺辛酸。
②以時間順序來敘述事情發展過程,層層深入,脈絡分明,給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從頭到尾都是客觀敘述。詩人寓情於事,貌似不動聲色卻滲透自己的愛憎之情。
對比:
①朱門與農家、白麵郎與采地黃者、肥馬食地黃與采地黃者飢腸無食等對比,揭露了貧富差距。
②著重突出“人不如馬”,加強了對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鋒芒更加犀利。
創作背景
這首詩創作於公元813年。詩人在下邽(今陝西渭南縣內)渭村見到農民遭到春旱秋霜之災後,入冬就斷了口糧,而富貴人家卻用糧食餵馬,為此深有感觸,於是以采地黃者的遭遇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同情貧民疾苦的詩歌。[4]
作品鑑賞
這首詩透過敘述一個農民採取地黃,向富家換取馬料以飽飢腸的情節,深刻地反映了農民在災荒年頭,連牛馬食都吃不上的悲慘遭遇,有力地抨擊了豪門大戶對農民剝削的殘酷性。
本詩透過對一煢煢於荒野的饑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荒年農民的生活境況,進而揭示了社會貧富差別及階級矛盾的尖銳對立。[5]
詩人透過對“地黃”、“殘粟”等處於食物鏈最底層的`事物的描寫,形象生動地描寫了當時貧困人民的惡劣生活,表達出詩人對當時豪門的厭惡以及對自己無法改變事實的無奈之情。
詩題是“采地黃者”,為何去采地黃,是因為天災所致,所以詩開首一聯寫道:“麥死春不雨,禾損秋早霜。”交代了全詩的背景。莊稼一年兩季,春日沒雨,夏糧絕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糧減收。這樣,農民的生活自然就很成問題了。緊接著第二、三兩聯便對農民生活景況作了交代:入冬後農民便斷了口糧,為了活命,只得冒著風寒到荒郊野外去採挖地黃,希圖藉以度過饑荒。第四聯“凌晨荷鋤去,薄暮不盈筐”寫農民采地黃之不易。以上四聯為第一部分,中心就是寫了為度荒采地黃。
後六句敘寫賣地黃的情形。採了地黃賣與富家白麵郎。那賣地黃者對“白麵郎”求告的幾句話,頗為悽切動人。辛苦一整天採得不滿一筐的勞動成果,只敢說給朱門人家拿去餵馬。可以想見,這位可憐的農民忍飢挨凍在荒野採了一天地黃,可能連點像樣的乾糧也沒吃上。也許他家中還有老小,都等他賣了地黃換回糧食下鍋。那不足一筐的地黃,他哪敢說賣多少錢呢,只是央告說:“願易馬殘粟,救此苦飢腸。”只要能換回一點兒馬吃剩的玉米、高粱之類,也就心滿意足了。其可憐之狀躍然紙上。
本詩透過對采地黃者的描述,表現了詩人對窮苦農民的深切同情,而且對社會深層問題的揭示也自在不言中。